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月是故乡明》新教所得

2023/3/2 10:17:53  阅读:97 发布者:

我是第一次教《月是故乡明》,这是略读课文,由于我一直排斥“略读课文”,也不知道略读课文到底有什么价值,更不知道一篇文章到底以什么标准来确定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像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怎么都觉得该是精读课文,因为我教了三节课,也没有达到通透。那季羡林这篇文章值得教三课时吗?以一课时略读课文思维来教的老师自然明白。

上此课之前,我看过一位名师的一课时公开课。细读之后,自然也谈不上任何的通透,许多该讲的,并没有引领学生去思考。

比如,课文中出现了一个词叫“离乡背井”,这位名师没有关注。我在这两年的报刊杂志上,也看到几篇文章,也没有人关注这个词。有人会说,这个词有什么要关注的?老师们可能与我相似,我几乎没有说过“离乡背井”,但经常会说“背井离乡”。“离乡背井”与“背井离乡”意思一样吗?如果意思是一样的,季羡林为什么用“离乡背井”,而不用“背井离乡”呢?查一查,就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但也有不同。这两个词较难理解的字是井,什么是“井”?这里的井是家宅的意思。“背井”就是离开家宅的意思,也就是离开家人、亲人;“离乡”是离开家乡的。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一定会发现这篇文章,几乎没有多少语言谈“背井”之事,整篇文章,写的都是小村子,就是“离乡”之事。也就是“离乡背井”重点写离乡,如果是“背井离乡”当然重点要写“背井”之事,即写离开父母、思念亲人之事。这就是“离乡背井”与“背井离乡”的区别。这细微的差别,其实也能看出一位语言大师的功力。

再比如文中的“小月亮与大月亮”,老师们在课堂及文章中都说了“小月亮和大月亮”,但说得都非常简单,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月亮”与“大月亮”并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小月亮?什么是大月亮?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季羡林为什么将其分为小月亮和大月亮呢?教这篇课文,真的应该好好理解这两个月亮。“小月亮”,一是指我在小村子看到的月亮,二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月亮,三是月亮前加个“小”字,就有了特别的喜爱之情,即心爱的,是有平凡之美的;“大月亮”,一是指我在大地方看到的月亮,二是我离开家乡逐渐长大后看到的月亮,三是月亮前加个“大”字,是美妙绝伦的,是绝妙的,是奇景,也是非常喜欢的。如此梳理,学生才能感受到文中大小月亮的不同。

新课程标准的“文学体验”一词其实也可以用于这一课的教学。“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我让学生跟着季羡林来一次幻想,把“济南”换成“昆山”(昆山只有一座山,海拔七八十米),这么一换,来一次文学小体验,那恍然大悟就有了。第3-4自然段可玩的文学体验,更有意思。

另外,这一课还可以来一次“真”与“空洞”的思考。读“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这几句话的修辞手法非常清楚,老师也都关注了,将这些大地方看一的月亮铺排在一起,总觉得有点空洞之感,不具体,用美妙绝伦来概括,实在是太概括了。其实这就是作品对大月亮之美的高度概括,应该是真实的概括。

最后有一个问题,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朗润园?朗润园是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初为圆明园附园,称春和园。园址整体上呈东西长方形,西北一隅为弧形墙,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宽约210米,占地面积约7公顷。其实朗润园不比那个小村子大多少,在这里看到的月亮,也应该是“小月亮”呀?不过,作者没有说这是小月亮,但与家乡的小村子比,虽然有山有水有林有竹有荷有鸟,很明显,这些人造景观不如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小月亮。月是故乡明,“明”在哪里?明在大平原上看月,无山,可以有幻想;有水但不是湖水,坑边看月,并在梦中见双月相叠;明在心爱,明在永远忘不掉,明在平凡……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