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曾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2017年12月8日上午6时02分逝世,享年77岁。
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里去,老师踏进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
——于永正
于永正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感叹:“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一次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把我现在相对的成熟献给学生,那该多好哇!”
于永正并不是悲观主义者,不是因为人生快“走到头”了而叹息,而是希望用成熟的经验来更好地教导孩子们。为了给初为人师的女儿提供一些帮助,他给出了20条建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和家长相处,对所有学生家长都以礼相待。这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那么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要怎么做呢?
一
注重建设纯洁的家校关系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当楷模。教师要牢记,守住道德底线,不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礼物,不要求家长为自己做事。
于永正老师说,“利用家长为自己做事是当老师的大忌。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不准利用家长,但这话对个别老师犹如东风吹马耳。殊不知,当你在家长那里得到了点好处时,教师的人格却掉了价,教育也就变了味,失去了意义。当然,有些家长出于对老师的关心,确实想为老师做点事,但我们只能说声‘谢谢’。”只有拒绝送礼这样的风气,不随波逐流,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
“教师收礼是作茧自缚。当一位家长送你礼时,如果你没有拒绝,从那一刻起,你就无法言行一致地倡导平等和公正了。你的良知和正义不允许你对那位家长的孩子特别关照,但你在批改作业时、上课提问时、安排座位时……那份礼物总会在你脑子里冒出来,你的工作就不那么从容和自由了——你由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沦落成了礼品的奴隶。也许有教师说:‘我可以做到边收礼边平等。’我不信有这种人,即使有,那他收人‘香火’,却没有替人‘消灾’,不也同样要接受良心的拷问吗?”
只有纯洁的家校关系,才能构建平等教育的基础。
二
与家长建立平等关系
对于和家长相处,于永正老师说:
“动辄请家长到学校来的做法不足取,更不可以告状者的身份和家长谈话。一个‘请’字,就把家长推向了老师的对立面;‘告状’等于宣布老师无能。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老师到学生家里走走。老师一跨进学生家门槛,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儿。先肯定对方正确的一面、好的一面,再指出其不对的一面、欠缺的面;老师确有不合适之处,则先做检讨,尔后指出学生的不足,这样才谈得拢。”
三
从“心”出发,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和学校,“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有很多家长,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者”身份。教师不仅要树立“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帮助者”这一理念,也要将家长引导进教育中来,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小芹,在我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入我校的优秀学生。可只一个学期,成绩一落千丈,整个与开学时判若两人。我作为英语老师和一名年富力强的班主任,面对如此“成果”,真是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初见小芹是开学的时候,她与母亲来报名。高挑的个儿,乖巧大方,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能告诉你一切。从她的档案材料里我了解到她特爱文艺,拉得一手好提琴,画也画得不错,在初中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少不了她的节目;担任文娱委员,组织能力强,很有号召力。从她母亲的口中我得知她的父母也为她而自豪,这次考进华师一中,在单位同事那里又为他们挣得了很多脸面,羡慕之声不绝于耳。
也正因为小芹多才多艺,性格开朗,人缘特好,结识了许多男女同学。眼看要进高中了,出于某些担心,父母稍稍地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方式,把小芹珍爱的小提琴锁了起来,说是要专心搞好文化成绩,以后考上了理想大学再买更好的;衣服也不买鲜艳惹眼的,理由是妈妈难洗,一学期就给那么两三套换来换去。
初三报名时小芹的母亲给班主任提的唯一要求是不让小芹当班干部,少给她抛头露面的机会。小芹初三时的班主任明白这些话在暗示着什么,也许是出于对家长的理解,这位班主任在工作中总是不露声色、天衣无缝的“贯彻”着小芹母亲的“精神”。每当学校有什么大的活动,家长也总会及时打去电话提醒,之间 “配合”很是默契。这次报名时,家长对我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我点头表示应允。
军训完后的第一次班会课,全班同学竞选班干部,小芹和另外一名男生竞选文娱委员,最后得票数相同,因为小芹母亲事先的嘱咐,我就把文娱委员的职位给了那个男生。初始,小芹身上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是,渐渐地,小芹开始变得沉默了,上课时点她回答问题要么沉默,要么答非所问。期中考试,她的成绩由摸底考试的第8名到了19名。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但大多数时候她只是沉默。我给家长打了电话,可家长“反思”的结果认为还是有些环节疏漏了,于是对小芹由原来规定时间往返学校改为每天接送。在严密的看管下,面对父母的唠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小芹愈发沉默了,课桌上的“书墙”越来越高,挡住了自己的脸,期末考试,小芹到了37名。
高一下学期伊始,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跟小芹再谈谈,终于,她的一篇周记让我对她存在的问题明白了八九分。这篇周记的片断是这样的:
“想什么呢,都入神了?”爸爸推门进来打断了我的沉思。“你说,一个物体有着自己的运动状态不挺好吗?偏要来个外力改变它,这一定是一种被压迫的感受!”“说什么呢,你这孩子。物体和压迫有什么关系。别乱想了,做作业!”“哦,爸爸是不会懂的。你说过:‘无论你何等辛苦,我只要结果而且是好的结果。’”
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我没有跟她谈学习,谈起了业余爱好。我先从自己开始,说我喜欢摄影,喜欢唱歌,也喜欢听古典音乐,继而我们就谈到了穆特、俞丽娜、吕思清,她慢慢的不再沉默了,打开了话匣子,她谈到了自己的梦想,谈到了自己的苦闷,谈到了班干部竞选时对我裁决不公的不满。
谈话后,我跟小芹的妈妈打了电话,跟她汇报了一下这次谈话的情况,指出了他们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她妈妈答应做出改变,全力配合我的工作。
我跟文娱委员商量,安排几个周的周三的天天唱由小芹教大家唱歌,宣传委员那里我交待黑板报的绘画和设计可以交给小芹做。渐渐地,上课时,小芹以前低垂的头抬了起来,眼睛也亮了起来,课桌上书的高度也降了下来,她不再离群,不再少言寡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她进到了25名,期末考试到了15名,那个活泼开朗自信的小芹又回来了。
高二上学期班干部改选,小芹以高票当选文娱委员。
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有多少“小芹”呢?又有多少“小芹”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意志,成为家长的“应声虫”呢?案例中的“小芹”是幸运的,因为有这样的教师循循善诱,最终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这样的教师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家庭,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其原因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并通过和家庭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效果。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多份了解,多份感情交流,多份体谅与关心,就多份教育的希望与成功。”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