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
周五上了荷花,记录如下。
一、复习导入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习了不少与荷花、荷叶有关的古诗词,还记得哪些?
复习背诵:《江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写荷,它也是现代作家笔下的常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爷爷笔下的《荷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字词
听老师读课文,再自读课文。
出示本课词语,考察预习。
出示“花瓣儿”“花骨朵儿”,学习并读好儿化音,问:为什么要这么读?明明意思不变啊。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更可爱,更让人喜欢。
学习多音字“骨”。
出示“莲蓬”,读好轻声。
“蓬”还有一个孪生兄弟“篷”,在《搭船的鸟》这一课学习了“船篷”这个词语。出示“莲蓬”“船篷”
,进行识记。
小练习:( )勃 斗( ),学生回答,总结:可以根据意思来对形近字进行区分。
单独词语板块结束,进入词组。
出示:“碧绿的大圆盘”“嫩黄色的小莲蓬”,问:“怎么样的大圆盘”“怎么样的小莲蓬”?学生回答后,总结:带着问题来读,画面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边读边想象画面)
出示:“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让孩子们带着动作读,女生还是落落大方的,男孩子们倒是羞涩了不少,还是长大了,不再是原来的傻小子们了。
三、有感情地读
词语读的非常美,课文也一定会读得很美。
邀请一个孩子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我说:“哇,来到池边,竟有如此惊喜等着我——”指名读第二段。
这段话里藏着多音字,学习“挨”。
什么是“挨挨挤挤”呢?我先把这些荷叶画到黑板上吧!
先稀稀疏疏地花了几片,问,对吗?
不对,数量太少。
再有序排列画了一些,问,对吗?
不对,没有高低错落。
很好,这个词语理解了,请了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挨挨挤挤”,如是,荷叶就像小朋友一样,动了起来,有了生趣。
读句子。
再关注“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再问:如果你是叶圣陶,你会怎么看这一池荷花?走马观花还是慢慢欣赏?试着读出这样的节奏。
再出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引导独好长句子。
师生合作读第二自然段。
这一池的荷花看得我入了迷,(邀请六名同学,一人一句)读第四自然段。
真是一个奇妙的花世界,怪不得——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写作的顺序
这么美的荷花看完了,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闻——看——想。
总结:读书时,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以下是第二课时。
五、复习导入
朗读本课生词,再读一遍课文,继续学习。
六、优美生动的句子
出示第二自然段,提供学法:读—画—想—说,默读第二段,画出你觉得生动优美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和同桌交流。
交流结束,全班分享。
在这里,处理了“挨挨挤挤”和“密密麻麻”的区别及和“冒”所带来的动感体验。
出示三种状态的荷花,通过“饱胀”和“破裂”练习夸张。通过重读“才”“全”“还是”“马上”,体会句子的不同意思。
挖空背诵第二段。
出示课后题,当堂练写。徐延睿通过三个不同方面观察了这些菊花,非常厉害。
出示和荷花有关的词语,读词。
七、奇妙的想象
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我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我看到的荷花有多重样子,所以说——千姿百态。荷花荷花,你在干什么呀?
邀请学生回答。
出示第四段,老师带着学生开火车读,后问:还有谁会来?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
总结:多么奇妙的想象。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准确的用词,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荷花、荷叶,我们闻到了荷花的清香,自己也仿佛化身荷花了。
带着音乐,齐读课文。
下课。
八、总结反思
这节课,看了很多教学设计,但最终选择了从字词到朗读再到品读课文、挑战背诵、总结学法的方式。在学习词语时,用了多种方法,整体效果还不错。
朗读时,邀请了不同层次的孩子,读的好的,动情且绘声绘色,读得一般的,也能做到不读错,也就很棒啦。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上,孩子们在分享自己觉得优美生动的句子的时候,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超级厉害。
布置了课后题的小练笔作为周末作业,那么就期待一下吧。
对了,那天课间,之前带的一个孩子跑来检查眼保健操,看到我课上画的荷叶,嫌我画得不好,主动请缨帮我画了几片,真有意思。
那就继续努力啦!
转自:“一颗蓝荔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