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与创新中赋能新课堂
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发生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的途径。我校紧紧围绕“学为中心真落地、深度学习真发生、核心素养真发展、学业负担真减轻”的发展目标,在继承与创新中赋能新课堂,提升育人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的工作思路
【一个中心】
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创办优质教育为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优化教学设计,关注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一条原则】
不放弃每个学生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发展。
【五项工作】
抓好教学常规的科学管理与质量;抓好教研组集体研究教材与认真备课的管理;抓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要求;抓好课后反思及教学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抓好青年教师的管理与校本培训的工作。
我们的课堂样态
【开放型课堂结构】
尊重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质,以适切学习为载体,打造适性教育理念下开放课堂的“学习新样态”,让每个孩子拥有更多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长的机会。所谓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开放课堂,就是在“大课堂”观的指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个性、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开放型课堂在结构上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模块:
模块一:课前导学、分层设计。从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多元、选择”的学习过程,实现学生在《导学单》指导下自学教材,解决《导学单》中的预习问题,积累自己的认识理解。
模块二:合作探究、推送学案。课上学生把自学中遇到的障碍,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组长和组员合作探究,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
模块三:交流分享、点评精讲。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弱者掉队,各小组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全班讨论,教师精讲。
模块四:随堂检测、多元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组内互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认知、体验予以检测和总结。
模块五:巩固拓展、菜单作业。根据测评反馈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设计菜单式作业,达到分层起步,在巩固拓展中形成能力。
【开放型课堂时间分配】
开放型课堂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为“3+3+3+1”,每课时合作探究时间占30%,交流分享、点评精讲时间占30%,当堂测评、聚焦问题时间占30%,巩固拓展时间占10%,力求通过科学的时间分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我们的实施策略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使学校教师均衡发展。每月间周一次进行学科组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组内成员和分管领导共同参与,探讨教学重难点,易错点,以及教法、学法和作业设计,真正做到多人一备,一课多备,达到深钻教材、资源共享的效果。
【课堂规范】
课堂教学做到有课标可依,有教材可循,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性。课堂常规做到“持”而不“懈”,“活”而不“乱”,课堂上教师精讲,学生精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
【作业管理】
学校通过教研组作业团队设计制度、教科室作业审核、监测制度、班级作业公示制度等,保证作业减量不减质。作业实行“年级+班级”,“统一+灵活”的作业模式,每份作业都经历“个人试备—集体创编—个性实施—反思精炼—收集入库”五大流程。教师紧紧围绕作业形式的“基础性、拓展性、个性化、实践性、综合性”设计作业,逐步推进高质量作业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从学科视角转向跨学科视角,进一步创新作业改革形式,走出独具特色的作业设计之路。
【教研活动】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校教学教研的追求。
一、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织机构
我校围绕“校本教研”成立三个小组:一是以校长为组长、年级主管领导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其职能是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进行全面督查;二是成立以教科室主任为组长、各学科主任为成员的校本教研研究小组,其职能是负责校本教研规划与管理,组织教师研究学习,搞好校本教研工作;三是成立以各教研组长为组长、教师为成员的校本教研小组,其职能是开展学校校本教学研究。
二、贯彻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我校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研工作的导向,明确了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向:
1.课堂中的小问题、真现象、实研究是根本。
2. 教师“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是源泉。
听:多听课,通过听课能汲人所长,让自己真正受益。
说:多表达,用理论阐释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读:多读书,厚实理论知识,指导课堂实践。
写:勤动笔,反思课堂教学,用文字记录工作历程。
三、明确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
以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校本教研,及时解决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研指向:研究问题和研究教师并重
研究问题和研究教师并重的教研新常态是把教学当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透过教育实践研究背后的人,改变背后的人。
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在教研中安排读书分享时间以汲取营养、提高素质,形成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成长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专题研讨的方式研究和解决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
开展“青蓝工程”师带徒活动,用“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很重要”的培养理念,用“教师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成长机制,用“数据存储 精准画像”的发展处方关注每一位老师的成长,激发每个年龄段老师的内驱力。
2.教研路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补
学校教研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设计,二是自下而上的生成。自上而下的选题和教研,研究问题的提供主体是学校,研究路径是学校提出经过论证的变革方案和研究方案,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和变革。
利用教研组教研时间,分别选择两条路径当中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例如,《教学中如何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落实新课标,让教学充满乐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围绕专题,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促进群体思维的互动,专题教研活动为教师实现了“实践、交流、反思、再实践,螺旋上升”的研究平台,使教师实现真正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3.教研组织:教研组活动和项目团队活动结合
学校新常态的教研活动注重教研组活动和项目团队活动结合。项目团队包括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团队,以解决共同关心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团。项目团队因项目产生而诞生,因项目完成而结束,教师在项目团队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学科实践,找准方向确定目标,在课堂教学之路上行稳致远。
转自:“安阳市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