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一年级习课堂的四个“有效”
文/许慧敏
不少老师反应汉语拼音的习课堂任务单一节课无法完成四个任务。去年我第一次使用习课堂时,也是无法完成的,40分钟有时完成两个任务,好的时候完成三个任务。但今年的拼音任务单大部分是能在40分钟内完成的,偶尔超个3、4分钟也是很正常的,而我是这么做的:
一、有效预习
不少北大学霸认为预习、上课、复习,最重要的是“预习”,大概占60%的重要性,上课占30%,而复习只占10%。大量的研究证明,不预习在课堂上只能懂课堂教学中的50%―60%左右的内容,而预习后能听懂80%―90%左右,所以预习是被人严重忽略的一个步骤。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是想让学生回去把课文和生字词都读通顺,而学生听到预习作业时,内心欢呼“没有作业”,学生眼里的“预习=没作业”“复习=不用做”,觉得反正老师课堂上会讲,所以预习不预习都没关系。不管哪种课堂模式,想要提高课堂效率,预习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每个年级的预习要求也不一样。一年级的预习主要是:①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②认二类字。要求:正确拼读并口头组一个词,随机指字都能读。③书空一类字。要求:正确书空田字格生字的笔顺,再组两个会写的词。当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后,四个任务基本能在40分钟内完成。
我班的预习一直都用早读课或前一天晚上的延时服务时间,带着学生指着语文书读的。第一步:我拼读1遍,学生跟读2遍,如:j-i-ān—jiān中间的间,组词带读后让学生跟读2遍;第二步:学生齐读,有问题及时打断,示范读后学生读3遍纠正。第三步:再读,从头到尾一直齐读到没被打断即为过关。时间充足就带读一课,没有时间的话根据自己的课时,只带读一半,任务单上的课时安排都是非常清楚的,上第一课时带读语文书上那一课拼音的第一页,第二课时是语文书上那一课拼音的第二页。
我常跟家长讲预习的重要性,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不少家长不知道怎样的预习是有效的,所以我会告诉家长“三步九式”有效预习法。第一步:读课文。(1)孩子指着字,家长读一句,孩子把这一句跟读两遍。(2)一课跟读完,让孩子自己试试,家长在旁边听着就行。如果孩子读错或不会读,家长把正确的读给孩子听,让孩子读三遍纠正。(3)孩子能把课文从头到尾,正确、通顺且没被打断或提醒地读完,预习的第一步就完成了。拼音预习也是一样。第二步:认二类字。(1)翻到识字表,孩子指着字,依然是家长拼读一遍,组一个常用的词,孩子跟着读两遍。(2)跟读完让孩子自己组词拼读。如有错,家长把正确的读给孩子听,让孩子组词拼读三遍纠正。(3)能从头到尾,正确、通顺且没被打断或提醒。再把语文书翻到前面这一课正文的部分,蓝线里的二类字是没有注音的,家长随机指字,孩子能快速、准确认出这个字,并口头组一个常用的词,预习的第二步就过关了。第三步:书空一类字。(1)根据语文书上的笔顺,带着孩子书空田字格里生字的笔顺,再组两个会写的词语。如:火,一笔点、二笔撇、三笔竖撇、四笔捺,四笔写成火火火。火山、大火。(2)家长带读一遍,孩子书空跟读两遍,书空跟读完让孩子自己书空读。如有错,家长把正确的读给孩子听,孩子书空读三遍纠正。(3)能从头到尾,正确、通顺且没被打断或提醒,预习的三步骤就都完成了。一年级“带着孩子预习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有了预习的好习惯,以后不用老师和家长说,孩子自己也知道预习了。
我比较重视学生的首次教材学习,如声母的第一课时、复韵母的第一课时等,我会带着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讲故事或角色扮演的方法,让他们记忆深刻,想开好头,超时是有意为之。但我没想到那天aieiui的第一课时居然提前了5分钟下课,当时我以为学校的铃声坏了,收起任务单一看时间,还有4分钟才下课。我和学生都有点惊讶,赶紧利用剩下的时间问学生是不是昨天回家预习了?纷纷点头,我让在家预习读过的学生举手,全班46人只有3、4个学生没举手,毫不犹豫地夸孩子们会学习,夸他们找到了学习轻松的秘诀了——预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越充分,课堂效率就越高。
二、有效作业时间管理
一年级的学生还不懂时间管理,作业需要多少时间完成他们完全没有概念,不会自己调整速度,大多数学生都是前面写得很慢,后期发现写不完了才着急。习课堂可以通过设置任务单的时间“先紧后松”来改善这一问题。任务单上任务二的题目比任务四简单,但任务二要写的字比任务四多,任务四的题目大多需要思考才能完成,所以任务二特别适合通过缩短时间来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而且在限定的时间内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任务二是基础知识的话,那么任务四一定是重难点知识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就是把整块时间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即便任务四题目少,也一定要留出相对长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在整块时间里做事时大脑可以一直保持专注,所以它的做事效率是最高的。以往的课堂一直缺少“整块学习时间”,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其实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
任务二一般都是抄写和简单基础题,这种情况一定不要给太多时间,根据班上学情一直压缩着时间,就像后面的看拼音写词语一样,哪怕一个班的学生都没写完,也不再多给时间。刚开学时任务二我给学生10分钟,还有不少学生时间不够,现在任务二我只给6分钟,85%的学生可以完成,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在3、4分钟之内完成,所以我正打算下周把任务二压缩到5分钟试试。
实在完成不了任务二也没关系,毕竟后面还有个任务四。任务四的时间一般会给多些。一是让学生能有整块时间去深入思考,二是如果前面任务二没有写完的话,也有时间去补,三是在我的巡视下培养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虽然有些学生4分钟没到就完成了任务四,但任务四我还是给8分钟,并要求学生倒计时没到2分钟之内不许读奖励题,必须从任务二开始检查。第一遍检查是否漏题,第二遍检查书写,第三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给学生灌输能自己检查出自己错题的,都是非常厉害的人,坦诚告诉学生,老师有时也很难检查出自己的错,无形激起他们想超过老师的心理。
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很慢,通过任务二缩短时间训练他们的速度,答题时严格控制好时间,时间到了之后不管学生有没有写完,都停!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速度,到读中学时,同样的作业,别人40分钟写完,他需要3小时才能完成,还谈什么幸福的校园生活呢?管建刚老师一直说“重要的事,要放在重要的课堂上”,我认为一年级养成仔细检查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四我会多给些时间,让学生每天的每一张任务单都在我眼皮底下完成仔细的检查。
三、有效的双向计时
不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唯有双向奔赴时才有意义,师生关系亦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在任务二和任务四学生答题时,给他们计时训练答题的速度。那有没有想过任务一和任务三按照教师版任务单上给出时间,老师也给自己设置倒计时呢?
黑板上放个磁性倒计时器,上课前设置好10分钟的倒计时,任务一开始时按一下,时间到了之后哪怕还没读完,也像学生那样“时间停,我也停”,任务三同样的操作。当你也给自己设置时间后,备课时才会思考怎么提高自己的效率,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读完这些内容;自然也知道了课堂上不说无用的话;更不会在课堂上停下来纠正某一个学生的发音问题;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也会提高要求……
完全不用担心学生会因为读的少而掌握不扎实或不会答题之类的,因为预习读加上任务一、任务三的读,每课2课时学完后,基本上都会背了,何况还有讲评课呢。最重要的是当学生看到老师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着自己时,会不自觉地学习内化成自己的,也给学生做了最好的示范。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一和三也没关系,和学生一起找原因,一起总结并调整,就像你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他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二和四一样,这才是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有效的首次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得不够好”,这一观点其实和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意思。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学生首次学习到的知识、概念是错误的,或者是迷糊不清楚的,那么在以后的每一次运用中,都是对错误知识或概念的发展和加深、每运用一次就是在扩大错误一次。
学生第一次写错的那个字,如果没有当时就纠正过来的话,以后会经常写错这个字。也就是为什么一年级的习课堂需要提前教写字的原因,因为一年级所有的笔画都是新的,需要一笔一画地教,并在老师的巡视下努力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写错,要写好。对学生书写要求较高的我,在学习单韵母和声母时也是提前教了字母的书写。我想正因为我重视首次学习和书写,舍得花时间。前不久从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脱颖而出,一年级8个班共设16个特等奖,我班占了6个。
为了使学生首次接触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就能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我在汉语拼音2《i u ü y w yiwuyu》教学时,两课时的任务单上了120分钟。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有点慢,为理解教材的实质,需要较多的实例和时间,提供的实例还要是他们这个年纪所能理解的。所以我就通过教师版任务单上已有的故事,带着学生讲,带着学生演,再让同桌互相讲。虽然超时很多,但那个时候其他班老师在说班上很多学生分不清声母和韵母时,我班没有这种问题,每次任务单上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的连线题基本上没人错。
在教ui和iu、ei和ie时,我也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专门在课堂上花时间带着学生一起编故事,演故事,讲故事,编口诀等。去年王若丹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就分不清这两对,本以为孩子也会分不清,没想到王若丹分得特别清楚,还把我在课堂上编的故事和口诀讲给她听。这两对是很容易混淆,如果没有在课堂上讲清楚,以后只要用到这两对韵母,就不知道怎么读了,每使用一次,就比别人落后一分,学习的效果就差一点,事实证明我花出去的时间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如果学生不是面对两对混淆的韵母,而是掌握了一个错误的知识点,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那么以后每次遇到都会错。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改起来也很困难。
“不要害怕在每堂课上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掌握新教材!这将得到加倍的补偿(苏霍姆林斯基)。”为理解知识而付出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作业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一年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使用习课堂任务单时,有些时间该超就一定要超,不要心疼和纠结。要知道,时间花在哪,成就就在哪;时间给到哪,收获就在哪。
转自:“家常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