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习新课标 把握新航向 | 青年教师20天课标研读打卡行动正在进行中—第4天

2023/3/9 9:51:25  阅读:112 发布者:

2023223日 前语:

今天是音美科青年团课标学习打卡第四日,主要内容围绕新课标“课程目标”目录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共收集14篇打卡日志,本次摘选8篇有较深感触的心得体会分享出来。新课标中,总目标是核心素养实现的总体要求,学段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在每个学段的具体化。以素养为导向的目标,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素养本位。青年教师需深入学习理解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的行知体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美术  

1.李胜凯

“总目标”“学段目标”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体会:

1)要求更加明确:对艺术学习活动的要求更加明确了,如要创作“情景生动、意蕴健康”的作品,既指向外部形象美、也指向内部意蕴美。

2)体现学习进阶。在学段目标中,对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具有显著的进阶特征,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为例,在学段目标中主要有以下句段(见下表),对比阅读,就会发现其中显著的层级要求。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第一学段

学会从外观和使用功能等方面了解物品的特点,能针对某件物品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进行装饰和美化,初步形成设计意识

第二学段

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为班级、学校的活动设计物品,体会设计能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第三学段

能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对学校或社区进行环境规划,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学段

了解“设计满足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传递社会责任”的设计原则,能为学校或社区的学习与生活需求设计作品,形成设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李思思

艺术课程目标的确立,为教师上课指引了方向,一节较完美的课一定能够完成课前所设立的目标。

总目标:通过美术活动,不断提升审美感知能力,能够用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创作艺术作品,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段目标:在美术学习中,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领会艺术的魅力,积极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用视觉媒介和技术创造形象,并在艺术的世界中遨游。

依据课程分段设计思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段目标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以造型表现为主,能够感知、发现身边美,大胆尝试各种工具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学段3~5年级,学生能用造型原理、欣赏方法感受、评述艺术作品,用现代或传统材料,创造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第三学段6~7年级,学生能欣赏、评述不同国家美术作品,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制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的作品,提升创意表达的能力;第四学段8~9年级加强了美术历史的学习,创作性和综合性活动增多,进一步提升综合探索能力。

3.李微微

今日学习新课标相关内容,了解到美术新课标变化很大,有了一些新的改革动向。

1)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标题意味着这是一次大变化,此艺术课程标准不同于之前颁发的,可行性更强。

2)强调了学科的融合和跨学科教学。现代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大规格,以及对创新的追求,决定不能一个学科单打独斗,需要跨学科融合。义务教育新课程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五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3)艺术实践包含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是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美术学科是艺术课标的一部分也是一大支柱。美术学科课程包括4类艺术实践,涵盖了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到学习任务中。

4)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是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首要特征;以美术为主,融合姊妹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是第二大特征;开展项目式学习,进行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以任务来驱动内容学习,是第三大特征;以大概念引领学习,促进概念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一以贯之,是第四大特征;明确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和评价过程有标可依,促进教学评一致,是第五大特征。   

新课标还要求美术教师具备的关键能力是课程领导能力、教学创造能力、美术综合能力,其中核心是美术技能。在课程理念中,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以美育人;在课程目标中,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音乐  

4.陈韦唯

“音乐”已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提升为“艺术课程”,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做一个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的音乐教师,并且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向都需要有着与时俱进的变革。

在认真阅读中发现,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都包含在艺术课程内容之中。这些原本单一的艺术门类课程在这次的艺术新课标中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课程学习,而是在艺术共有特性的关联中,从“单一型”学习走向“综合型”学习的多元融合。

本次修订优化了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5.曹金洋

通过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一些目标,比如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美的能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感受民族的文化底蕴,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

根据课程分段思路,可以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

第一学段主要是唱游·音乐,能体验音乐的情绪和情感,了解音乐基本特征,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在实践中建立规则和合作意识;能在探究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跟其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第二学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音乐情感,具有乐观的态度,能自信地演唱歌曲,对音乐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增进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第三学段的学生能领悟音乐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乐于参与多种与音乐有关的艺术活动,能用乐器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美育精神,对社会和文化中出现的音乐有自己的想法。

                          科学  

6.胡元龙

小学科学新课标的总目标提出要求:一是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二是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三是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四是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我觉得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教学:

1)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探究、认识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进行观察活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2)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自然现象的好奇是推动学生尝试探究的心理动机,只有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设计富有趣味的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次,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科学探索需要想象力,但是这个想象力必须是依据客观实际的,绝不是凭空幻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盲从于权威,实事求是;最后,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追求创新。

                          信息科技

7.苏洁

今天主要阅读了“课程目标”中“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相关内容,那么如何理解信息科技新课程?如何理解数字素养培养的总目标?如何通过课程核心素养来落实数字素养?每个学段目标具体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研读其中内容并记录。

1)总目标

认识到数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自觉辨别数据真伪,判断和评估所获取信息的价值,增强信息交流的主动性和友善性,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知道数据编码的作用与意义,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体验过程与控制的场景,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具备应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意识地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问题求解中。

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围绕学习任务,利用数字设备与团队成员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合作的意识。

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领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具备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意识,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学段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学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学段的具体化,旨在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我们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保持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来渗透达成这个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应当在充分解读和理解学业要求、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学情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关注学生差异。

                         心理健康

8.费紫薇

今天读了第三章,解读导论部分,有以下几点想法: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教育者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深入推行德育课程改革。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幸福人生的基础。中小学生正处于天真无邪的青少年时代,理应享受童年的乐趣。然而,现实中,中小学生的幸福感却不高。研究证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个体幸福人生的达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兴趣、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来培养创新人才。

3)修订《纲要》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当代中小学生的发育水平普遍提前。再加上伴随社会变革出现的庞大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群体以及离异或重组家庭子女、“网络一族“等,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转自:“仪征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