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中国人的爱国忧民之情,古已有之。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忧民志士。他们有的虽然辞官,但仍甘愿为国家效力;有的身处战乱,自己备受艰辛,但仍忧国事心系天下苍生;有的同情人民,深入封建宫市,控诉统治阶级罪行;有的至死也忠贞爱国,舍生取义。他们在中国历史星空中熠熠闪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进。
一、篇目搜索
1.《己亥杂诗》(龚自珍)【七下第五单元】
2.《春望》(杜甫)【八上第六单元】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下第六单元】
4.《卖炭翁》(白居易)【八下第六单元】
5.《过零丁洋》(文天祥)【九下第六单元】
二、知人论世
1.《己亥杂诗》龚自珍
①作者经历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②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2.《春望》杜甫
①作者经历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②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前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①作者经历:同上
②写作背景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760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
4.《卖炭翁》白居易
①作者经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②写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5.《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作者经历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进士第一,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他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张世杰。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83年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②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三、诗歌感情
1.《己亥杂诗》
这首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这首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2.《春望》
这首诗诗人触景生情,感时恨别,抒发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悲己的感情。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作。全诗通过自家茅屋被秋风所破,大雨如注,屋漏床湿,长夜难眠的遭遇,写出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况,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及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秋风破屋的情景,通过“卷、飞、挂、销、转”等一系列动词描写风吹茅草的情形,展示了茅屋被破坏的程度,也反映出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第二部分补充描绘第一部分,诗人生活贫困,对大风刮走茅草心急如焚,群童生活也贫困,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三部分写长夜沾湿的苦痛,此段渲染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世人黯淡愁惨的心境,“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从眼前的处境扩大到安史之乱,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的结尾采用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4.《卖炭翁》
本文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和抨击,深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共两节,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满面成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化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者苍老和劳动的艰辛。接着一问一答,使人清楚的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到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这就为后面写宫市掠夺木炭的罪行做了有力的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的反映卖炭翁的悲惨境遇,“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接着写卖炭翁在极寒天气下赶车卖炭的情形。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5.《过零丁洋》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概括续写国家及个人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舍生取义的崇高民族气节。
诗的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四、名句鉴赏
1.《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体现世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2.《春望》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世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诗人感时惜别之悲。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为珍贵,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两句是诗人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愿天寒”。这两句抒写出卖炭翁复杂的矛盾心理及艰难处境,寄寓作者的无限同情。
5.《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难免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舍生取义的崇高民族气节。
【写在后面】
诗人从来不说爱国忧民,但他们的诗篇中却总是欲说还休。这份家国忧民之情,于龚自珍而言,寄托在化作春泥的落红中;于杜甫而言,蕴藏在那愈搔愈短的白头中;于白居易而言,流淌在对翩翩两骑的控诉中;于文天祥而言,书写在汗青上的丹心中。对我们而言,爱国忧民情怀不应只存在于诗人的诗篇中,更应该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转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