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悦读悦享】周颖:怀“仁爱”之心,做幸福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2023/3/9 9:15:44 阅读:100 发布者:
为提升教师素养,丰厚教师积淀,城南实验小学西校区引领教师深度阅读,交流分享。本期为阅读分享之九,推出的是周颖老师的《怀“仁爱”之心,做幸福教育》。书香点亮人生,让我们一起在文字中精神遨游吧!
《做最好的老师》是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想读这本书起初也是源于镇西老师。我非常欣赏镇西老师,他是一个以人为本,充满教育情怀的教师,工作中对孩子们负责,总是争取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用心帮助学生。某次机缘巧合有幸听过一次他的演讲,全程没有慷慨激扬的说辞,有的只是些细水长流的教育小故事,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既没有提出什么新理论,也没有提出什么新观点,他所践行的,都是常识。“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再加上一片爱心。”便是他遵行了多年的教育理念。
翻开这本书,能了解到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他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起笔,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落笔,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展示在读者面前。读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01
允许学生犯错,允许他去改正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时常比孩子都气愤,气愤他们的无知与稚嫩。但是,细细想来,孩子毕竟是孩子,这些成长错误才是他们人生路上有价值的肥料,正因为孩子们的无知、稚嫩、好奇才有了老师的价值。与其说教师教育学生成才,不如说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成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与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我慢慢也在学会脱离学生思维,承担责任;慢慢学会沟通与管理的技巧,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提高效率。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想跟孩子们相处,必须蹲下身,与孩子们对话,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02
爱心、耐心留给后进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对后进生的教育。后进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成绩方面,更多的是在个人的行为习惯上,而这些问题都是以往慢慢积累下来的。刚工作的时候班上有个调皮的后进生,上课总是乱动,作业的质量也欠佳,我苦口婆心地、三番两次地教育他,软的硬的都试过,而他却不领情,久而久之,我就不愿再多说,心中的那团雄心壮志的教育火苗变得越来越小。
这些后进生的确让我感到有些无奈,在书中,李老师描述的经历给了我一些启发。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长期性和艰难性,以及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宽容之心,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爱和尊重则是成功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
03
读书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了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工作的现实去思考、总结,这样,我们就会在读书与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比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有些急于求成,还缺乏一些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关心与耐心等等……
有人说,李镇西的教育理念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我没有办法评价这种说法的是非,但乌托邦之所以是乌托邦,是因为寄托了人们最美的愿景,我不知道在教育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走多高,但还是希望能如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一般,将爱心、耐心悉数给予学生,最后借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结束“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 希望在日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
周颖,城南实验小学西校区教师,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自工作以来,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用心感化学生,与学生一同成长。
转自:“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