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对教育的赋能,更是对教育的变革和重塑。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并未像数字在其他领域那样取得令人期待的成果。在学者、决策者和公众的认知中,对于教育数字化,仍有困惑甚至误解。数字化在教育与其他领域的不同处在于,教育是人与人的联系,要以人为准,从人出发。
PART · 01
“换个角度”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复杂系统,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教书育人和促进人的发展上。
(一)数字化不仅赋能教育更是重塑教育
教育数字化是对现有教育的改造,更是对未来教育的想象,如何把握未来教育的走向对充分认识和发挥数字化的作用非常重要。
数字化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数字化教育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为人类第三次教育大变革的到来提供了变革的力量。
数字化教育首先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泛在学习新形态;其次是打破了课、本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第三是打破了一个班级学生数不变的局限,大大拓展交往空间;第四是打破了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
(二)教育数字化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教育数字化并没有像在工业、金融、物流、交通、城市管理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而且数字化在教育上的运用还经常受到怀疑和诟病。为什么呢?这是由教育数字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
从外延说,教育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运用;从内涵说,事物的本质体现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内在联系、必然联系的特殊性之中。
在大多数领域,数字化程度越高,人参与的程度越低,就越便利、越高效、越精准、越成功。如果能够彻底代替人,那就是数字化的彻底成功。但是教育不是这样,教育活动不是物与物的联系,而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数字化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而人的发展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人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变化。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离开了人教育就没有了。数字化如果仅仅是联结客观数据,不能与人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不能激活人的脑神经机制,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人和机器融为一体,实现人机交互、人机融合,教育数字化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但到目前为止数字化教育总的来说还是以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化。其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技术应用,轻人的发展,关注的是数字化的通用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满足于提高现有教育的功能和效率,而很少研究对人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二是重技术功能,轻教育功能,关注的是把已有的技术应用到教育场景中去,而不是以教育需求为导向,关注如何教书育人;三是重已有条件,轻未来想象,关注的是基于现有的教育场景、教学条件、教学模式的技术应用,是在传统教育背景上做加法,而不是创设新的教育形态和场景,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四是重“大数据”,轻“小数据”,和数字技术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类似,当前数字教育大都也是建立在大数据的思路上,尚未深入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缺乏对多维度、个体化的“小数据”收集、挖掘和使用。
(三)人机融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数字化教育不仅不会取代教师,而且会促进教师回归本职工作,把精力和才智用于和学生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机交互在其他领域都没有像在教育领域中这么重要。不断提高人机交互能力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学习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
人机融合不仅是人和机器,而且包括机器和环境的融合,超越了人与机器的二元关系。人机融合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机器、教育环境的多元交互,融合教育者的智慧和机器的智能形成超越人机各自智能的新型智能形式。人机融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机互动、人机协同、人机融合。
PART · 02
“换个地方”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持久的革命,涉及教育的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握重点和难点,实现技术、内容和人的素质改善的相互促进,转型才能实现。
(一)突破路径依赖,创新应用场景
教育数字化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应用的场景,是在学、教、管、评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但这种应用绝不是因循既有的轨道,重复已有的模式,而是要开创新的应用场景,构建新的模式。
教育数字化绝不是简单把数字技术应用于已有的教育场景,而是要创新应用场景,在人机有效融合上获得突破。
数字化学习——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数字化教育“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提供了可能。
数字化教学——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数字化管理——从静态监管到动态治理。伴随着教学管理流程的数据化,以及数据采集方式的多样化,教育管理逐步实现有效监管,进而不断优化管理流程与机制。
数字化评价——从选拔走向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功能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教育评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做最好的自己。
(二)开发数字资源,解决有路无车问题
数字化教育的第二个要素是数字资源。它具有超越传统介质的重要特征和功能。
第一是颗粒细小。这里的颗粒是指学习内容的单元,颗粒细小是指学习单元的容量小和学习需要的时间短。这是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基础。
第二是呈现生动。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从书面语言到屏幕语言,数字资源通过多媒体、多模态技术,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源融为一体,使得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可理解程度大大提高。
第三是自主选择。“满堂灌”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知识与学生、老师和学生关系的一种文化定义,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布道者,学生是接收者。
第四是链接互通。数字教材依托网络平台提高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习者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数字资源中的“链接和搜索功能”可以大大拓展学习空间。
第五是自适应推荐。自适应推荐是按照现代学习理论和学科知识结构化特征构建知识图谱,借助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预判学生学习情况,形成学生学习画像,结合学科知识图谱和学习者学习画像提供具有结构化、互动性和生成性的学习内容,服务于个性化学习。
(三)提升师资数字素养,实现人机融合
人的数字素养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三个要素。教育数字化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作用。
(四)提升国家数字教育平台能级,形成数字中枢
数字化教育的第四个要素是数字中枢。
世界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数字教育平台,我国也建立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但各类教育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尚未形成资源背后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无法进行全视角跨学科的数字化学习引导。
一是教育资源单一。仅关注了课程视频、课件等较粗粒度的资源信息,尚未深耕课程视频中的某一段、课件中的某一章等较细粒度资源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呈碎片形态。
二是资源持续演进能力不足。 当今知识日新月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需要关注理论与技术前沿,持续更新是常态。
三是平台的智能化能力不足。人机交互的极简化是智能化的核心体现。当前平台存在资源难以访问与获取的问题。
PART · 03
“换个方式”
如何把数字化引发教育变革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如何实现教育数字化的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问题。
(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1. 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培养数字化人才和数字化时代公民的主要依托。
2. 研发数字教育成熟度模型
数字化教育成熟度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的量具,可以帮助教育组织评估当前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分析下一步需要改善和优化的策略和路径,为整个转型过程提供方向性指引。
3. 发展数字化转型能力
数字转型要落实到人的数字素质与能力培养上。
4. 研发融合创新的终身学习认证体系
终身学习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需要终身学习的理念倡导,还亟需研发融合创新的终身学习认证体系支撑学习者的发展效用。
5. 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与促进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变”不仅仅体现在环境和基础设施上,在教育格局、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变化上体现得更为充分。
(二)把握发展阶段,找准发展路径
起步阶段是学校数字化转型的第一阶段;在应用阶段,搭建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整合了数据中心,数字技术贯通更多业务流程,师生可以在同一网络空间办理不同业务;在融合阶段,各种软硬件设施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建设数据中台,各种能力形成服务组件;在转型阶段,各种数字化教育环境催生出各种更高效的业务流程,颠覆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学校组织要素结构,形成新的教育组织新形态。
(三)以数字化思维治理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思维是数字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1.开放共享
开放有技术标准的开放,比如数据的开放,源代码的开放等等,但更有资源的开放、权益的开放。
2.互联互认
数字时代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以前毫不相干的事物也可以联系在一起。实体世界和实体世界的联系大大拓展,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联系频繁发生,虚拟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联系迅速生成。
3.互动共生
实体世界的身份和身份观念在数字环境中将被日益瓦解,数字时代人人都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都是信息提供者,既是终端又是平台,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4.放大效应
以前我们经常说“一个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在数字时代一个人的力量却是不可限量的。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运用,既诱发也要求要素重组、流程再造、人员更迭,教育数字化转型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怎么去应对这些变化,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研究。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