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习课堂动词教学三招

2023/3/2 17:05:00  阅读:111 发布者:

习课堂动词教学三招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张颜笑

如何在习课堂的课型中做好动词教学,进一步生发学生内心的想象?下面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小老师+示范

小李、小吴同学等小老师声音响亮、教态自然,且具有表演天赋。在《美丽的小兴安岭》小老师朗读操练中,当读到“小鹿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小李同学不仅微微侧着脑袋低头,还能对着平面微笑,一只闲暇自由的小鹿形象跃然纸上。一个甜甜的微笑,超越了我原有的动作构想。

课堂教学中,我请小李老师给大家作动作指导,以下为小老师示范教学及意图:

句子

小老师动作示范

教学意图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出”,伸出拇指和食指,快速有力地划动。

感受枝条快速而有力生长的样子,想象春天的勃勃生机。

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淙淙地流着”,双手轻快地拨动食指、中指、无名指,像弹奏一曲轻快的钢琴曲。

感受小溪轻快地流动,引发轻快乐曲的听觉联想。

小鹿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欣赏”,微微侧着脑袋低头,面向地面微笑。

感受小鹿在溪边自由自在,想象它看自己、看美景。

 在小李老师上台动作示范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处于好学、乐学的氛围,模仿欲高涨,其他几位御用朗读小老师还能点头、微笑,以示认可。当小李老师动作示范“欣赏”时,有的同学眨眨自己的大眼睛、长睫毛,有的同学惬意地摇摆脑袋,有的同学专注地凝视着平面,各种自在的“欣赏”着实让我惊喜。小老师示范演动词,凭借具体可感的动作弥补学生原本空洞的想象,激活文字铺满的画面。

二、表扬+评价

 教师在学生读后跟评,应紧密围绕教与学的内容展开评价,做到“教—学—评”一致,发挥及时性、激励性、具体性的跟评作用,让评价掷地有声、声入人心,再一次引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美景图的想象。

 任务二,小老师带领同学做动作读动词“抽出”“淙淙地流着”“欣赏”,我发现一些同学学得有模有样,动作演绎较为到位,甚至还能融入合情的个性化理解。

 读到“抽出”,小詹同学手臂用力一挥,手指快速划动,让我感受到树木昂扬向上的生命力。我这样评价:“表扬小詹同学,刚刚的‘抽出’非常有力啊!速度快,你是一颗很有生命力的树。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读到“淙淙地流着”,小胡同学手指轻巧地拨动着,节奏感强烈,不愧是乐器学习带给她的手指灵敏度。小杨同学则手指挥动得很远,好像溪水就从眼前欢快地流向远处。我这样评价:“‘淙淙地流着’,小胡同学的手指拨动得非常轻巧,张老师来模仿她做一做!感谢她给大家送来轻快的山间小曲。”“小杨同学读‘淙淙地流着’,手指从中间快速伸向左右两边,这道小溪流得快而且远,掌声!”

 读到“欣赏”,以往有些调皮的小王同学眨眨自己的大眼睛,眼珠子转动着,专注地看向地面。小邓同学惬意地摇摆自己的脑袋,很是轻松。我这样评价:“表扬小王同学,你这只小鹿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直在欣赏水面,你看到了帅气的自己。”“小邓同学的‘欣赏’是微微摇摆自己的脑袋,你在水中的倒影很美。”

读后评价现动词,一方面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激励,另一方面老师还带领学生重温句子的情境,想象力不是在朗读结束时戛然而止,而能在评价中再次蔓延生长。

三、生活+联系

 小兴安岭春景中“抽出”“淙淙地流着”“欣赏”这三个动词很容易动作演绎,而夏景中“封”“浸”两个动词,形象化的动作较难设计。我想到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封”结合生活中道路被封的场面,“浸”结合学生前段时间备战体质测试、衣服快浸湿的场面。以下为联系生活实际的动词教学实录:

 师:小兴安岭的夏天同样景色诱人,读这两个句子。

全班: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师:读句子中的标红的动词。

全班:封、浸。

师:这两个动词用得好在哪?不妨回忆我们的生活场景。先看“封”。疫情很严重的时候,道路需要被封。读句子。

全班:前方的道路被封住了,连一个人都过不去。

师:“封”做动词,有这样一层意思,读。

全班:严密堵住。

师:回到课文中的原句,读句子。

全班: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师:动词“封”在句中的意思,读。

全班:枝叶把森林全堵住了。

师:“封”用得好在?读。

全班:体现了树木繁密茂盛、枝叶又厚又密的特点。

师:枝叶这么茂密,再读原句。

全班: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师:“封”字同样可以结合?

全班:生活实际。

师:前段时间大家努力备战体质测试,很辛苦啊,老师看在眼里。读读你们体质测试的画面。

全班:我们奋力备战体质测试,衣服都快浸在汗水里了。

师:“浸”作动词,有这样的意思。

全班:泡在液体里,使东西湿透。

师:再读课文中的原句。

全班: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师:动词“浸”在句中的意思,读。

全班:森林全都泡在浓雾里。

师:动词“浸”用得好在?读。

全班:写出了小兴安岭的雾又大又浓。

师:雾这么大这么浓!读原句。

全班: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联系实际想动作,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动词,体会遣词的精准生动,想象在学生心中悄然升温。

 以上三招,没有繁琐的讲解,没有一问追一问,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完全符合习课堂的理念,大家不妨试一试。

转自:“家常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