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与施老师约定,去听她一节课。
施老师告诉我,课题是《陶罐和铁罐》,出自统编版教科书三下的寓言单元。
寓言教学,难点是揭示寓意,理解“小故事”中藏着的“大道理”。
对此,我一直有一个观点:
寓言道理的提炼,不该教到最后,直接设置问题追问学生。作为寓言类文本教学不可绕过的话题,要将“揭示道理”作为核心目标,并巧妙地蕴藏在达成目标的每一个板块、每一个流程中,保障学生对寓意地自然习得,而非基于教师机械设问后的被动回答。
作为师傅,我习惯性地在前一天嘱咐了几句:
(经施老师授权发布)
课听完了,很精彩。
施老师很用心,特意写了一篇教后小记。(经施老师授权发布)
通过关键词语,体会情感层次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篇幅小,道理深刻。文中的陶罐和铁罐都有非常明显的性格特点,对话朗读也很有趣。在这样的教学中,往往会只看到了性格冲突,而在逻辑上忽视了矛盾的原因和人物情绪的层次递进。
铁罐是傲慢的,无礼的,陶罐是谦虚的,温和的。在一开始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陶罐和铁罐的语言赏析上,通过理解词语、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人物性格,为最后的道理揭示铺垫。但却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铁罐和陶罐的材质不同,各有优缺点。而铁罐正是只见自身优点,他人缺点,所以才心高气傲。在课堂之初,就可以借图出示两位主人公,鼓励学生发现形态和材质上的异同,顺势揭题。学生在一开始对二者有了客观的认识和比较,也更能体会铁罐的情感变化。
此外,铁罐的情感是有层次的。在文章中,铁罐由傲慢到轻蔑,再到恼怒,感情越来越强烈,这也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朗读上。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铁罐神态的三个词,再去读铁罐的三次嘲讽。在充分理解词语的意思上,朗读的味道出来了,对人物的理解也深入了。关键词语是理解文章的抓手,是学生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
铁罐情感的变化,除了文本体现出来的,还可以作为拓展。铁罐和陶罐争吵的最后一句话没有提示语,仅是“铁罐说”。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去扩充提示语,变成“铁罐怎样地说”。联系上文,学生首先会想到一些表示生气的词语,比如“铁罐恼羞成怒地说”。此时,教师可以打开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扩句,比如“铁罐双手叉着腰说”。表示情感的形式是多言的,学生的表达也应该是百花齐放。
教学是连贯的,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章情感的变化和递进,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认识到了文章内部的逻辑,给出了理解情感的抓手,学生才能从客观的角度,理解文章中情感的变化。
施老师执教的是《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本身并没有揭示寓意的硬性要求,但教师对寓言揭示在第一课时有意识地逐层安排,思考得很充分、落实得很精准,很多地方也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尤其是为最后揭示寓意蓄力,施老师的落实到位。现简单地记录几点:
1.体会角色形象
寓言用“小故事”,揭示大道理。
故事虽小,但离不开具体而活生生的“人”。正是这些“人”之角色,在故事情境中一言一行下产生的最终结果,给予了读者以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寓言内含的“大道理”。
这就决定了,寓言中的道理,与故事中的角色密切相关,是角色言行举动后的产物。所以,人物的形象特点、个性特征,理应成为揭示寓意的原始起点。
这篇《陶罐和铁罐》虽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陶罐与铁罐泾渭分明的个性特点,营造了张力感十足的对话场景,形成了角色之间的鲜明冲突,对于三年级学生仍旧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这种对比鲜明的“对手戏”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最后环节,借助两种角色完全迥异的结果感知寓言内含的道理,同时为教师前期的教学提供了抓手。
施老师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就紧扣这两个角色在对话时完全不同的质态展开对比,以体会角色的形象特点作为突破口,为后续寓意的揭示蓄下伏笔。
比如教学“铁罐”时,施老师就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等提示语中的关键性词语,联系角色对话时的具体语言,指导学生展开声情并茂的朗读,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将铁罐“傲慢”的态度、“轻蔑”的语气以及“恼怒”的状态,自然地溶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由此对铁罐形成的骄傲、自大、高高在上等的认知,强化了学生对铁罐这一角色的形象定位。
从故事发展的结果来看,铁罐已经“无影无踪”,这与其在这一部分表现出来的不可一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联系前文之“因”和最终之“果”,陶罐的表现和遭遇,为学生提供了极其鲜明的警醒教材。
从这个角度审视两个角色形象的教学,就不难发现施老师的这一步设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角色的形象特点,而是为最后揭示寓意蓄积基本的认知性基础。
2.还原对话场景
文本有内在的表达脉络。寓言故事虽然并没有直接将寓意呈现出来,但依循故事发展的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构思,学生对内在道理的感知理应是一个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过程。
进入第二、第三学段后,编选的寓言类文本虽然还是“小”故事,但无论是篇幅,还是人物关系,亦或者是情节结构,都有了明显扩容。
这种扩容并不会干扰学生对道理的感知。事实恰恰相反,基于相同的表达中心,作者在创作时处处指向意欲展现的哲理,这些扩容的信息内容,与文本的其他内容,形成了表达合力。
比如《陶罐与铁罐》这篇寓言故事,如果循着其中一个角色,从具体表现到最终结果,似乎完全可以顺势提炼出与原文相似的道理,但与原文相比,故事缺乏了明显的对比意味,无论是故事的张力,还是道理揭示的过程,都会受到严重制约。
这篇寓言故事设置了两个呼应对照的角色,以“对手戏”的方式,借助对话的方式,将两者之间的对比针锋相对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学生自然感知寓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施老师教学“陶罐”对话时的语言,并没有将语句单拎出来,而是始终放置在与铁罐对话的情境之下,形成了两种角色的彼此映照,将“对手戏”的特色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教学“谦虚”一句时,施老师利用这一关键的提示语,指导学生调整语气语调,从“不敢”二字,将陶罐“谦虚”的状态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与语境中铁罐的“傲慢”质问形成联系,将这一句话与“你敢碰我吗”形成碰撞,“傲慢”与“谦虚”就形成了首次交锋。
这种碰撞与对比,不仅在互为着力中,深化了学生对这两个生词的理解,更定位了陶罐和铁罐的形象认知,同时为最后关联两个角色不同的遭遇,顺势解释寓意再次蓄积了认知基础。
3.补充对话留白
阅读寓言,以感性思维理解与感知;
揭示寓意,则是理性解读与提炼。
从感性到理性的跳跃,是思维方式的质变。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也就难在了此处。
试想,如果学生一直以感性思维沉浸在故事情境之中,而到最后直接要求学生提炼道理。如此思维的大拐弯,必定会因为惯性而被“甩出”既定轨道,学生要么捉襟见肘,无从下手;要么背道而驰,顾左右而言他。
施老师则有意识地在教学环节中,巧妙地借助于相应的契机,适时穿插理性提炼的小环节,为后续从感性解读到理性提炼提供基础。
比如陶罐与铁罐最后一组对话: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你把碰成碎片!”
这一组对话,与前面几组不同的是,提示语缺少概括性、统整性的词语,仅仅就是“陶罐说”“铁罐说”。施老师敏锐地把握了这一处教学契机,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对陶罐、铁罐对话的状态展开想象,并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以我看,这一步教学绝不是纯粹的语用训练,如果完全放手,打开学生思维,甚至鼓励学生用细节来描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状态,起码包含了这几个教学价值:
首先,检验巩固了前期学习成果。课文以陶罐和铁罐两条线,展现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内心变化有着鲜明的轨迹。比如“铁罐”:傲慢-轻蔑-恼怒;“陶罐”:谦虚-争辩。但到了最后一组对话,这种关键性的提示语却戛然而止。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选用词语,既需要从两个角色对话的语言中生长出来,也需要顺应角色内心的变化轨迹,与之前的情感一脉相承;
其次,强化夯实了角色形象定位。陶罐和铁罐在这一组对话中,究竟是怎样的状态?看似是一个“输出”性的表达,实际上是对“输入性”内化的提炼。只有学生将这两个角色的形象真正映照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提炼和描述才是最真实、最生动、最贴切的。这样的设计,只有教学得充分,学生就能经历一个吸收、内化、倾吐的完整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再次,感性体验向理性认知迈进的节点。学生提炼、遴选词语,是对角色状态和形象的定位过程。从两个角色入手,则更体现了分类意识。陶罐和铁罐个性的巨大差异,之前是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出来的,是顺应作者的定位而获取的信息;而在这一训练中,则完全出于学自身解读之后的二度创作,是真正属于自己认同下的表达。
这一步的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其承上启下的教学价值,绝对不容小觑。如果施老师在这里在放一放、点一点、引一引,课堂完全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
4.探寻人物内心
从寓言故事,到内在寓意,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有故事之“因”,终得道理之“果”。
教学寓言故事的关键点,就是要让学生从故事到道理的理解过程,变得顺畅、丝滑,所以不能让学生从文本的外围,以客观者的视角,像看戏一般关注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动态,而需要真正融入到故事中、走进寓言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
施老师显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她在课文中寻找并确定了一处留白,为学生开辟一条走进角色内心世界的通道。
陶罐在“争辩”时说: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陶罐还未说完,就已经被不可一世的铁罐打断,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究竟省略了什么内容呢?陶罐的未尽之言,正是其内心真实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铸造故事发展最终之“果”的内核关键。
因此,紧扣陶罐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还原陶罐真实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感知陶罐的形象特点,同时对于学生探寻角色言行与最后结果的关系,又增添了“二度创作”后的全新砝码。
且看学生的回答:
再说,我可比你盛得多——言外之意: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不能光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也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再说,我们不能和睦相处吗?——吸收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和谐共生,才是最好的相处。
再说,我的材料要比你保存得更久呢!——陶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但并没有像铁罐一样高高在上,而是选择了谦虚,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
借助补充省略号的契机,学生随着对话时的语言留白,走进了角色的内心,用直观、感性的对话,还原了内在真实的话语,帮助学生建立了与最后结果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从鲜活故事走向理性寓意提供了储备性认知基础。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