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创新学生管理,促进自主发展的致远德育实践
2023/3/2 11:13:30 阅读:132 发布者:
学生管理,是德育工作的基础。社会飞速发展下,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多元,我们的管理工作也更为复杂。沈磊老师以南京致远初级中学为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创新学生管理,进而促进自主发展的校本德育实践。
一、何为学生管理?
沈老师以一个问题切入,引发老师们思考:学生管理如何界定?违纪行为是表象,校规班规是制度,迭代升级的问题是面临的困难,心累和头疼是感受。
借助心理学的黑点效应,沈老师形象生动的阐释了学生管理不是学生问题管理和问题学生管理。
二、学生管理思路
沈老师指出,学生管理的思路是:
1.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遇见更好的自己)
2.为了守住生命的底线。(遵守必要的规则)
三、学生管理的策略
1
重视学校场域的浸润性
沈老师以致远中学的校园文化布景为例,为老师们介绍了如何把学校这个大环境用好,去潜移默化的浸润学生的德行修养。
具体到一个班级,我们把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打上学生的烙印。班级的规定变成图示,贴在班级的重点区域。“让每一墙都会说话”,用学生的生活装点教育环境。
2
挖掘可视空间的影响性
有了环境场域的布置,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些可视化的无声教育。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形成一个竞相争先的风貌,利用好各科的个性化作业,让学生有价值感和归属感。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真正重视学校、班级的每一处空间,在学生目之所及的地方实现育德的浸润效果。
3
坚持立德树人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学生管理中很有效的方式,我们认真梳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时间点,把它们都做成一种仪式,从形式和内容上强化德育的功能。
老师要善于捕捉社会面的教育契机,如何让学生卷入成长过程,从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角度,为每个学生赋能。
4
追问学生活动的目标感
学生活动搞得热闹,并不代表学生管理做得好。活动背后的意义,活动指向的目标,才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要去反思的。
老师可以抓住社情、校情、班情,去建构有目标感的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感,为学生带来成功感,生成效能感。
教育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让学生有被看见的可能性,帮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为了定好目标感,我们可以从德育指南、学科标准、身心特点和身边的资源出发,去分析如何把教育活动做的更有意义。
5
信任并指导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的自主管理必然会有诸多问题,会给我们的工作推进带来很多困扰。我们应该问自己:
学生是否最终要走向自我管理?
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真实的问题是什么?
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看见了学生的“改变”?
对“管理”的评价是为了“管”还是为了“理”?
致远初级中学的自管会,由报名到选拔再到任用,有一套成体系的培训流程。老师要善于在管理岗位中的价值挖掘,让学生主动找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把学生管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管理需要有基本的规则和要求,获得最广泛的认可。
自主管理的完整过程:
观察一倾听一提问一讨论一生成一-执行—培训一强化一内化
6
不断地推动榜样示范与引领
学生有很强的榜样模仿性。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尽可能的树立榜样,让工作中的点滴成为自己成长的动力。老师给平台,学生来展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7
对底线的坚守靠制度
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有制度兜底,明确边界,让学生有敬畏感。
“优秀” 也许有很多共性,但“问题”一定各有各的原因。
流程:
1.多问开放性问题(“倒逼” 学生反思);
2. 用真实的情感参与对话;
3. 不翻日账,就事论事;
4. 参照班规、校规执行;
5. 提供“改造”的机会:
6.保持约定与期待。
说在最后
学生管理的最終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基于教育的“味道”,遵循教育的“規律”。
做一些坚持的“选择”,让我们的工作有意思有意义。
转自:“荣老师的有光课堂”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