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我在小学教语文 ,作者李竹平
设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二年级语文团队(孙静、来晓梅、李竹平、王一雪、郭雅楠、唐春红、马澜兮、贺润黎、魏华)
本单元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梳理整个单元编排的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等学习实践领域的目标要求,本单元重点读写训练目标大致可以表述如下:
学生将知道(K):
1.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2.不同偏旁可能指向同一意思。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
学生将理解(U):
汉字蕴含着先祖的创造智慧,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将能够(D):
1.根据生字的偏旁猜测出生字的意思。
2.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汉字。
3.讲述汉字故事。
综上所述,这个单元最根本的学习目标,还是聚焦于识字方法的习得和运用的。也就是要通过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形象化认识,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
子任务一:走进神州大地,了解传统文化(2课时)
一、开启课:《神州谣》
1.朗读课文,圈出关于祖国的称呼。联系课后第3题(前4个),扩展关于祖国的称呼。
2.借助视频和
,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奔、涌、长、耸。
3.借助地图、视频,了解台湾位置,明白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
4.借助
,了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同时理解课后第3题(后4个)。
二、单元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明确单元成功标准,朗读识字。(提供学习单1)
2.浏览单元课文内容,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学习单2)
子任务二:探寻汉字秘密,制作汉字名片(3课时)
一、学习《“贝”的故事》,探寻汉字秘密。
1.朗读课文,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于“贝”的信息。
2.阅读第2自然段,了解古人把贝壳当作什么,知道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
3.迁移认知,借助课后第3题和《语文园地》我的发现,巩固认知。
4.指导完成“贝”的汉字名片制作。
5.课后拓展,仿照“贝”的名片制作更多汉字名片。(提供学习单3)
二、学习《中国美食》,制作美食汉字名片。
1.看
,识菜名,强化形声字的理解。
(1)正确读出课文中出现的中国美食名,圈出名字中提示制作方法的字,发现这些字部件上的共同点。
(2)拓展分享自己知道的美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
,介绍美食的名字(名字写在
下面);一起发现美食名字中提示制作方法的字。
(3)结合课后第2题,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深入感知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完成《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的练习。
2.用1-2个自己觉得合适的词语形容美食的特色;结合《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选择合适的词语描述具体美食的特色,拓展丰富这类词语的积累。
3.课后拓展,仿照“食”的名片制作美食汉字名片。(提供学习单4)
三、学习《传统节日》,制作节日汉字名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课文中的传统节日名称,用波浪线划出每个节日的风俗活动,然后交流。
(2)合作朗读:教师读节日名称,学生读节日风俗、景象;同桌合作朗读。
(3)熟读成诵。
2.拓展了解更多传统节日,并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活动。
3.迁移认知,通过春节迁移到《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生肖文化。
4.课后拓展,仿照“宵”的名片制作节日汉字名片。(提供学习单5)
子任务三:讲述汉字故事,传播传统文化
1.师生讨论制订故事大赛会方案,明确成功标准。
评价内容
满足成功标准
超出成功标准
接近成功标准
讲述汉字故事
1.能够讲清楚2个汉字的发展和表达的意思,也能说一些与其有关的其他汉字和词语,还能增加一些自己的拓展内容,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能够做到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气、语调、音量、节奏有起伏变化,熟练地讲述自己的内容。
3.能够加上一些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举止自然,有一定感染力。
除满足成功标准所列3项要求外,还要做:
1.能够讲述清楚至少3个汉字。
2.汉字的拓展内容丰富,能够吸引听众。
1.能够讲清楚1个汉字。
2.能够做到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气、语调、音量、节奏有一定起伏变化,能比较熟练地讲述自己的内容。
2.学生分工筹备,自主练习,准备参加展示会。
3.举行比赛。(提供师生评价单)
4.颁奖和复盘。
转自:“小学语文名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