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骨干教师是如何做研究的
——关于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经历的个案考察
李爱霞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2012年度教师培训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促进骨干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0802)。
[作者简介] 李爱霞,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科研员,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四位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个案,研究他们课题研究的经历。通过研究,笔者发现,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缘起主要有三个方面:对于学科本质和思想的思考、对于学科教学问题的关注与对于学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大致相同,都经历了一个“专题教研——立项课题——研究示范——总结推广”的过程。骨干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角色发生转变;有一些关键事件与人物对于骨干教师投身课题研究起了助推作用。
[关键词] 骨干教师;课题研究;个案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课程模式等受到质疑与挑战,广大一线教师开始探索各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等。骨干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在骨干教师评选条件中,很多地区对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如骨干教师应参加科研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撰写论文、经验或科研报告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骨干教师加入到研究者的行列,成为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的开拓者与主力军。基于此,本研究专门聚焦与探讨中小学骨干教师如何做研究的问题,以期发现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若干现象与规律,为其他骨干教师及普通教师课题研究提供范例与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研究认识。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骨干教师”指资格认定与奖励意义上的骨干教师,即由北京市(S区)教委根据一定的评选与认证标准、通过严格的考核程序,最终认定并颁发证书的北京市(S区)骨干教师。
本个案研究的对象是四名北京市(S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包括:王老师,女,任教中学政治,市级骨干教师;张老师,女,任教小学语文,市级骨干教师;孙老师,男,任教小学信息技术,区级骨干教师;白老师,女,任教中学心理,区级骨干教师。以上四位教师均承担过市区级课题,且均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教学成绩突出,并指导多名青年教师成才。欢迎您点击此处加入海云老师的视频课程手把手教你做课题写论文,还赠送大量优质课题资料。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在对个案进行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如何做研究进行如下分析与讨论。
(一)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缘起
通过对四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深入访谈,笔者发现,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缘起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于学科教学本质和思想的思考
有研究表明,“骨干教师绝大多数都具有十年以上的教龄,介于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准学者型教师之间,有的甚至处于准学者型教师的水平。”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娴熟,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兼备。与一般的教师相比,他们往往更善于思考,且所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更为深入,如探究学科教学现象与表象背后蕴含的一些更为根本的东西(本学科教学的本质、内涵、思想等)。
孙老师在介绍自己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的选题缘起时说道:“在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大家对于它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清楚。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不是就是教学生学会技术?是不是只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信息技术课上是不是让学生学会复制、粘贴就可以了?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学科,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我认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一定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去处理信息,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获得一些信息,学会处理信息,那么,这就要引向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技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者之间哪个更重要?用哪些信息或者素材来承载技术?这就涉及技术所要处理的信息或素材的选择问题。这是我申报课题时的一些思考。”
从上述谈话中,我们看到,孙老师的课题研究主要源于对本学科教学本质问题的思考,即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可以说,这个问题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由孙老师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科教学最为根本的问题、学科教学的本质、思想等,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萦绕于骨干教师头脑中的核心问题,引起骨干教师长时间反复地思考、推敲与琢磨,并成为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初衷。
2.对于学科教学具体问题的关注
课题研究通常始于问题。对学科教学具体问题予以关注和探讨,是骨干教师课题研究与一般教师的相同之处。但由于骨干教师实践性知识更为丰富,聚焦的问题更可能是那些学科教学中比较重要、更能反映教学研究前沿与方向的问题。
张老师近几年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她谈到:“在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学会写作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写出来的文字往往是流水账,缺少修饰,没有章法。因而,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和途径。后来,我发现语文教材或阅读文本中有些文章文辞优美、结构精巧,很适合学生学习模仿。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写作。”
3.对于学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本世纪初,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兴起,骨干教师作为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必然首当其冲,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在学科教学研究的同时,很多骨干教师将其科学化、规范化,立项为科研课题。王老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谈及课题研究的缘起时,王老师这样说道:“新课改要求高中政治学科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些年,我一直探索在课堂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在一次政治课中,我尝试让学生就一个时事问题进行辩论,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们很感兴趣,同时,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辨别、思考、判断的能力。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在政治课堂中采用辩论式的教学方式。”
(二)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模式与特点
1.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模式
通过对四位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经历的考察,笔者发现他们课题研究的过程大致相同,都经历了一个“专题教研——立项课题——研究示范——总结推广”的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与整理,笔者将其总结归纳为一个基本的过程模式。
图1是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基本过程模式。与普通教师做课题研究不同的是,骨干教师在课题正式立项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带领其他教师专题教研的过程,同时鉴于其突出的业务能力、研究能力、人格魅力等,更多的教师愿意追随其参与课题,此外,骨干教师更有能力去指导其他教师上课题研究课、公开课等,因而,在此过程模式中,包含了第一与第四个阶段。
图1 中小学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模式
2.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
(1)科研与教研相结合
考察四位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学科教研主要由教研组承担,而骨干教师多为教研组组长或负责人,他们通常会组织与带领本组教师在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内开展有关某一专题的教研活动,研讨、上研究课等。专题一般来源于对学科教学问题的思考。待研究一段时间,问题渐趋明朗后,有些骨干教师便牵头将教研专题内容加以提炼,申报课题。立项后,正式开始课题研究。课题组会开展查阅文献、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在此过程中,骨干教师往往会率先上一些研究课、公开课等,并请市、区里的学科教研员进行评价和指导;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范例后,课题组其他教师也开始上一些研究课、公开课等。由上述过程可见,中小学骨干教师所做研究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这一特点,使得他们的课题研究同时也是教学研究,科研与教研相互结合。
正如张老师所说:“我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是一体的,我多数情况下是以课题为专题带着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的,我觉得,做课题除了需要查文献、写课题申请书、写结题报告,程序比较科学、规范外,其他方面像研讨、研究课、公开课、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等,跟专题教研没太大区别。课题研究其实是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提供了内容和方向。另外,做课题使我们的教研有了持续性,形成了一种序列,推动着我们不断地研究下去。”白老师则表示:“我做过一个高中生学习策略的课题,在做这个课题的那几年,我的区教研活动展示课、公开课,参加的区教研中心组织的赛课、教学设计比赛等用的都是我课题的东西,当时,我还拿了双一呢,现场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
(2)骨干教师课题研究中角色发生转变
根据访谈资料,笔者分析与总结了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各个阶段所担任的角色,详见图1中所示。
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各个阶段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身份,就是课题的研究者与组织者。但在各个阶段,其角色又有所变化,体现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专题教研)阶段,骨干教师是研究最重要的“发现者”与“探索者”,同时,还要作为一个“发起者”号召其他教师参与自己的研究;在申报课题阶段,骨干教师是主要的研究者,负责确定研究题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等;在研究示范阶段,骨干教师主要是一个“探索者”与“示范者”的角色;而到了课题研究的后期,骨干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重要转变,即成了“指导者”,这一阶段,骨干教师主要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已形成的范例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研究、实践,包括常规课、研究课、公开课以及各种比赛等。
孙老师这样描述他指导青年教师上研究课的情景:“某某小学的李老师以前从没有上过公开的研究课,非常紧张,说话直哆嗦,我告诉他,我以这个课题给你上课的机会,你不用怕,我会告诉你怎么做。然后,我给了他非常具体的指导,我跟他说,这张幻灯片不行,哪里不行,为什么不行,换掉……在正式上研究课之前,他的那堂课我总共指导了 5 次。”笔者问“您指导教师的动力在哪里?”孙老师的说法很朴实:“我觉得,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是一种责任。”王老师也谈到:“开始时,市里、区里教研员、区教科所老师来听课题研究课,都由我来上,市、区的课题公开课等也都是由我来上,上课前其他老师帮我出主意、提建议,但后来,这种模式比较成熟后,我上的就比较少了,机会都留给了青年教师,我主要是指导他们,和他们一起研讨。”
(三)助推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
通过对四位骨干教师做课题的经历进行研究,我们还发现了他们所共有的另一个特点,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有一些关键事件与人物对于他们投身研究起了助推作用。
1.关键事件
孙老师总结了他做《多角度选择素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时的几个关键事件,“2009年 9 月,区教研员提出分组教研,让我担任一个组的组长,我当时提出我们组以单元目标驱动模式进行专题教研,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开始。2009年11月,就这一专题,我们搞了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教研活动,上了两节研究课,教研员评价很好,但接下来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很迷茫,这个专题也就此搁置。2010年3月,北京市督导我们区,我当时根据之前专题教研的经验,以数学素材为载体上了一节课,课后我和市教研员讨论了我的想法:素材、技术哪个更重要?市教研员非常感兴趣,并让我第二天面向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做一个专题演讲。那次的专题演讲过程中,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我的一些想法老师们觉得很新,很值得研究,市教研员也相当认可,这是我做这个课题的第三个转折点,市教研员的肯定和认可让我有了信心,产生了一种动力,我觉得我们应该继续下去,继续再做些什么,再多做点儿,于是,我们开始不断讨论、澄清。第四个关键点是2010 年 5 月,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10月份时,市规划办正式批准了我们的课题,有了这种确立,我们更加底气十足了。”
从孙老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骨干教师带领教师们做课题研究,尤其是这种本土化的、草根式的、源自教学实践真实需求的研究(这有别于从高校重大课题中承接下来的子课题研究),经历了一个步步摸索、不断思考、发现、探索、澄清、确认的艰辛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几个关键事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关键事件给骨干教师们做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展示与探讨的平台、一份自信与动力、一种政策上的支持和专业上的帮助,等等。欢迎您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阅更多课题论文方面的指导文章和资源。
2.重要人物
通过访谈,笔者还了解到很多人对骨干教师做课题研究起了启发、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如大学专家教授、市区科研人员、市区教研员等,他们的一些观点让骨干教师们很多时候的举棋不定变得有着落,很多的困惑变得豁然开朗,如王老师说道:“有时候觉得在某些方面比较困惑时,专家的一些话让自己一下子就明确了,他们的指导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学校领导的支持、课题组教师研究团队的合作等,也都对骨干教师课题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中小学骨干教师做研究有着独特的价值。骨干教师身处教学一线,对教学问题最清楚。同时,骨干教师因其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强等特点,加之政府所赋予的一种特殊荣誉身份,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间具有一定的威信,因而,骨干教师带头做课题研究其意义更为重要,能够起到一种示范、引领、号召的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
在中小学校,课题研究除其本身的研究意义外,还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更像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指引着教师们去研究,去琢磨,去探索,而骨干教师则是众人中的号召者、引领者,是“扛旗的人”。希望此文给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以启发,一起加入到课题研究队伍中来。
文章素材来源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年第5期总第322期
转自:“老师成长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