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李福忠 ,作者李福忠 整理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既是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又是阅读教学无法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文本细读”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处理得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处理不好,则会成为降低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词语教学应该按着“理解——积累——表达”这条线进行,词语教学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把词语教“活”。
1.换词比较法
①蹭
一位名师上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对“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一句解读的教学片断,耐人寻味,深受启发。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摩擦”?
生:我觉得用“摩擦”的话,句子中的猫就不可爱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绝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联系上下文,看看对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
生:我觉得“蹭”是轻轻的摩擦。因为如果擦得很重的话,老舍爷爷会不舒服的。
生:“蹭”还是一种温柔的“摩擦”。
生:“蹭”还是一种撒娇的味道。
师:体会的真好啊!大家看,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地蹭着老舍爷爷的腿,还能蹭出了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蹭出了可爱,蹭出了友谊,蹭出了顽皮……
师:说得多么精彩啊!同学们,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是的,在老舍爷爷看来,猫就是他的孩子,同样,在猫的眼里,老舍爷爷就是它最可信赖的亲人。
思考:
一个简单的蹭字,竟然被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内涵,这至少给我们三点启发:第一:教师应对教材深钻细研;现在教师们都在追求生成的精彩,其实任何生成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首先来自老师对教材研读的深度;第二: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对“蹭”字做了多元的、诗意的理解,使一个平面的汉字逐渐丰满起来。第三: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智慧;本案例中只做了四次引导,但每一次引导都层层递进,充满智慧。
②五光十色
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葡萄沟》)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五光十色”?
生: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师:说明葡萄的颜色——
生:非常多!
师:“五光十色”还可以换成那些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五彩斑斓。
师:把“五颜六色”放到句子里读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读后)“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很多,“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很多,还很鲜亮,闪闪发光。
师:是呀!葡萄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反射出光芒,亮晶晶的。同学们想一想,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
生:(思考后)夜晚的城市、舞台上的灯光、模特身上的时装、柜台里的珠宝。
师:请大家看一组
,展开自己的想象,用“五光十色”说一段完整通顺的话。
(屏幕出示:夜晚的北京、繁华的夜市、流光溢彩的舞台、绚烂的时装)
学生观察体验后发言:
生:夜晚的北京城,在霓虹灯的装点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如果你到了那儿,就会舍不得离开。
生:时装发布会上,模特们穿上五光十色的衣服,在T台上来回穿梭,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呀!
思考:
1、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出“五光十色”的第一层意思:颜色非常多;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学生找出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细微差别。学生通过辨析,对词语的意思有了准确的理解。于是,原本模糊的词语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变得明朗起来。(理解)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一切知识的学习只有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会体现出价值来。当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能力后,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寻找与“五光十色”有关的事物,观察有关的
,并进行句子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具体的语境里,原本单调的词语,在学生的心里“活”了起来。(应用)
2.归谬法
归谬法就是明知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但不直接纠正,用他们自己的回答推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来,以起到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①祖国
如教斯霞老师教《我们爱老师》: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是南京。
(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对,祖国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呢?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都热爱我们的—
生:(齐声答)祖国。
思考:
斯霞老师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斯霞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斯霞老师在教语文(建立词的概念),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情感)。斯霞老师这个课例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做才能抓住时机,应变、生成;怎样做才称得上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
②年轮
一位教师教“年轮”一词时,让学生(二年级)说说什么是“年轮”。一个学生说“年轮就是一个圈。”老师就顺着他的话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孩子一看又补充说“是树上的一个圈”,老师就在树上画了一个圈。不对呀!孩子急了,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话不周密了,稍做思考竟说出了一段令所有在场的人惊讶的一段话:“年轮就是砍断树干后,在截断面上看到的一圈一圈的表示树的年龄的线。”
评析:
学生说话不完整、不全面、不严密,老师先不置可否,就顺着学生的意思讲一讲,讲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这就说明了你讲的肯定有问题。虽然不直接否定你,但是这样既保全了你的斗志,又强化了你的理解,一举两得。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没有任何资料单靠自己的认识说出这一通连贯的话呢?是老师“逼”出来的。对于“年轮”一词的理解孩子能铭记一生。
③浩浩荡荡
《开国大典》片断: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我说,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
生: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这样补充对是对了,但还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笑声)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方向一致,这才叫浩浩荡荡。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它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行走的队伍呀等等。
思考: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地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但是,追问并不同于“满堂问”。“满堂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许多琐碎的问题,让学生跟着问题跑。学生没有自主读书的时间,到头来,书没读顺,对课文的理解仍是“一头雾水”。同时,我们也不能不顾学生实际,硬要学生达到他们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引渡的小船,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追问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透彻理解课文内容、养成深思熟虑的思考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结合语境法
①追悼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非常注重词语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时不仅讲究艺术,更讲究实效。
(于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引导学生理解“追悼”一词。)
师:“追悼”什么意思?大家读下面的话,下面写的都是“追悼”的具体表现。
生:(读)“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对死者表示怀念,“追悼”就是这个意思。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词语的意思、用法,但这样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新课标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咬文嚼字”,就必须将词语与其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在课文情境中“咬文嚼字”。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追悼”一词时,通过有效地点拨,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追悼”的意思,还让学生知道了“致敬”、“ 痛哭”、“送挽联”、“送花圈”等是“追悼”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懂得后一点,使学生明白这个词语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使用,这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应“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并学以致用。
②饱经风霜
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时,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设问时换一个角度,不问“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而问“饱经风霜的脸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这样学生就不会念词典的解释,逼他去根据课文的内容去理解这个词语。这样问,学生可能会说:拉车人额头布满了皱纹;有的可能会说:整天在太阳下跑,脸晒得黑黑的;有的可能会说;“拉车人累得经常会跌倒,脸上可能有伤疤;有的可能会说:拉车人地位底下,被人瞧不起,被人欺负,脸上可能红一块紫一块的;有的可能会说:外面尘土飞扬,拉车人灰头土脸的……学生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后老师顺势总结一下:是呀,从拉车人这张脸上,我们就看出他生活的艰辛,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思考:
把概念性、抽象的词语形象化。这样理解这个词语,“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会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语,也掌握了这个词语的用法,在表达时能够灵活地运用。
4. 组词法
古诗是现代语言的浓缩,简单的一个字往往有着深厚的内涵。在理解古诗中字的意思时,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词语积累,给字组词,然后结合语境对所组的词语进行比较判断,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下面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古诗《草》的词语教学片段:
于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生:“离离原上草”中的“原”,我不懂。
师: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
生:原因。
生:原来。
生:高原。
生:校园。
师:“校园”的“园”不是这个“原”。
生:草原。
生:原子弹。
生: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教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指的是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思考:
当学生提出对“离离原上草”中的“原”不理解时,教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原”组词,调动起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和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语境中对所组的众多词语进行比较和判断,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这种做法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师直接的“授予”。
5. 图画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有时可借助画图来理解。下面我们欣赏一个于永正老师对“离离”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请看——
(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
评价: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更多强调的是感性、诗性、灵性的教学。“离离”一词,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直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显然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于老师别出心裁地借用板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想像,从而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画胜百言”。
6. 表演法
再三恳求
《孔繁森》教学片断:
师:再三恳求,你们懂吗?
生:就是恳求了好几次。
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恳求。
师:是的,现在老师当医生,你们当孔繁森,你们来再三恳求医生。(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一天夜里,在医院的献血办公室,孔繁森推开门走了进来。(生当孔繁森,师当医生)
师:你好,同志,这么晚了,请问你有什么事情吗?
生:医生,你好,我要献血。
师:你年纪大了,头发都花白了,这血是不能献的。你还是回去吧!
生:(愣了一会,接着说)医生,我身体没有问题的,请让我献吧!
师:唉,你看上去身体太虚弱,还要献血,对身体不利的,我看你还是回去吧!
生:(坚持着)没有关系的,医生,请您同意吧!
师:血库里是需要血,但作为医生,我很难同意,身体是自己的,我实在不忍心啊!
生:(坚决地)医生,请您同意吧!我真的可以的!
师:(感动地)好,那就献一次吧!啊,谢谢你了!真是个好同志啊!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也听到了,像这样一次又一次诚恳地请求,就叫“再三恳求”。
思考:
“再三恳求”,包含了孔繁森对孩子多少深情啊!创设语境,让学生当一回孔繁森,去再三恳求医生。通过表演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动情,用心去触摸词语,擦亮词语。学生在“再三恳求”的过程中,感受和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此时的学生从“再三恳求”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繁森,一个有血有肉的孔繁森。
7.直观演示法
粗糙
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观摩大赛上《称赞》一课“粗糙”这个词语的教学实录:
师:小獾做了三个怎样的小板凳?
生:小獾做了三个粗糙的小板凳。
师:粗糙的板凳看上去会怎么样?
生:凳子腿有的粗,有的细;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生:摇摇晃晃)
生:这样的板凳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老师这里有一块木版,(出示一块粗糙的木版)谁来摸摸看,什么感觉?
生:有裂缝。有小毛刺,摸上去有点扎手。
师:像这样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生:粗糙)
师:可见粗糙是指小板凳做得不好。
思考:
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字领悟,借助实物、插图、幻灯、实验等教学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意。这样一教,“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直观形象化了。
8.揣摩表达效果法
①号叫
《小音乐家杨科》中“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杨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拟人句)一句的教学: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中的“号叫”呢?
生:号叫指大声地叫。
师:平时你们大声叫同学的名字,能说在“号叫”吗?
生:不能。很伤心,很悲愤,拖长声音地叫唤才是“号叫”
师:白桦树会伤心、悲愤、大声叫唤吗?
生:这是把白桦树当作人来写,就是说,假如白桦树有感情的话,它听了这个故事也会“号叫”的,实际指人在“号叫”。
师: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想想,杨科悲惨地死去,有谁会号叫?
(妈妈、小伙伴、热爱音乐的人、作家显克微支、读者……)
师:是呀,所有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为杨科的悲惨命运鸣不平。那么他们在怎样号叫呢?请你在以上的角色中选一个,想想他们会怎样“号叫”,然后写下来……
思考:
每一个词语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 知冷”。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品味、揣摩,用心灵去触摸词语,赋予了词语感情色彩,学生读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词儿,是作者的一颗悲愤的心,让学生直抵作者心中,和作者产生共鸣。词语的丰富内涵解读得淋漓尽致。(重锤敲击:理解意思——领悟用法——体会感情——想象表达)
②千斤巨石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邱少云壮烈牺牲那段,重点品味了这个比喻句子:邱少云像千金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没发出一声呻吟,烈火在他身上烧了20分钟才渐渐熄灭。(比喻句)
在品味这个句子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此时的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呢?学生纷纷答道:石头不怕火烧,邱少云也不怕火烧;石头被火烧没有响声,邱少云被火烧不发出一声呻吟;石头被火烧不能挪动一寸地方,邱少云被火烧身也一动不动。然后教师又接着设问: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争相说:邱少云遵守纪律,顾全大局,有惊人的毅力,等等。
思考:
这个教例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对这个句子品味得很透,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个比喻句子形容的太恰当了;同时,邱少云的高大形象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了。这个课例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做了很好的诠释。(领悟用法——体会情感)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