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四下三单元《绿》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二则

2023/3/10 16:31:02  阅读:246 发布者:

《绿》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一)

/ 杨瑞霞

一、 文本教学解读

《绿》创作于1979年,作者是艾青。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他在巴黎的绘画学习经历,无疑让他直接探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对于“光”与“色”的强调,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鲜明。

在艾青的诗歌中,强烈而细腻的色彩描写,充分发挥了艺术视觉效果的审美功能,构成鲜明生动的画面,为文本带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本单元的《绿》,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色的描写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诗人将世界上的“绿”比作一瓶倒翻了的绿色的墨水瓶,为什么诗人要用墨水作比喻呢?我猜想是因为墨水的浸染、晕开效果吧,不然也不会“到处是绿的”。这些绿层次分明——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这些绿各具形态——“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些绿鲜活灵动——“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这首诗表达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这首诗中有三处省略,分别是“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作者目之所及,苍翠欲滴,生机盎然,令人沉醉其中,看着看着,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绿色浸染的天空,被绿色氤氲的空气,都整齐地、有节奏地飘动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绿》最大的特点是蕴含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抓关键诗句,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将模糊缥缈的情景具象化,形成可知可感的形象,感受诗人对于绿的独特情感,在诗人眼中,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憧憬,也是笃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创作年代、诗人的生活经历等,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把与创作这首诗相关的资料进行有效提取整合,与同伴分享交流,从而达成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认识“挤”1个生字和“叉”1个多音字,会写“瓶、挤、叉、挥”等4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倒翻、重叠、飘动”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通过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感受诗歌的具体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能根据需要收集诗歌相关资料,学习提炼、整合有效信息,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朗读赏析 整体感知

1. 导入新课,走进作者。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艾青的《绿》,关于艾青的诗歌,我们之前就学习过一首,谁还有印象?(《我爱这土地》)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这首诗。(出示PPT,生齐读)

2. 揭示课题,唤醒经验。

导语:看到这首现代诗的题目,你联想到了什么?

要求: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用“绿”组词,唤醒学生关于“绿”

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以“绿”为题的诗歌的兴趣。

3.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自己的感情,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联结自身已有经验,熟悉诗人及其作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朗读,对诗歌做到整体感知,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板块二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

1. 检查朗读,纠正字音。

要求:检查诗歌朗读情况,纠正字音,比如“倒翻”、“交叉”等含有多音字的词语。

2. 自主阅读,旁批感受。

要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诗歌具体词句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思考或疑问,在此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组织交流,分享感受。

要求:在充分自主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导组织交流,学会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清楚,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预设:结合“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感受诗人把风看作舞蹈教练,把自然中的绿看作舞者,仿佛赋予他们生命。在诗人眼中,绿代表了生灵万物,代表了清新和律动,也代表了诗人心中憧憬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设计意图:《绿》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以虚写实,想要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好的方式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历不同,阅读经历各异,能联想或想象到的情景也就各不相同,因此,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让他们联系自身经历联想和想象,将模糊缥缈的情景具象化,转化成可知可感的形象,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板块三 了解作者 收集诗歌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导语:《绿》这首诗的作者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出示PPT:艾青资料),《绿》这首诗创作于1979年,请你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查阅一下作者艾青以及他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

要求: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收集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相关资料,在收集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整理,与同学交流分享,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收集诗歌,感受诗歌魅力。

要求:引导学生查阅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通过朗读、摘抄等形式,积累自己喜欢的有关艾青的更多诗歌,感受诗歌魅力。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手机资料,提取并整合有用信息,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积累诗歌,感受诗歌魅力,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目标作铺垫。】

 

《绿》学习活动设计(二)

/高萱蔚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

2.通过反复朗读,读出韵律,熟读成诵,并能想象画面。

3.体会诗人表达对绿、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课题导入,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课题导入:

1)书写课题“绿”。看到此课题,你的脑海中有哪些画面?

2)我们走近作者艾青,看看诗人眼中的绿。

2.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读,圈画出新字词。

3)指名个读,分小节读,相机指导字音、停顿和节奏。

3.发现诗韵:让我们从《短诗三首》中学到的方法,来找一找这首诗郎朗上口的秘密吧。

板块二:反复朗读,读出画面,交流感受

1.你最喜欢哪一小节,读一读,并讲一讲为什么喜欢?

预设:

1)第一小节把春天随处可见的绿色形容成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特别新鲜有趣。

2)第二小节,好像让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不仅有文中所说的“墨绿、浅绿”等6种绿色,还有更多的绿色,都藏在省略号里。

3)第三小节,原来春天里的风、雨、流水、阳光也能是绿的,让我想到一阵风吹来,(    )是绿色的;一阵雨冲刷过,(    )是绿色的;小溪潺潺流过,(     )是绿色的;一束阳光照射,(     )是绿色的。

4)第四小节,“挤”用拟人的手法,把“绿”集中在一起的画面写得动起来了,更活泼了。

5)第五小节,作者想象,绿会随风而动,按照节拍而动。

2. 再读诗歌。

3.借助挖空练习,熟读成诵。

4.体会诗歌感情。

板块三:对比阅读,感受绿意

1.学习“阅读链接”。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预设1:作者抓住了灵隐“绿”的特点,善于联想、想象。从“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这些词句中可以读出。

预设2:作者着重写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青苔的绿。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2.总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