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漪身上,因为无私而坦荡,因为无我成就了大写的“人”。
作为班主任,她将极差、极乱的班级带成了先进集体;作为校长,她使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全国先进;作为“导师”,她培养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教学能手、德育名师。
于漪将自己的工作、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时,你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你从平凡工作中能够洞悉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0
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热烈庄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共和国首次颁发“人民教育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于漪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
躬耕基础教育事业70载,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和使命,在她眼里却有千钧重。“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张单程票,孩子人生的每一站,都有权接受良好的教育。作为教师,任何一环都不能有丝毫懈怠。”“教师就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于漪说: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我们要思考向于漪老师学习什么?于漪老师的思想从哪里来?先是来自于一种自觉的学科使命。这种自觉的学科使命,首先源于其伟大的民族情怀,其次源于其对“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课堂”的坚守。读书的种子很重要,一个伟大的学科使命的种子,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讲更加重要。
在于老师的诸多思想中,“人”是一个核心词,也是最重要的词,教文育人是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她一辈子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的目标。于漪老师教文育人的思想,首先有赖于她的战略眼光,建立在她的教育观之上,她对“失魂落魄”的语文课深感忧虑;其次有赖于她的专业自信和语言观,她认识到语言的本体论意义,提出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性质,有鲜明的工具属性、人文属性;第三,更有赖于她的躬身践履,扎根于实践土壤之中。
这正是我们从于漪身上得到的不平凡启示。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寻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高标杆。于漪70年教书育人之“德、功、言”成果蔚为大观,无愧于“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必将影响、激励更多后来者。
1
无论如何不能做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
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阅读于漪《学海探珠》手稿,拍案赞叹:“于漪教书简直教得着魔了!”
“着魔了”三个字,道尽了于漪如痴如醉的教育人生。
过了“而立之年”,于漪从历史改行教语文。“b、p、m、f不认识,汉语语法没学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
“基础教育做的是地底下的工作,打做人的基础,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是它关系到国家的千秋万代,关系到学生的青春。一个孩子只有一个青春啊!”
于漪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误人子弟。她每天晚上9点以前工作,9点以后学习,两三年下来,把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知识,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过了一遍。她还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独立钻研,力求自己先懂,再教学生,绝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但课堂的化境哪能轻易抵达?为了向习惯“开刀”,于漪“以死求活”。她把上课的每句话都写下来,先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到学校的路上,就把上课的内容“过电影”,在脑子里放一遍……她要让自己的语言变成蜜,黏住学生;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一件艺术品,去精心琢磨。
1978年,于漪成为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他人击掌相贺,于漪却“深感惶恐”。她随身备着两把尺子,一把量己之短,一把量人之长,越量越找到自己的不足,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
她更加勤奋学习,学习的深度、高度、广度早已超越学科圈子。她更加努力实践,在教学第一线摸爬滚打,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更难得的是,于漪的课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不重复。
一个学生曾对她说:“于老师,你的课我很喜欢听,但是我自己没有学会。”这句话于漪琢磨了很多年,上的课不能随着声波消失就销声匿迹,要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一句话,促使我一直在研究课堂教学如何突破原来的框框。”
2
与破解、攻克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影相随
在于漪的教育生涯中,她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她喻之为“拷问感情与责任”的难题:“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坏习气不是胎里带出来的,我做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洗刷污垢,要像对其他同学一样满腔热情满腔爱。”
学校把一名屡次逃学、偷窃、打群架的学生放到于漪带的班级。这名学生与父亲争执被打后离家出走。于漪焦急万分,与几名学生找了他一天。找到后,怎么办?送他回家,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再逃走,一是旧毛病复发,依然故我。带他回自己家,他会偷,怎么办?
一想到这里,于漪立刻自责起来:“对他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感情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对学生是全心全意、半心半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心知肚明。
于漪把这名学生接到家里,于漪上班,他上学。学校放学,他跟着于漪回家做作业。于漪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以理疏导。经过多次“拉锯战”,这名学生逐步安静下来,走上正道。后来,于漪生了一场重病,住院治疗。这名学生已经工作,探望时看到于漪打吊针,哽咽地说:“于老师,你不能死啊……”他没有什么生动的语言,反反复复地说着这句话。
于漪很感动:“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我当教师,要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来教育。不求他们能显赫,但一定要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于漪的成长总是与破解、攻克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影相随。20世纪80年代中期,于漪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的校长。学校当时是什么样?教师上班稀稀拉拉,迟到是常事;有的师生涂脂抹粉,心思不在教与学,赌博、酗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学校是育人的神圣殿堂,理应是一方净土,摒弃邪恶、污浊和庸俗,播撒做人的良种。”于漪决定恢复坐班制,学校教职工必须准时上下班。面对时尚潮流的影响,她组织师生围绕“什么是当代师范生真正的美”等开展专题讨论,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也不一定都提倡;学校风气如果降低到社会的一般水平,那是教育的失败。
学生不爱惜粮食,泔水缸里的剩饭剩菜溢得满地。于漪气急了,到伙房里拿了个脸盆,用手把一个个包子、大块大块的饭捞起来,到一个个教室去讲:“任何人都不能暴殄天物,这是素质问题、品德问题……”事后,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从来没见过于校长如此激动,我们不好,不懂事,浪费粮食的行为可耻,以后要注意节约。”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逐渐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焕发新颜的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吸引了来自上海各区县优秀的初中生报考,为上海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教育的大海中畅游的于漪,在现实生活中的脚步是不轻松的。胃溃疡、肝炎、心脏病……都曾“光顾”过她。每天,她吃大把大把的药;每天,她意气风发,要么伏案疾书,要么四处奔走,从不停歇。近年来,于漪每年都准备一本专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但这远不是全部。退休后,她逐字逐句审阅了从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至今,她有时上午要听4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她曾经腰椎骨折,卧床3个多月,一能坐起就深入学校指导课题和论文,走进课堂听课评课。
于漪曾为她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拟过一个小标题,叫作“跑步前进”。总是勇担使命、坚守信仰,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总是在与时间赛跑,已成为她生活乃至生命的姿态。
3
教育就是要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于漪是有宏观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这决定了她不单单是一位语文教育家,还是一位从语文教育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
在普通中学任教的于漪,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长期相处,真正懂得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没有选择性。这奠定了她以所有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实践基础。
而更多的思想来自现实问题。
“教书”是为了什么?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人认为“教书”是具体任务,“育人”则很抽象,是班主任的事。于漪便大声疾呼:“育人”是大目标,“教书”要为“育人”服务。任何学科教学都应有教育性,有教育性的教学,就赋予知识、能力以灵魂、以意义,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育人是要“育”什么?对此,于漪较早提出了“全面育人观”: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本质的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生命体本身也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德智体美劳各育应有机融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针对教育功利化倾向,于漪说,古今中外研究教育的大家都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现代教育不能忘记教育最终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知识和能力是获取精神力量的阶梯,不是精神力量的全部。学生求学读书是为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只知以个人为中心,以追名逐利、享乐为目的,缺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那是教育的失败,有辱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在因材施教上,于漪有一句名言:知心才能教心。学生处在变化发展中,要不断研究学生成长中的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三个世界要和谐发展。不仅要把握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更要把握时代、社会、家庭因素在他们身上的影响与反映。教育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在沟通理解上多下功夫。
于漪的教育学就是这样,既唱“神曲”,又唱“人歌”,所以能服人。
4
“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滴灌孩子的生命之魂”
什么叫教育?教育是“人之完成”,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合格公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教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充分认识当代学生成长需要。于漪经常勉励青年教师,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师重任在肩,要用正能量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绝对不是“思想的矮子、解题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于漪说:“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滴灌孩子的生命之魂,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人生,长成后为国服务,为民造福,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于漪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些学生毕业多年,回来看望她,竟然能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教的课、说的话都背出来。“于老师,您在教《长江大桥》时写的板书,您在教《文天祥传》时说的话,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师,您说中华文化哺育了一代一代的优秀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不衰,就是这些中国脊梁支撑着我们的社会发展,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
季羡林先生说,好人就是碰到事情有60%能想到别人。“教师何止60%想到别人,70%、80%、90%都是想到学生,因此教师都是大好人,一辈子为了培养孩子。”于漪说道,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在身上,就会觉得自己有力量,就能够高尚起来,因为人有两个基因,第一个是世代遗传血统的基因,第二个是民族文化的基因。“真要感谢老祖宗创造了这样优秀的文化,传承给我们中国文化的基因”。
什么叫“活着”?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做君子乃至圣人。“我们要力争做优秀教师,做卓越教师,把自己融进教育事业中,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有用人才、专门人才、卓越人才,这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叫‘我活着’”。
一辈子做中学语文教师的于漪,讲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满堂彩”,青年教师听得如痴如醉。于漪自己,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生长的“好大一棵树”。
5
要把教育做到骨头缝里头
“要把教育做到骨头缝里头,每节课都有你的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
于漪认为,学生发展是教育的第一立场。教育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心需求、成长需求。我们讲了多少年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要做到很不容易。
听过于漪课的人都叹服不已。然而,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于漪高超卓越的教育教学境界,何尝不是这样得来。“我工作的时候,一直是超负荷,二十几岁就吐血,胃出血是喷出来的。”
于漪却说:“我上完课后总觉得有毛病。”每次课后反思,写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闪光点;二是自己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为什么?“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她激励青年教师,“我们教书育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要有把教育做到极致的追求。”比如说升国旗时要唱国歌,国歌是在什么年代产生的,为什么现在还要唱,一共84个字,37小节,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灵魂在里头,这些必须让孩子知道。“真正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成人,到骨头缝里头了,智慧才会大发芽。”
于漪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幸福成长,为了家家户户的幸福,“真的要把教育做到骨头缝里头,拿出心血,拿出智慧,来创造我们教育的灿烂”。
什么叫教课?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于漪说:“我们老师的课不仅是上在课堂上,是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从课的质量到人的精神,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经得起听,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受益,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每节课都有你的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
培养青年教师,于漪孜孜不倦,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只要健康状况允许,她就会“沉到”一线课堂。
2018年5月,于漪在上海市青浦区清河湾中学听课,内容是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她听课后点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花非常多的时间研究怎么教,但怎么教是一个方法问题,最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什么。过去我们满堂灌,是教师在展示自己的口才、自己的思路;但是今日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理解和训练的场所。年轻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的课哪些是好的?为什么好?还有哪些不周到?为什么还不周到?这样不断总结经验,就能够发现语文教学规律,久而久之就成为专家。一定要树立自信,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地超越自己……
6
要坚守教育初心
——“要坚守教育初心,初心是金,初心是宝”
2021秋季,于漪目睹着新政策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改变,深感“教育生态已经开始有了良好的变化”。“面对新情况和新挑战,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坚守教育初心,初心是金,初心是宝。教育工作者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应试、成绩上。教师要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灵魂所在。”
于漪认为,“双减”在倒逼学校要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大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推进“双减”整体落实,需要教师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要向课堂要成效:“课一定要上好”
教师应该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于漪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下功夫,“课一定要上好”。“老师要考虑清楚每堂课要求学生掌握什么,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培养,要反反复复琢磨,想清楚。老师要深入了解学情,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目前处于怎样的水平,老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能够抓住重点难点,因材施教。”
于漪建议广大教师,“要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思维发展、思想情操、价值观的熏陶,融于一体,将德育和智育融合起来。”
——要顺应教育规律:“园丁不能代替葡萄成长”
于漪用“葡萄的成长”比喻人的成长,“一株葡萄它能结多少果实,受到葡萄种子基因的影响,也受到土壤条件、阳光照射、雨露播撒、如何管理、如何施肥等等的影响。如果园丁希望一株葡萄能结很多果实就拼命施肥浇水,把它闷得透不过气来,其结果往往不是高产,而是低产。”
于漪认为,园丁不能代替葡萄成长,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违背了成长的规律,逆势而动,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仁爱”之情造就大胸怀、大气度、大力量
“爱”是于漪教育人生的主题词。于漪对爱的理解与认识,从最初“有选择之爱”到“超越亲子之爱”,再到仁爱,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于漪将这种众生平等之爱称为“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学生身上的事都是她心上的事,学生都是她的儿女。
师爱的最高境界叫作“仁爱”。于漪的“仁爱”品格是贵贱贤愚无论的“有教无类”;是将学生的幼稚、不成熟、偏激、毛病当作常态,去爱护,去发现闪光点;想办法把不懂的变懂,把差劲的变好,这正是于漪的“本事”;是直面问题的坚韧之爱。没有这种坚韧的爱,她不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年年月月、任劳任怨,“引着、拽着、扶着、托着、推着学生向前”。于漪的“仁爱”品格更是为师的大爱大德大情怀。她眼中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因此,她“用仁爱、大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优秀的人才,通向了个人的教育梦,也通向一个更大的中国梦”。
——择高处立、胸怀天下的“先生之风”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不仅仅取决于时间与经验的累积,更取决于站立的高度。
于漪的人格境界、格局之高,源于扎实学识所赋予的思想起点之高,她思考教育问题总在很高的位置,在宏观上有较为科学的总体设想;还在于她往往能跳出学科、专业的局限,每每从社会、国家全局全域整体、系统地观察思考;更在于跳出个人之“小”,自觉担当起国家民族的重任。她曾用诗一般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思想嬗变,“一颗狭小的心有浩浩荡荡的学子,有多情的土地,有伟大的祖国,胸怀就会无限宽广,无处不是学习的机会,无处没有智慧的闪光”。
——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于漪一直秉持做老师、教学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因为社会上总会有一些歪风邪气,必须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于漪的“真话”包含着她作为“人民教育家”的良苦用心。在指出不合理现象的同时,她更给出中肯的建设。当价值冲突、观念混乱、方向不明时,于漪用“真话”建言,“我们不能只点洋蜡烛,心中永远要有一盏中国的明灯”“课堂教学要德智融合”“教育归根结底不是要解决学生未来的吃饭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的灵魂问题”。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前两年,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从大洋彼岸给于漪写信:“于老师,感谢您将中华文化之精妙和为人之基准播种于我少年心田。”
70年来,于漪用博大的胸襟和朴实的教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培养了一个个大写的“人”。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