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习作1:《我的乐园》教学手记
本学期的第一篇大作,我教得简单直接,但效果非常好。
一、单元整体看“乐园”
为什么第一单元习作安排的是“我的乐园”?本单元精读课文与乐园有没有关系?
我觉得,篇篇课文里都有乐园。初夏田园是范成大的乐园、暮春新市是杨万里的乐园、小小天窗是孩子们的乐园……
正如本次习作所提示的:湖畔、林间、广场、校园……处处留下了我们欢快的笑声。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乐园。
乐园,就是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园地。“乐”是这个“园”的灵魂。回看第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乐”。喜爱之地,心心念念向往之地,当然要不吝笔墨地介绍它,回味它,赞美它。
二、《我的乐园》教学流程
1.板书“乐园”,聊别人的乐园,导入“我的乐园”。
由本单元课文中的乐园,聊到鲁迅的乐园——百草园,萧红童年的乐园——祖父的园子。虽然没有学过鲁迅、萧红的作品,但课堂上有孩子脱口而出,说明部分同学读过,利用好班级的差异资源,能实现从点到面的整体提升。
这是作家笔下的乐园。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乐园,今天我们就来写下——我的乐园,补全课题。
2.读教材P12,标出关键词,明确习作要求。
用2分钟时间,一字不漏地读P12(包括图表),画出关键词。
交流,梳理板书:
我的乐园——地点 样子 活动 (快乐)
把教材中的几个问题罗列出来,提炼出写《我的乐园》要写清乐园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你(和小伙伴)最喜欢在那里干什么。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个乐园带给你怎样的快乐呢?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写出乐园的地点、样子和活动没有问题,难点有两个:一是语言积累层面的问题,怎样用满意的语言描绘出乐园的样子;二是怎样写出“乐”。快乐是一种感受,比较抽象,抽象的东西不好写。我一直和学生说,美好的感情不一定要直接说出来,比如“我真快乐啊”,这样的表达缺少一点趣味。
第一个难点,在本单元的小练笔写作中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相信孩子们能借助积累的语言经验把乐园描写出来。至于快乐的情感如何写出来,首先要让孩子相互交流,教师再借助优秀的作品作适当引导。这个要慢慢渗透,一点一点吸收,不要急于给套路,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写作自由,我手写我心。
3.指导筛选,填写表格,交流智慧。
第一步:读P12的导图,如果正好有你的乐园,打“√”,如果没有,就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乐园。
交流。打“√”比较多的是“满是玩具的房间”,其次是“菜地”“草地”“家里的院子”。有同学说,不是村头小河边的草地,而是太湖边的草地,不是爷爷的菜地,而是外婆的菜地,这种情况也打“√”,关键词重合就可以。
我让学生在便笺上写2-3个乐园,按“快乐指数”排列,再选出一个今天要写的内容。这个过程看似没有实质的作用,但其实,学生在排列、筛选的时候,有一个思维活动过程——乐园的样子、曾经做过的趣事儿、体会到的快乐会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为后面的写作做了有效的思维铺垫。
第二步:完成书上表格中的蓝色色块,把地点、样子、活动和快乐具体化。
有一位同学的乐园是“村头小河边的草地”,看看小作者是怎样用表格来列习作提纲的。交流:
草地上有绿草、野花、昆虫、鹅群……(乐园是什么样子,里面有什么)
放风筝、看天空变化的晚霞……(喜欢做的事情)
在大自然中自然玩耍,多么快乐!(在乐园中的感受)
学生照样子填写表格,填好交流,相互评价。
第三步:读《祖父的园子》(节选),双向思考,体会写法。
之前提到萧红童年的乐园是祖父的园子,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读了一小部分,后面的经典段落“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没有读。
双向思考,意思是先把文章还原为提纲(表格),再由提纲回到文章,感受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自由的笔触。如果把《祖父的园子》里的这部分内容还原成书上的表格,那就是:
祖父的园子(地点)
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园子的样子,有什么)
我跟祖父栽花、拔草、铲地、浇菜……(在园子里做什么事)
这篇文章没有出现“快乐”,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这里是她童年的乐园。(交流)
三、完成初稿、修改。
PS. 小沈听《祖父的园子》(节选)不过瘾,希望我把下面的部分读完。我说:“就读这么多,等你写完了,再读。”
小沈果然写的也是园子。明天再发。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