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学生主动查字典的习惯没养成
2023/3/2 10:18:19 阅读:103 发布者: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作品,他是语言大师,他是国学大师,虽然他生前专门撰文“辞去三个大师符号”,但阅读他的文集,作出真正的大师之判断,那也是绝大多数的结论。读大师的作品,你会发现很多字词句读不懂。课堂上,我告诉学生,把五年级所学的课文与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比,难道不会发现五年级的大多数的课文比前面四个年级难吗?五六年级课文、初中与小学课文、高中与初中课文,比一比,肯定是越来越难。
面对越来越难的课文,怎么学?使用工具书,主动使用工具书,每天翻翻工具书,这是正确、深入理解难懂课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查字典,小学一年级就学了。非常遗憾,你在大量的名师公开课的课堂上,几乎看不到有查字典的,公开课的字词教学没有字典,平时的课文学习,也可以说常态课上有没有查字典,估计也不多。老师不让他们查,他们大多都在等待,肯定是不查的。有的老师说,理解字词句段,查阅工具书又不是唯一的方法,这种强调没有什么价值。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问身边的人,可以理解;等待老师讲,也可以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跳过去,也不影响理解全文。掌握这些方法,也能达到目的地。面对这样的反驳,我也不想反驳了,因为这些方法的确都是好方法,关键是主动使用,关键是老师讲了,他们未必听到,课堂上走神的学生还是不少的(一个班50多位学生,走神是正常的),即使不走神,老师讲那么一遍,被动地听,也未必都能听不明白)。
《月是故乡明》的倒数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这句话是非常美的。课堂上,我问学生什么叫望夜?学生读了好几遍课文,居然没有一人能说出答案来。“你们不能查字典吗?”几位带了《新华字典》的,立即打开来,发现了“望”字有六种解释(其实这个字有很多解释):
①向高处、远处看。
②观察;察看。
③拜访;问候。
④名声;声誉。
⑤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
⑥月相名。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月亮圆的那一天,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那几个学生一边读着,其他同学一边听着,一边排除不是“每逢望夜”的解释,最后确定了第六种解释。当然,这一解释肯定是精准的。
“如果没有字词典,难道就不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释吗?再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哪个字能帮助你理解‘望夜’?”因为有了字典的解释,他们一下字找到了“一轮当空”的“轮”,想到了这个夜的月亮是“圆”的,由此能推断出“望夜”的意思了。不得不说,没查字典前,他们读了好几遍,怎么就找不到这个“轮”。我继续问学生:“如果继续找,找一个词能否让人理解望夜呢?”等了好久,有一个学生找到了“赏月”。五年级学生,有几人赏过月?很少很少,虽然月亮对于他们不陌生,但赏月肯定是相当陌生的。没有这个体验,当然难以集体性找到“赏月”。我们中国人赏月,赏的是什么月?肯定是圆月。
联系上下文能理解,但要想精准理解,查找工具书是不可少的。
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查找工具书呢?这一简单的事,想让绝大多数学生做起来,超级难,为何?因为这是一种习惯!这一习惯怎么养成?遇到不认识、不懂的字词,立即翻开字词典等工具书就行了,就这么简单。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