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现代语文从没少过跨学科(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

2023/3/2 10:17:25  阅读:97 发布者:

新课程标准有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专门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之主题建构一个独立的单元了。因为教材还没有出来,现在的研究者所进行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研究,都是设想,谁也无法说自己的研究就是或接近跨学科学科任务群教材。研究必须进行下去,不能停止。

其实,现代语文从来都没离开过跨学科,即使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教学生准确发言,没有跨学科,恐怕也教不多好。即使独立识字单元同样少不了跨学科,比如一下识字单元《动物儿歌》,文中的“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还有教材的插图,这不都是跨学科的吗?

即使学习一首儿歌,比如《摇摇船》(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五行童谣,里面跨学科的事行行都有。摇摇摇,这不是涉及物理吗?粮、果、饼、糕,哪个又是单一的语文?

看一首首古诗,更是没有独立的语文,首首都要涉及其他学科。

看一篇篇文章,读一本本书,怎么可能不涉及语文以外的学科?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纯纯的语文。这就是离开了其他学科,哪还有什么语文?放弃了其他学科,还有啥语文可以学?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独立的语文,因为其内容必须涉及多个学科。

为什么会这样?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语文就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这么一思考,对跨学科的问题,也就不会有什么纠结了。跨学科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天天在跨,只不过跨了自己没当是跨学科学习罢了。

新课程标准设置这一单元到底有啥意义?意义应该是要求我们把无意识变成有意识,从来使语文的学习走向深度吧。

比如教《动物儿歌》,如果人有跨学科学习的思维,在讲蚯蚓时,就会给学生补充一下蚯蚓为什么没有眼睛,讲一讲有关蚯蚓的传说故事。前两年,我在课堂中给学生讲,学生听得可好了。就是因为我讲了,让他们发现了教材的一大错误(也就是教材插图上蚯蚓居然长着眼睛。这篇文章不是童话,如果是童话,可以让其长眼睛),今年教材上的蚯蚓就把眼睛去掉了。这就是跨学科学习的好处之一。比如讲蜻蜓,如果能补充一些蜻蜓的小知识,很有可能让学生对动物飞行特别感兴趣,这百年来,世界上的许多飞行器,不都是受到鸟、昆虫的飞行启发吗?如果没有跨学科全面深入地进来,错误老师与学生发现不了,多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这次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是根据四大核心素养来拟定的,其中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怎么充分地展现于课堂之中?跨学科学习,有意识的跨学科学习,才能让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走进来。去年,我们团队研究了《王戎不取道旁李》,我们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来研究这一单元及这篇课文的。我们发现到了这篇小文言文有多个思辨点,而每个思辨其实直批思维能力。上完课之后,无意中查了一下“苦李”,才知道“苦李”原来是中药药材。这让我想起了又一个思辨点,这棵李树的果子既然是苦的,这棵树种在哪里还有什么价值?一般情况下,果实苦,这类树的木材也很难用于做家具的,为什么?这其实就是跨学科的思辨。

跨学科学习,是过去语文教学一直忽略的,现在有了,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为当我们在这方面不明确时,我们在课堂上就很难教,教不出来跨学科的味,学生就只能学那浅浅的语文了。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