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是所有思维活动的起点,是学习的窗口。如何让孩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面对大量干扰因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
本文中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为家长提供了四条策略,有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孩子专注力不足的问题实质是什么?
※ 如何用积极心理的方法,有效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过:“专注是比智商更容易让孩子成功的因素。”
如何让孩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面对大量干扰因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许多常规的训练方法实际上浪费了孩子大量的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最后伤害了孩子的专注力,这更值得家长警惕。
根据多年的心理研究,积极心理学家提出与常规的加强控制、管理不同的训练方法,他们认为专注力的最好的修行方法反而是放松。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
1
专注力不足
实质是注意选择的问题
1999年,哈佛大学教授丹尼亚西蒙斯与他的助教克里斯查布里斯,合作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试验,成为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叫做看不见的大猩猩。这个实验后来获得 2004 年心理学界的搞笑诺贝尔奖,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教科书中都曾被提及。
他们利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学大楼事先录制了一个影像,影像中,若干身穿黑色和白色服装的运动员在无规则移动中互相传递篮球。实验要求受试者在观看影像后,能精确数出身穿白色服装的运动员传球的次数。
影像时间不到一分钟。观看结束后,大多数人的答案在34-36次之间。可这并不是重点——数次数只是为了让受试者把注意力放在运动员身上,实际上,除了运动员以外,有一个伪装成“大猩猩”的人从人群中缓慢通过,并稍作停留,做出捶胸顿足的动作。
令人诧异的是,有50%的受试者竟没有注意到这只“大猩猩”,即便“大猩猩”在影响中存在了9秒之久。甚至有受试者在重复观看后,坚称自己看到的并非是同一段影像。对照组中,受试者未被要求数篮球传递的次数,“大猩猩”就被轻而易举地发现。
研究后来被美国的NBC,英国的 BBC 做了很多现场试验,证明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和我们的性格无关,能力无关,它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范畴内,这一现象称为“无意盲视”。它与盲视有本质的区别:盲视是因某种物理或生理原因而看不见,而无意盲视是因注意力被分散而“视而不见”。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眼睛能接收无数的视觉信息,可真正“被大脑识别且处理”的却寥寥无几。
心理学家称其为——单通道视觉。或许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说某个人的专注力差,这并不是简单的注意力的问题,而是注意选择的问题。
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尼利·拉维提出:人类的注意力的运作就像一个银河游戏。他认为注意有一种复合,也叫做复合理论。大脑在很多时候能够注意到的外在信息是有限的,当处理外在信息的知觉槽被填满了之后,大脑就会启动注意力系统来定位我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当我们对某个事情投入了更多注意力,留给其他事物的注意力相对而言就变得少一些。所以专注力训练主要应训练我们的调控系统,同时也训练我们的注意分配。
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注意,往往容易一事无成。例如,在开车的时候,如果我们对路上所有的汽车、行人都关注,我们就不能够开好车子,主动忽略某些事情,就不会产生分心的现象,造成交通事故。
2
四种方法
有效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大脑的注意特性,能够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
如何用积极心理的方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下面为家长提供了四条策略:
1.培养忽略一些背景信息的习惯
心理学家尼利·拉维曾做了一个试验,实验发现在桌面特别混乱的情况下,反而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注意力。因为在特别干净整洁、寂静无声的环境中学习,孩子往往会过度关注清洁和整齐,分散了注意力。但是在一个混乱的环境里,帮助孩子在复杂的环境中间去忽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让他专心致志,处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够进一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不一定非得要创造特别安静、特别整洁的学习环境。与其一到孩子学习的时候,全家人都特别紧张,屏息静气,如临大敌。其实还不如认真观察孩子的学习习惯,或者是跟孩子一起来讨论分享,看看在学习的过程中间有哪些因素容易让他分心,有哪些事情让他专心致志。
当我们以一种轻松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可能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困扰的因素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忽略背景信息的能力,能够让孩子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专注能力。
2.有意地开一下小差
第二种提升专注力的方法,是引导孩子有意地开一下小差。这个建议看似有违常识,跟我们的直觉完全相反,因为我们往往觉得集中注意力本身就是不开小差,专心致志地应对问题。
然而心理学的研究逐步发现,人类有一种开小差的本领。著名心理学家吉尔伯特发现人在大部分时候,甚至是高达 50% 左右的时间,都喜欢做一些梦,开些小差,想一想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这种心不在焉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人类大脑正常的运作方式。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关注需要大脑的前额叶发挥控制功能,控制功能负责抵御干扰,控制我们自然的冲动,使得我们能够专心致志,做事情不分心。但是要保障功能的正常运转,得适当地让它休息,让我们的大脑不受控制地去想一些不是特别紧要的事情。因此看似心不在焉,其实是大脑的一种恢复功能。
既然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人类大脑的正常运作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专门安排一些时间,专门地做一些休息练习,引导我们大脑去开一些小差?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赛里,将把开小差分成两类,一种是故意的心不在焉,一种是意外的心不在焉。他研究发现,真正对专注力有伤害的,是那些意外的心不在焉。主动地、有意地开小差,不会伤害我们的思维,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和专注力。
因此在孩子持续地学习一段时间后,父母应该主动提醒孩子去想一想跟学习无关的事情,有意地开一个小差。这个小差可以是任何的生活中让他开心,让他觉得好玩的事情。
课余的时间,家长也应该多带孩子去体验、接触一些跟学习无关的事情,让孩子通过吸收多元化的信息,多元化的体验来充实和完备自己、改善心境,提升思维能力。让孩子去看一些平时不怎么接触的杂志、报纸,随意地去想一些问题,处理一些信息,体会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个时候大脑就会自动补充思维能量的不足,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允许我们的孩子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不仅可以消除孩子不学习的负罪感,还能够帮助孩子激发他的创造精神,让孩子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心态,可以提高他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兴趣是专注力提升最好的把手
人的大脑不可能始终关注某件事情,它会产生厌倦,会需要休息,越是单调重复的事情,越容易让人产生烦躁的情绪,致使注意力下降。因此激活大脑的兴趣,提升大脑的兴奋状态,相对地可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激活孩子的大脑,支持他们去做那些让他们开心的事情,听听音乐,跳跳舞,站起来走一走,甚至适当地玩一些电子游戏,对孩子的专注力没有伤害,可能还有提升。
当然,给孩子一些短暂的假期,让他们暂时忘掉学习、功课、作业,彻底的放松一下,等心智、精力恢复之后,元气满满地回到学习中,不仅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也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产生快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笑一笑,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特别困难的挑战的时候,一种开怀大笑的体验其实能够让大脑一下子兴奋起来,充满活力。所以开一些玩笑,看一些视频,聊一些闲话,听一些八卦,对专注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看过搞笑视频的人,比那些看过轻松的,但并不是特别搞笑视频的人,他的专注时间更长。幽默、放松、愉悦、八卦都可以有效补充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的专注能力得到提升。
4.将休息和学习科学配比
脑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面对挑战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这种休息不是简单的放松,而是一种心理充电,帮助我们将注意集中到需要解决问题上,从而完成更多的工作。
而难点就把握最佳的休息时间,控制休息的时长。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成人每次集中注意力 90 分钟之后,至少休息 15 分钟。而对孩子来讲,时间更要短一些,大约在学习 40 分钟之后,就应该休息 10- 15 分钟。休息的时候可以活动,可以上个厕所、伸伸懒腰、打个哈欠,或是补充能量、喝点水。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休息的间隙,往往很不开心,经常指责,使得孩子紧张、恐惧。
很多家长还给孩子报了许多课外班,生怕孩子漏掉一些能够提升他的能力和成绩的课程。然而,与其花时间不断地补课,还不如让孩子有节制、有控制、有科学规律地上课。休息很重要,学习很重要,但是一定有个科学的配比方法。
休息的方法有很多种,不是简单地躺着、歇着、闭目养神就可以。运动其实也是一种休息,虽然看起来在忙,在动,好像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但现在发现大脑休息,其实最好的方法是要身体运动。身体不断地运动,给我们大脑提供了很多休息的时间,所以多做一些课间操,多做一些身体运动,甚至是散步 10 分钟、15 分钟,再回来继续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孩子的专注力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总而言之,父母用自己的行动陪伴孩子,让孩子的生活充满轻松愉悦,做到心理的放松,更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在《新父母》栏目中的分享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