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镇西茶馆 ,作者李镇西1
一个孩子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千古话题,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也不会有统一的答案,直至永恒。
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赵恒在其《劝学诗》中说得文雅而直白:“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还有一版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粱谋。”总之,读书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
赵恒写这句的时候已经是宋真宗了,他说的是真话,虽然他并非因为读书而当上的皇帝,但他相信读书能够给人带来幸福。
九百年之后,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说这话的时候只有12岁,少年周恩来说的也是真话,因为面对校长“你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他说的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愿望。
不过,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似乎更愿意接受宋真宗的观点,因为读书改变个人命运,这没什么不好啊!剔除宋真宗这几句话中物质功利和轻视女性的糟粕,其实他的读书目的并非完全一无可取,毕竟谁不向往美好的物质生活呢?
但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读书目的不能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尤其是作为社会人而非纯粹的生物人,任何一个公民都或多或少地承担着社会责任,因此个人读书与社会尽责相联系,便是很自然的了。
以今天某些人的眼光看,少年周恩来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点高大上,甚至有点“装”。但置身于上世纪初那个强敌环伺、风雨如磐的时代,我们就不难理解,生活在受尽欺辱的中国,一个有着起码民族自尊的中国人,是多么渴望“中华之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中华之崛起,就是为了自己之崛起!
而实际上,个人价值与献身社会是一致的。17岁的马克思在其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这话多好!这难道就不是真话?的确,不能认为个人价值的追求与服务社会是矛盾的,一个人在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完善着社会;反之,一个人在完善社会的同时也完善着自己。
由此看来,“读书是为了个人生活得更好”与“读书是为了国家强盛”是完全可以统一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讲清楚这二者的统一。这也是真话。
因此,教师说真话没错,关键是说什么样的真话和怎样说真话。
一个老师,如果赤裸裸地给学生说“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这肯定是不对的。不对之处不在于“挣大钱娶美女”,而在于将眼前所有学生将来无数的可能性都限定于“挣大钱娶美女”这一种。
我们的学生,由于个性、兴趣、天赋、机遇等等的不同,将来有的可能是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国家栋梁,有的可能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建设人才,有的可能是默默无闻、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无论哪一种,首先都得穿衣、吃饭、生儿育女,都得“挣大钱娶(嫁)美(帅)女(哥)”,但有了这一切之后呢?是不是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尽责?哪怕是一个每天早晨在路边炸油条的小哥或卖早点的大嫂,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毕竟我们是人而不是动物。
教育意味着明天与理想,还意味着人的精神解放与灵魂自由。因此,仅仅对学生进行低层次“挣大钱娶美女”的读书目的的教育,不但是对教育的扭曲,也是对人的亵渎。
我们有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接地气”,为了表现自己“不说大话套话”,便极为低俗地给学生大讲各种“生存之道”,以赢得廉价的喝彩与掌声。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本身就不堪,他们的追求就仅仅停留于物质享受。我们如果希望他们对学生进行真实而崇高的理想主义教育,岂非缘木求鱼?
如果我去给学生做关于读书目的的演讲,我会真诚地告诉学生——
首先,通过读书考上大学,找到工作养活自己,不但没错,而且必须。让自己不要成为父母的累赘,更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就是对国家起码的贡献。
其次,有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应该在工作上有更高的追求,最好能够将职业转化为事业,有所思考,有所钻研,有所创新,这样不但能够给自己带来更优越的生活,而且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这个时候,你每天的劳作已经不仅仅是为自己的物质生活,也在客观上有利于他人、社会和国家。
最后,你还可以在生活体面、家庭幸福、工作出色的基础上,超越世俗的名利,开阔视野,认识到自己与国家、世界的关系。这时候,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在你心中所占的位置必然更加崇高,你对自己的各方面的潜力会有更多的信心与期待,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呈现会有更高远的目标。当你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时,你就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还会对同学们说,这三个阶段并非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必经之路。这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也许有少数同学们能够到达第三步,可能多数同学终其一生也只能够到达第二步,甚至有的同学只能实现第一个目标。不要紧的,无论你能够达到哪个阶段,只要尽力了,只要成了最好的自己,你就是人生的成功者,你的书就没有白读!
我在给同学们讲这一切的时候,会把自己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摆进去,讲我的读书怎样让我从知青农场考上大学,讲我的读书怎样让我的教育生活充满情趣,讲我的读书怎样影响了我的也养成了读书习惯的女儿,讲我的读书怎样感染我的历届学生……对了,我特别要讲我的学生的故事,不只是讲被收进了百度词条的杨嵩、胡小鸥,也讲公交车司机刘春华、银行职员尹萍等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书香熏染了他们芬芳的人生。
如果我这样去给学生讲“为什么读书”,我想学生不会反感的。而我绝对做到,我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
当然,如果有学生不同意我的观点,走上前来抢我的话筒,我会主动把话筒递给他:“你有什么不同看法吗?请讲。”
如果现场引发不同观点的激烈辩论,这是我非常愿意看到的景象,因为师生之间互相争鸣、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是最自然也最真实的教育情景。就像我当年的语文课堂一样,那是我最期待的心灵飞翔的时刻……
现在不少人之所以反感“国家”“民族”“理想”“奉献”这些宏大的词语,是因为这些词语被不少道貌岸然的人——尤其是贪官给玷污了,于是便对崇高表现出强烈的逆反。人们见到太多的周永康们台上说反腐败而台下搞腐败,便感到“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毕竟是“实话实说”;人们见到太多赤裸裸的追名逐利之徒,便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居然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志者。
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潘恩说:“一个人如果极力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在一段时间里,的确有些人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而那些东西本来是真理,结果人们出于对宣扬者的反感,恨屋及乌,便连真理也唾弃了。
以苟且孕育诗意,以庸俗催生崇高,以污浊制作洁净,以油腻收获清纯,以渺小创造伟大……当然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只要我们给学生讲的,都是我们发自内心且符合人类真善美价值观的,且每天都在身体力行的,学生不但一定会接受,而且会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我坚持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教育,就是你希望学生拥有什么,你自己首先得有什么——
用思想照亮思想,用激情点燃激情,
用爱心滋润爱心,用个性发展个性,
用梦想唤醒梦想,用创造激发创造,
用浪漫缔造浪漫,用情趣营造情趣,
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赢得心灵……
2023年2月23日
从罗平至宜良的高速公路上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