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瑞霞
一、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以“小学生活中的真情时刻”为主题,为毕业纪念册撰写序言。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通过任务驱动,深入探究,理解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方法,学习迁移运用,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本文虽然是小说文体,但是作者没有写典型的环境、强烈的冲突的故事情节,而是以类似散文的结构方式,呈现了日常化的生活和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表现了“我”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体悟。从表达方式上来看,本文采用了记叙、抒情、描写等方式。文章整体采用记叙的方式讲述了男孩儿心情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要表达的情感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多种描写方式。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作者将内心的情感融入了景物描写中——“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因为那个星期天是“我”平生中第一次盼来的日子,所以“我”既兴奋又高兴,兴奋体现在“起床,刷牙,吃饭”这一连串连贯的、麻利的动作中,平日里做这些无聊的事情,估计大人要反复催促,但是那个星期天不一样了,这些无聊的事情也变得有意思了。因为高兴,所以那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格外明媚。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作者将内心的情感融入了细节描写中——“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窝,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窝”“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这一系列的无聊的举动,都源于小男孩要“挨时光”,母亲出去了,“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所以小男孩只能独自找事情做。在这一自然段中,还有心理描写,如“我”拿到画报,想象的内容就是心理描写。一个孤独又无所事事的小孩把自己能想到的、能玩的东西玩了一个遍,努力的在挨时光。
以第五自然段为例,作者将内心的情感融入了内心独白中——“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这个自然段中不仅有小男孩的内心独白,还穿插了“我”和母亲的对话“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并没有用标点符号分隔开,而是和内心独白混在了一起,这其实体现了小男孩从充满期待,到内心焦急的心情变化。这样的变化愈演愈烈,以至于“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甚至到最后,我们已经分不清“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到底是他跟母亲的对话,还是他自己内心的独白了。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会写“媚、砖”等14个字,会写“明媚、时光”等19个词语。
2. 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 横向比较本文与《匆匆》,纵向比较本文与《盼》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联结经验,激发兴趣。
话题引入: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父母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兑现的经历吗?说说当时的心情。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铁凝的文章《盼》,这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2.介绍作者及作品。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联结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回顾他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结合他们的亲身体验,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建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驱动,整体感知。
问题: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读自悟,圈画批注关键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交流讨论,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为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2.借助图示,梳理内容。
(1)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我”的心情变化。
通过勾画出文中表现心情的关键语句,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预设:
【设计意图:借助学习支架,梳理文中的主要事件,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化凌乱为有序,把握课文的行文脉络,为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作铺垫。在梳理过程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迁移运用了“抓关键词句”“提炼概括”等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细读品味,学习表达。
1.聚焦话题,合作探究。
话题: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我”的心情的?请把相关内容画下来,并在旁边简单记录你的收获。
(1)圈点批注,自读自悟。
(2)组织交流,分享收获。
预设:
①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通过找中心句,发现这段话作者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等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将焦急的心情融在这些具体事例的叙述中。
②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通过交流,发现这段话的表达特点:有些话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有些话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这些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有些“念念叨叨”如儿语,直接又鲜明地表现出“我”焦急的心情。
③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来,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通过圈画“渐渐暗下来”“沉郁下去”等写光线的词语,明白实际上是写“我”的心情越来越沮丧,体会作者把心情融于景物的写法。
类似表达方法的语句还有:
④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⑤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
⑥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2.迁移学法,仿写练笔。
(1)联结“初试身手”,学习表达。
过渡: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请你自主阅读“初试身手”,根据要求选择一个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2)组织交流,分享仿写成果。
(3)联结“交流平台”,总结写作方法。
梳理作者表达心情的基本方法: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从圈画、写批注到总结方法,再到运用方法,这是一个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课文不能停留于感受体会层面,还要能发现文章表达的秘妙,并能运用这种表达秘妙进行自我创作。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这样不断地实践运用。】
(四)比较异同,丰富认知。
将情感融合在具体细致的人、事、景物的描写中,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与前一课《匆匆》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联系“交流平台”,填一填下面的表格。
课文
表达情感的方式
相同点
不同点
《匆匆》
融情于景
一连串的问号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
《那个星期天》
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
小结:无论是将情感融入到具体叙述中,还是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中,只要是能像说话一样,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能打动读者。
【设计意图: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各有特色,通过对比阅读,借助表格,可以明晰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强化直接与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单元习作作铺垫。】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