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文权:指向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作业项目化设计与实践

2023/3/3 15:02:30  阅读:220 发布者:

理论引领 实践指导

王文权 “指向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作业项目化设计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2期,第63-67

【摘要】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关键作用。针对当前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本研究基于导向性、关联性、深刻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等基本原则,探索融合中国文化的项目化英语作业设计,从立足本土文化、关注教材文本、聚焦经典文学、对比中外文化等方面探究文化意识渗透的实践路径。以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意识;项目化;作业设计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高级中学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各国交流频繁、社会变革深刻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和力量源泉,其影响力正越来越成为该国在世界舞台的软实力体现。面对世界多元的价值观念,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并学会运用语言工具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传播出去。这不仅是国家发展“走出去”的战略需要,也是当下教育的使命所在,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20205)。然而,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培养的实践却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出现意识不足和表达障碍等问题,文化输出能力显得十分欠缺。

“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教育部,202046)。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课堂教学任务和时间限制,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只言片语地涉及文化意识教学,并没有让学生深度挖掘和充分实践,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基于此,笔者尝试利用课后时间,通过构建项目化任务来设计指向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的作业,以期实现学生的深度体验和真实学习。

二、文化意识与项目式学习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20204)。英语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言课程,不仅是语言交流媒介,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忽略了中国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跨文化交际就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基础。梅德明(2018)也指出,在外语学科教育中,“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应该以中国情怀和中华基因为根基”。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从真实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出发,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以小组方式进行周期较长的开放性探究活动(柯清超,2016129)。作为一种新型的探究型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它侧重的是问题的解决和形成性评价,最重要的是它为知识应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体验场景,具有学用一体化的实践价值。

文化意识的培养只靠口头说教很难深入人心,它必然是在深刻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后获得的。没有多维度参与和应用实践的学习是低效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同样需要沉浸式体验,否则很难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教育部,20203),这也正是项目式学习教学的价值所在,它为开展实践育人和提质增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抓手。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作为本轮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其落实离不开项目式学习的支撑。

三、指向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作业项目化设计

(一)设计原则

1. 导向性

在当下“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目标下,文化走出去需要宏观的战略布局和架构逻辑。项目作业的设计也要依据顶层设计的发展理念,体现满足时代价值诉求的导向,同时还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思维和跨文化策略的培养,让学生在文化体验和深度思考中发展大局观和掌握方法论。

2. 关联性

作业的设计不能随意选题,而是要体现关联性。首先,要关联教材文本,在单元主题的统摄下寻求具体的链接点,避免出现教学任务碎片化处理;其次,要关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即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关注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最后,还要关联学生的兴趣点,关注作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尽可能找到上述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来设计高质量的作业。

3. 深刻性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已经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认知,能够比较理性地分析和判断问题,且其思维品质的发展也基本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针对该学段学生的作业设计应该侧重思想的深度,聚焦本质性问题的思考,注重思辨性和探究性能力培养,否则不利于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 开放性

开放包容的环境和条件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创造力。项目式作业设计也应该关照开放性原则,其开放性包括组织形式的开放性和研究维度的开放性。既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也不设置固定的标准答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和发挥空间,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打造具有包容性和合作性的学习共同体。

5. 融合性

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必然以问题解决为基本落脚点,即用英语“做事”。而真实问题都具有复杂性,依靠单一的技能和知识背景很难实现目标,这就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介入。所以,项目式作业设计要体现融合性,即融合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生活基本实践技能,体现问题的真实性,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综合各项理论和实操要素,最优化完成任务,提升综合素养。

(二)设计策略和实践

1. 立足本土文化,突出实践价值

本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本土文化是比较熟悉且有认知情感的,能激发起进行交际文化传播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材文本所学知识进行巧妙关联并设计项目式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必然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意识培养体验。但是其设计过程也要遵循基本原则,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兼顾知识和技能的锻炼,注重文化意识的活动性体验和沉浸式感悟。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呈现方式来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也要注意作业的完成周期设定,以确保其与教学进度同步,有效落实项目任务。

例如,译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王守仁、何峰,2010-2012;本文案例均出自此套教材,下文从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Protecting our heritage sites”的文本主题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笔者由此关联到苏州本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艺术和丝绸文化,以及物质文化遗产园林古迹等,进而设计了如下项目式作业任务(见表1),供学生去选择和完成。

该任务的设计将教材文本主题和本土文化有机关联起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情境的使用和输出,使语言理解和表达实现紧密结合。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接触和使用频次,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促进高效学习;同时,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情感体验,锻炼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能力。

2. 聚焦教材文本,挖掘文化元素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一系列新教材纷纷落地。新教材都增添了很多中国元素,加大了对中华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渗透力度。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必修第一册第一、第二单元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等都是以中国名人名言作为导入,来统领整个单元的主题思想。其他板块也涉及到一些中华文化,如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Project板块关于中国书法的宣传,第三单元Project关于李白和杜甫的友谊;选择性必修第一册Welcome部分关于中国传统乐器二胡、Reading部分关于小提琴曲《梁祝》,第三单元Extended reading板块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Project板块关于徐悲鸿作品的学习展示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材这一主阵地,充分挖掘其中的中华文化元素,避免出现“另起炉灶”和“讲学两张皮”的现象。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聚焦,巧妙链接其中的文化成分,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拓展设计相关文化项目式作业,将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度学习和对文化的深入探究,进而提高学练融合度,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Back to school”的Welcome部分以《论语》中的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英译为导入。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猜测其中文意思,并给出另外几句名句让其尝试翻译。大家跃跃欲试,热情满满,激起了对中华文化英译的兴趣。于是,笔者随后又设计了如下课后项目式作业:1)选出自己最喜欢的5句《论语》名句,用英文翻译出来;2)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找现有的《论语》翻译版本,将这些句子的翻译摘录出来;3)比较自己翻译的版本和名家翻译版本的异同之处,并学习其翻译技巧;4)查找文献,研究不同《论语》翻译版本所蕴含的翻译方法和理念及其反映的翻译思想,然后表达你个人比较认可的经典翻译理论并阐明原因,最后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运用你认可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方法去翻译《论语》中其他5句比较喜欢的句子。

这一项目化作业设计以兴趣和教材文本为出发点,遵循“学习理解–应用实践–理论研究–迁移创新”的项目式活动思路,具有很强的探究性。理论研究这一具有深刻性的高阶思维训练环节,能够充分地促进深度学习和多元思辨,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3. 关注经典文学,启发多元思辨

经典文学是指在历史潮流中得以脱颖而出的文学精品,它蕴含着人类文化的人文精髓,具有极大的精神能量和文化价值。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离不开经典文学这一载体,它们承载了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追求,具有普适性和超时空性。高中学生对于经典文学都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但是对其英文名称却很陌生,更不用说了解整个英译本了。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设计点和突破口,通过英译经典文学书名、某一章节、某些名句或者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的不同翻译研究等去设计项目式作业。

例如,在教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Exploring literature”时,笔者关注到本单元的Project 部分提及赛珍珠翻译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于是提问:是否还知道其他版本的不同译法以及其他三部名著的书名翻译?学生都回答不出问题,但内心又很渴望获得这些知识。于是,笔者决定以作业的形式设计项目式任务。

任务1:首先自己尝试英译四大名著的书名,然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现有的不同译本和译者的相关背景,完成如下表格(见表2)。

任务2:从四部作品中选择你读过的或者最熟悉的一本,从中找出一个体现中华文化的事物、礼节或习俗等,〖HJ1.65mm〗如酒文化、餐桌礼仪、娶亲习俗等,并比较两个不同翻译版本里面对这一文化现象或相关知识的翻译的异同,然后根据任务1所获背景知识来分析原因。比如,茶文化是《红楼梦》(曹雪芹、高鄂,2004)中的情感交流的纽带。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散发着人文气息的茶客,他赋予茶灵性,使茶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的载体。据统计,书里“茶”字出现的次数就有273次,关于茶的诗歌多达十几首,可见茶文化在《红楼梦》里的分量之不一般。当前最好的两个翻译版本分别为杨宪益、戴乃迭(曹雪芹等,1994)和霍克斯(Cao etal., 1973 )的译作,二者关于茶文化相关内容的翻译有着很大的差异,可选取几例来研究(如表3所示)。

该项目化设计从学生熟知的中国经典名著入手,又不仅仅局限于书名的简单英译,而是从对比中感受不同的翻译理念,让学生以思辨的视角对待家国文化的走出去策略。通过挖掘其中的中华元素,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翻译思想和方法消除意义真空,将具有深刻文化寓意的内容尽可能完整地、传神地介绍给外国读者,这将有助于学生从被动的知识学习者转化为具有思想高度和家国站位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4. 对比中外文化,促进深度探究

文化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在经历文化对比、冲突、反思和认知重建后形成新的文化观。中外文化对比有助于学生深刻感知和“体验特定意境下语言、文化和思维的有机统一”(王文权,2022),了解不同文化异同背后的历史和本源,这是高阶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促进对问题本质的探究和挖掘,体现了素质教育下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中文作为一个高语境语言,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以中国文化也具有高语境特点,比较含蓄。比如,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事物和名称的使用通常会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尤其在中国诗歌中更加明显,而英语作为一个低语境语言是否也会使用隐喻的手法呢。于是,教师可以设计对比中外诗歌文化的项目作业来探究其创作技巧和抒情方式的异同之处。

例如,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Exploring poetry”中的Reading 板块涉及如何赏析外国诗歌。在此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中文诗歌进行对比,设置项目化作业。学生通过英文资料研读和文献学习,找几首应用了隐喻手法的英文诗,同中国的诗歌隐喻手法使用技巧进行对比,以此促进深度探究,发现思维共性和差异背后的原因,加强文化感知能力,最后形成学习报告并做“presentation”。表4 为学生作品展示:

该设计所体现的是高阶的文化对比探究型项目式学习特征,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深度探究和辩证思维,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如文献分析和定性研究等。这种项目化学习具有较高的方法和思维导向价值,也是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结语

项目式作业设计为指向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实践提供了抓手,真正落实了以学习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体现了语言学习的价值取向。只有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和学习才是有动力和生机的,即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科育人的价值所在,并形成行动自觉,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为教学使命,不断促进教育向更高更远处迈进。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让学’理念下普通高中生动课堂教学范式研究”(立项编号21A07QTSZ1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