以下文章来源于明眼观教育 ,作者沧浪居士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软实力”,因此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青睐。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下校本研修也存在某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01
主题上缺乏系统化设计
一是研修主题单一化。有的学校以课题研究替代研修;有的学校以教学专题为研修,选择学年统考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上公开课,分享经验做法;有的学校以校园文化的打造作为研修主题,发掘文化内涵。不难看出,上述学校研修主题窄化,甚至异化,这是对校本研修的误解,有以偏概全之嫌。
二是研修主题大杂烩。学校研修主题庞杂,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四五个。校本研修是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有的学校仅仅一个学年的研修主题包括:职业素养、专业发展、内涵修炼、家校联盟、班级管理、问题学生、教育质量提升、云教引领、幼小衔接、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为民办实事、五育融合、信息技术等。
这样的研修追求数量,质量堪忧。主题多了,无暇顾及,力所不及,难以深耕,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一个也没有弄透。
三是研修主题“看上头”。有的学校没有主题,大多围绕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当月安排,即时开展研修。
比如,某校每月一次专题辅导;每周业务培训。由校长、副校长、主任、组长分月轮流主讲辅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统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建议》等。
再如,某校把暑期政治学习、周教师例会、年级会、教代会、教研会等常规活动作为研修主题。
事实上,上述内容大多是上头布置给学校“规定动作”,这样的研修唯上头马首是瞻,以完成任务和应付了事为主,“校本”消失了。
四是研修主题玩概念。学校在研修主题上玩概念花样,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但是内容与主题衔接不紧密。比如,某校研修主题为“生态”,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方面缺失合理的逻辑阐释,让人云里雾里。试想,研修主题没有厘清,逻辑不能自洽,后续活动的开展就容易失去方向。
综观当下学校研修主题,大多缺乏统筹化设计,呈现出单一异化、庞杂散乱、“看上头”、玩概念等问题,导致研修迷迷糊糊一大片,浮在浅表,脱离了教师的真实需求,无法解决教师遭遇的现实问题,效果大打折扣。
02
主体上缺乏层次化分类
这里的研修主体既是指研修教师,也是指研修内容,搞“一刀切”,缺乏层次与分类。
一是研修对象不分层次。在研修主体和内容上,基本上是统一菜单。换言之,不分工作年限、学段、学科,全校少则八九十教师,多则两三百教师,都是研修一样内容。
需要研修的内容,得不到;不需要研修的内容,硬性安排。这样的研修多了统一化,而少了个性化,针对性大大减弱了。
二是研修内容不分层次。任何一个主体的研修,绝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分步实施,分层推进,打的是持久战。
多数学校的研修是“一劳永逸”式的活动,今天搞幼小衔接,明天搞家校沟通;这周搞整本书阅读,下周搞课程开发。某校搞校本课程开发,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经过一两个小时就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全部搞定,这样的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多大促进,还可能让教师误入研修歧途。
很多学校的研修采取“短平快”节奏,希冀通过一两次研修活动取得成效,暴露了当下教育的急功近利。
03
过程中缺失专业化引领
一是研修活动中缺乏“灵魂人物”。事实上,同一个学校的教师水平基本相当,差异不大,认知停留在相同水平。这就导致研修活动中,思想缺乏高度,观点少了深度,出现“萝卜炖萝卜,结果还是萝卜”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升。一个学校倘若缺乏思想见识、观点看法能够超过绝大多数人的“灵魂人物”,该校教师成长可能会进入瓶颈期。
二是专家引领无法对接教师需求。很多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研修方式。“请进来”就是把专家名师请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辅导;“走出去”就是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外面参加高端培训学习。
细细琢磨,发现无论是请来的专家名师,还是出去培训学习,无法解决学校和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请进来”的专家讲的理论经验是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并非教师们遭遇的问题,而“走出去”培训学习的内容,要经过消化吸收,才可能化为教师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时间或长或短,在现实中落地还可能会“水土不服”。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学校的“请进来”“走出去”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的真正原因。
校本研修远远不止上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到原因,才可能有更好的解决策略,让校本研修发挥应有之义。
转自:“芝麻门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