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歌谣,大内涵:《神州谣》听课记录与思考|郭雅楠
2023/3/10 16:15:21 阅读:206 发布者:
《神州谣》一文只有简单的48个字,但是蕴含着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对民族大团结的赞美。竹平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文本内涵。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神州谣》歌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抓住“谣”这个字理解课题,为什么能美美地唱出来呢?因为这是“歌谣”。
【听课感悟】通过播放歌曲,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又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更感兴趣,同时让学生带着歌曲优美的感受走进课文。另外,通过学生跟唱,可以验收学生的预习成果,更好地把握学情。
2.顺势板书课题,“神州谣”。聚焦“神州”二字,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和书后第三题扩充词汇。
神州、中华、中国、华夏。
【听课感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联结,把文本内容、课后习题和生活常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新词,扩充词汇。
二、再读课文,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1.师:理解新词后,再读课文,是不是感受更清晰?
2.抓住“山川美,可入画”,聚焦“画”这个字,什么可以“入画”?引导学生找到文本信息,并通过想象画面把课文读出感情。
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言告诉我什么可以入画?
生:“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师: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的中华大地是什么样的入画之美?读出来!
师:看到这幅画,你的心情如何?
生:骄傲!
师:配上动作,骄傲地读出来!
【听课感悟】此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先聚焦重点文本,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图像化、感受心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骄傲、赞美的感情。在此环节中,教师的语气和评价语十分重要。竹平老师就是通过他循循善诱的语气和慷慨激昂的话语,让学生在图像化策略的基础上,一遍比一遍读得有感情、一遍比一遍读得有气势。最终实现了本环节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课文。
3.师:今天我们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什么样呢?继续用朗读告诉大家
生: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情意浓,齐奋发,共繁荣。
【听课感悟】通过刚才4句的指导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能继续骄傲、有气势地读出来。
4.通过“唱”巩固文本朗读和背诵,呼应开篇。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我知道你们的脑海中都有画面了。这些壮美的画面,在一首歌谣里,可以读出来,也可以唱出来。
生齐唱《神州谣》歌曲。
【听课感悟】《神州谣》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能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产生民族自豪感。这几个环节中,竹平老师的教态、语气都是热情的、饱满的,在用自己的声调、身体手势、语言魅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情四射的环境,让他们保持高度的热情,用一遍一遍的朗读体会神州大地的壮美,在朗读中对祖国的热爱和骄傲感一步步加深。
我们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时,要用心思考我们课堂评价语、指导语的语气,课堂教态,老师的状态是创造学习环境、感染学生的重要因素。既然要从教走向学,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三、扩充词语,丰富积累
1.有很多词语形容祖国富强、民族团结,再回到书后练习第三题词语,读一读,通过你对汉字文化的了解猜一猜不懂的词语。
2.有的同学想要了解“炎黄子孙”这个词,顺势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课文。
【听课感悟】学习就是一个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读完文章、理解文章后再回到一开始读的词语,再次边读边理解,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只是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问题的答案需要自己探究。并且通过对词语探究兴趣的引导,再次回到本单元的“汉字文化”主题,让学生对研究汉字更感兴趣。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