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
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去,“神兽”陆续归校,大规模线上教学告一段落。回首三年多的线上教学经历,笔者从一线教师使用的切身体会出发,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寄语未来数字化教学几点建议。
一、平台太多迷人眼
疫情之初,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就开发了相应的线上教学功能。三年来,这些功能越来越趋于完善。开始时,笔者和大家一样,非常高兴,可一一尝试之后,却觉得平台虽多,各有所长,但能满足“网络教学”所有需求的却没有。
以直播平台为例,有的能够满足多人同时在线,每个人都可以打开视频,且有点名功能,但却缺少互动语音功能,播放PPT课件时也无法做标记,无法播放PC端的视频、音频;有的直播平台只能显示主讲教师影像,无法针对学生连麦提问;有的直播平台没有单独的讨论区,上课时弹幕满天飞;有的直播平台,教师讲课时无法点名,无法指定学生发言;还有的直播平台,虽然可以满足教师上课的大多数需要,但缺少数据统计,主讲教师不知道班中的学生是否全部参与,是否全程都在听课。这些直播平台大都还缺少在线测试功能,无法满足教师的随堂测试需求。
因此,数字化教学平台虽多,但能够满足“网络教学”所有需要的平台却没有,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硬伤,所以教师只能舍弃专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转而使用原本用于办公和在线会议的平台。
所以,笔者希望,数字化教学平台充分调研教师的数字化教学需求,完善功能。迫切希望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满足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在线测试”全流程的教学需求:有直播功能,能够在直播间调取PPT课件,导入平台中的优秀教学视频、音频;有黑板功能;有讨论区,能看到所有上课学生的影像,可随时连麦互动、小组交流;有在线测试功能,可以自动组卷,也可以编辑试卷,可以通过平台开展相关测试,每次考试后可以自动评分;针对每位学生可以生成阶段性和综合性的学业测评报告,甚至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分析,告诉学生是需要巩固基础知识,还是需要提高阅读能力,还是写作方面需要多练习;有数据统计功能,能够记录所有学习者数据,发起者可清楚了解有多少学生在线听课,听了多长时间。乃至未来可以通过摄像头检测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状态。
希望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家校间的沟通。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自动生成“成长记录手册”。未来还可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业晋升,学生可以个性化选择课程,修满学分后可升入更高年级学习。有职业规划功能,学生坚持使用平台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对学生的喜好、特长进行分析,推荐学生选择哪所大学和哪个专业,甚至为将来的就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将是数字教育的美好愿景。
二、免费使用变收费
最近一年,各教学平台纷纷开始收费,有的高达数千元,有的只对区域或学校收费使用,不再对个人用户开放。这又让一线教师措手不及,有很多教师在自费购买直播设备后,又被迫自掏腰包购买平台会员,但购买会员后才发现,这些平台和现在的某些电视APP一样,会员并不代表能使用所有功能,还有VIP、超级VIP等套路等着你。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反应较快,意识到线上教学所必备的设备和软件服务也属于办公用品,为老师们集体采购了笔记本电脑,购买了直播平台的会员和VIP服务,为老师们的线上教学铺平了道路。但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及时应对,教师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出现了“手机+衣架”的直播设备。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理解企业的收费行为,毕竟企业是要盈利的。但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在线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化,其所涉及软硬件设备和服务就属于教学必备品,就应该像学校的其他教学必备品一样,由政府部门统一配备。
在此希望,通过政府或学校采购,为一线教师免费提供数字化教学所需的设备和服务,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重点提出,不仅仅是硬件,软件也急需。
三、培训指导跟不上
为了更好开展“停课不停学”,我们从一开始就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统筹,组织名校录制了大量课程,在网络和电视上同步播放。各级师范院校、教师培训中心也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了相关的教师培训。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在2020年初的三月份,也就是疫情初期,关于在线教学的教师培训每天都有三四个。一开始,教师们大都是非常认真地倾听、做好笔记,可逐渐发现,这些专家讲座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指导,缺少实践分享。有的讲了网络课程设计原则,却没有举一个优秀网络课程案例;有的讲了“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教学”,却全程没有一个成熟的线上教学案例;有的专家讲座还出现了“翻车”事件,没有声音,不能播放PPT。还有的讲座是信息技术专家主讲,平台推荐了十多个,软件推荐了十多个,再加上各种小程序、在线网站,多得人眼花缭乱,就是没有一个综合运用的方案。因此,听完后,到了自己开展“网络教学”时,还是不知道从何入手。
不久,这些培训就遇冷了,有的线上培训甚至不足百人。到了2022年,笔者发现,当疫情再一次让课堂搬到了线上时,轰轰烈烈的培训没了踪影。因为对于技术,一线教师已经熟练运用了,教育技术的专家们已经没有了可以指导和引领的了。而教师们迫切需要的数字化教学指导、融合教学案例,传统教学方面的专家们却没有多少经验,这凸显了研究的滞后。
虽然疫情终将过去,但数字教育的浪潮不可阻挡。只要理论和实践结合,只有教育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一线教师不是不需要培训,而是渴望接地气的培训,他们想看到更多的数字化教学案例,学习到更好的线上教学模式,找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的方法。摒弃假、大、空的理论,拒绝费时费力的展示课。
所以希望不要只谈理论,请走进真实的课堂;不要只提供技术,请告诉我们怎么与教育教学融合。从实际出发、能常态化开展的数字化教学案例,再加上专家对其中学科素养渗透的剖析,才是教师们最欢迎的实用的培训。
四、教学效果差异大
基于以上三点,网络教学的平台使用、授课方式就很难统一,再加上居家学习对学生的自制力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提出很多挑战,这就造成同一区域、同一学校、甚至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在复课之后会凸显出来。
那么,这种差距是不是可以缩小呢?疫情三年中,如果各地区能逐渐地以市级为单位,组织各学科优秀教师开展直播,全市使用同一个课表,要求班级中对应的授课教师进行辅导,设立“双师制”,实行课程同步、教材同步、作业同步、测试同步,是不是会缩小差距呢?当然这个也未可知,未来的教育数字化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也可以尝试一下这个路径。
写罢搁笔放眼窗外,早已是冰雪消融的初春时节了,历时三年多的“网络教学”看似已经结束了,但这次经历给我留下太多思考:未来的教育数字化需要教育专家的理论引领,需要信息技术专家的技术指导,也需要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只要我们守住初心,不断学习,坚持“应用为王”,认真钻研教育教学,就能在未来的教育数字化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作者系吉林省长春市台北明珠学校教师)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