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支招 | 如何设计课堂问题,让你的课堂真正互动起来

2023/3/2 8:51:26  阅读:90 发布者:

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桥梁,是最关键、最主要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手段,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呢?

1

设计“真问题”

首先,所提的“真问题”是来自或指向“真实世界”的问题,即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除了涉及所学知识,还有着实际价值。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提出知识问题,由此引发的学习往往更有实效。

20223月,多地暴发新冠疫情,班主任需要每天收集学生及同住人的健康码、行程卡,周末还需收集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报告,并检查健康码的截图时间、是否绿色,行程卡的更新时间、是否外地、是否带星,核酸检测报告的检测时间、是否48小时内以及是否阴性,难免出现疏漏。信息技术课上,教师提出这样的“真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否利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应用,将‘一卡一码一报告’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分析整理输出呢?”

其次,所提的“真问题”另一层含义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真正需要或真实产生的问题,不是教师自以为是或教师自己想要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预测学生的问题所在。

再次,所提的“真问题”,除了问题要真(真实的情境问题或真实的困惑问题),还要教师真问,不轻易通过语言、眼神、行为等方式暗示,甚至忽略学生的回答,只是走个过场。教师还要学会提问等待,留给学生3秒及以上的思考时间。

2

设计“主问题”

设计“主问题”是指教师提问不能随意化、碎片化,要分清问题的主次,紧紧围绕“主问题”进行设问或追问。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设计好提问的主要方向;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方案,设计好提问的主要路径,如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在题目的变通处、问在规律的探究处、问在困惑的矛盾处……

“圆的认识”一课中,可以提许多问题,基本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提问,如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半径的特征有哪些、什么是直径、直径的特征有哪些、半径和直径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怎样画圆、是什么确定了圆的大小等等,如果从圆与以前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直线图形的比较上看,最后的“是什么确定了圆的大小”就是本课的主问题,也就是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前面这些问题。

由此,本课教学时,教师就先复习学过的图形,学生知道“确定它们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之后,教师出示圆,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此时无需教师提问,学生自然生发“确定圆的大小,最少需要几个条件?”这一关键问题,然后教师趁热打铁,以此为“圆的认识”一课的主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设计“主问题”,另外一层含意是指问题除了教师提,还可以学生自己提,由此体现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

关于“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五何”问题分类法,提出感兴趣和疑惑的问题。例如,“是何”类问题:新冠病毒是DNA病毒吗?“为何”类问题:为什么要戴口罩?“如何”类问题:怎样消灭新冠病毒?“由何”类问题:新冠病毒从哪里来?“若何”类问题:假设注射流感疫苗,就不会感染新冠病毒吗?……

教师引导学生挑选未能解决的、有意义的具体问题归纳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归纳出一个中心问题,再对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排序,形成一个知识单元的问题系统。

3

设计“大问题”

早在1912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在他的报告中指出:教师们每天提出近400个问题。问题多,其中一种可能是问题小,缺乏足够大的深度与广度,由此,我们应该设计“大问题”,使教师的提问包含的知识含量大、包含的思维含量大;另一种可能是问题弱,缺乏足够大的繁殖力,由此,我们应该设计“大问题”,使教师的提问像一颗种子,引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一改原来“一问一答”小步子走的教学方式,直接出示“大问题”:“给你一颗珠子和一个计数器,你能创造出哪些数?再给你若干颗珠子和一个计数器,你能创造出哪些三位数?”只用一个“大问题”,不仅呈现了比原来教学多得多的三位数的例子,而且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创造的,并由创造的学生讲解它的意义和创造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替代了原来要求学生举例的一次次提问。

传统课堂教学都是“一问一答”式的,教师提问时指定某个学生来回答,其他学生当倾听者,这逐渐让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和表达的动力。“大问题”,给了更多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

4

设计“巧问题”

有个成语叫“殊途同归”,虽然目的地相同,但不同的走法可能会有不同的风景。教学中的提问也是这样,虽然目的相同,但有时候“问得巧”却能实现“问得好”的效果。

教学《司马光》一课,一位教师提问:“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中,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几乎不加思考地回答:“是一个勇敢机智的孩子。”这当然也不错。

但另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如果司马光生活在现在,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要说出理由来。”这一问,学生可来劲了。有的学生说:“我愿意和他做好朋友。因为他对朋友特别有情义、有责任,是信得过的好兄弟。”有的说:“他勇敢机智,在危急中不害怕,才能想出砸缸救人这样的好办法。”……显然,因为提问途径的改变,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所以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5

设计“活问题”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人,曾要求190位小学教师各自提供他们的提问理由。归类后发现,教师的提问多指向低层次思维。69%的教师认为,提问是为了检查理解,有助于知识的教学;54%的教师认为,提问的目的在于诊断学生学习中的困难;47%的教师把提问看作是对事实的记忆;只有10%的教师称,他们是为了激励学生去思考而提出问题的。

学者威伦等提出,从问题的纵深程度(高阶问题和低阶问题)与开放程度(聚合问题和发散问题)两个向度同时进行考查,教师提问可分为:低阶聚合、高阶聚合、低阶发散、高阶发散。我们应多采用开放性提问,使之达到“高阶发散”层次。

《孔乙己》一文,教师别出心裁从“记”字切入,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你在阅读小说后,最能记得的是孔乙己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阐述。”牵一发而动全身,孔乙己这一形象逐渐立体化地呈现出来。

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转换阅读视角:“同学们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的‘记住’。再看看,文章中孔乙己以外的人对孔乙己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呢?”这一开放性问题再次引发学生探寻小说的主题。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图书《课堂教学50个怎么办——为你细说5×50个这么办》,作者严育洪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