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三下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学习活动设计

2023/3/10 16:28:52  阅读:152 发布者:

1.预习反馈,整合资源

1)明确《古诗三首》所写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回顾二年级《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理解何为“传统节日”?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3)交流预习成果:古诗中三个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结合童谣和生活经验,你还知道这三个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元日》描绘了宋代新年的三个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交流习俗的演变,如挂桃符逐渐演变为了如今的贴春联。

《清明》描绘了清明扫墓的节日习俗,根据以往课程经验和生活经历,学生补充清明习俗,如踏青、放风筝、撞鸡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此外还有敬老、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4)了解创作背景,描述节日场景,体会作者情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创作背景:创作此诗时,王安石正是宋朝的宰相。为了让百姓有更好的生活,他推行了变法。元日这一天,王安石看到家家户户热闹地过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充满了万象更新、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背景:这首诗描绘的是杜牧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境。孤身行路,触景伤怀,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本诗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创作背景: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遇到“佳节”就爆发出来,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2.学习《元日》,授人以渔

1)读通古诗

诵读《元日》,读准字音,读出二二三节奏。

2)理解诗句

思考《元日》写了怎样的节日场景?借助注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围绕“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这三个习俗想象并交流诗中描绘的节日场景。

3)体会情感

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看到万象更新、合家团圆,积极向上的心情,并通过朗读尝试读出作者的心情。

4)熟读成诵

运用配乐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做到熟读成诵。

3.总结方法,自主学习

1)师生总结《元日》的学习方法。

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2)运用方法,借助注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学习《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同学交流古诗中的节日场景和作者的情感。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4)当堂背诵,默写《清明》。

4.比较发现,融会贯通

1)三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都是写的传统节日;都通过描写过节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2)三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三首诗写的都是节日里的情景,但因时间不同、习俗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传统节日




诗中描写的习俗




你还知道的习俗




表达的情感




 

5.拓展阅读,活动铺垫

对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进行拓展,如杜牧的《秋夕》、欧阳修的《元夕》,为“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做铺垫。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