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为“专家”
我们先看看几个案例:
案例1: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深度学习研究》中期报告,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1.理论学习不够,对很多问题和策略的表述不够精准。
2.如何在平时教学中坚持深度学习策略、开展深度教学。
3.感觉每一个问题都比较大,很难研究透。
案例2:课题《提升初中生几何证明题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课题尽管在有计划的实施中,但是还是很苦恼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对学生审题能力提升是否真正有帮助?我又该如何检测呢?具体困惑如下:
1.如何检测学生审题习惯培养好坏?
2.如何检测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强弱?
3.如何检测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强弱?
4.班上部分学生习惯不好,存在审题要求上的懈怠,我应该如何做?
5.审题能力培养公开课有没有必要?选什么样的课型?
6.对于老师问卷该如何设置?
7.我不知道我最终研究的结果该如何呈现?
案例3:课题《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1.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速度也不一样,往往好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而差一点的学生跟不上,导致参与度不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在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往往是刚开始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学生也刚进入状态,我们却为了不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匆匆结束合作学习,结果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收获不大。
案例4: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由于阅读量偏少,知识面较窄,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往往停留于表面,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一定的困难。也发现有个别学生就等着同学们发表以后再写,同学说什么他也写什么。如:《草原》课后练笔,作者一行和蒙古族人民依依惜别,生活中你有没有相同的经历写一写,个别学生就简单的写到:有,我和朋友拥抱握手然后说再见,没有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对于这样的学生如何提高还需进一步研究。
2.要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评价语很重要,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这方面我们需进一步改进。
3.课题实践中,由于进行了随堂的“小练笔”,相对要花更多的时间,有时影响教学进度。
4.片断式随文练笔篇幅短小,难度较低,学生易于训练,可一旦要求连缀成篇有些学生仍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
上述的四个课题案例,是我们课题协调员近期的课题中期走访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们提出来的问题与困惑。我们经过梳理和分析,发现老师们提出来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如对于老师问卷该如何设置?我不知道我最终研究的结果该如何呈现?理论学习不够,对很多问题和策略的表述不够精准等,这一类问题与困惑,往往由课题协调员解答;一类是课题本身的问题,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上述案例中的大部分问题与困惑都是属于课题本身的问题,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中遇到的研究“障碍”,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及时予以解决。
事实上,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困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反之,如果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与困惑,反倒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因为随着课题研究的日益深入,隐藏在课题深处的问题就会逐步“浮出水面”,而这些问题往往在最初选题时恰恰并没有发现。也就是说,只有深入地探索与实践,才会真正发现课题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与困惑。这就像我们平时上课一样,在我们上课之前,也会预想到一些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般都会有预案。但我们上课过程中或上完课之后忽然发现,课堂上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课前预想的那些问题,而是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可能也出现了。这就是新生成的问题或者是隐藏在课题深处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尤其是课题本身的问题,这是课题研究深入的体现,也是下一个课题研究的起点。我们一直认为,课题研究“只有结题,没有结束”。结题是从课题的研究周期来说的,因为课题一般都是一年时间(当然,省级以上课题可能时间长一点),到时间就需要结题,这是相关科研部门的要求。但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部分问题却还没有得以解决,因此问题还仍然需要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解决。那么,这些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往往就是下一个课题研究的起点。在下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新问题,那么第三年就接着继续深入研究。可见,一项课题研究三至五年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也只有深入性、持续性地开展研究,课题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才会真正促进我们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主张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这主要从课题研究周期和课题的可操作性来说的。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平时工作忙、任务重,研究小课题更容易解决问题,也更容易结题和出成果。但与此同时,我们更主张中小学教师在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可以适当地扩大研究范围,在某一研究领域内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行为。如,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是:1.部分学生由于阅读量偏少,知识面较窄,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往往停留于表面,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一定困难;2.要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评价语很重要,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这方面我们需进一步改进;3.课题实践中,由于进行了随堂的“小练笔”相对要花更多的时间,有时影响教学进度;4.片断式随文练笔篇幅短小,难度较低,学生易于训练,可一旦要求连缀成篇有些学生仍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显然,这四个课题问题,就是课题组成员下一步继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课题目前只是进入到中期阶段,在后半程的研究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其它的课题问题。那么,这些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关“语文小练笔”方面的研究内容。如果课题组成员经过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就会遇到、发现和解决更多的课题相关问题与困惑,研究成果就会更加丰硕,研究经验也就会更加丰富。那么,这些课题组成员就是有关“语文小练笔”方面“行家里手”。他们今后可以给更多的人解疑答惑,可以去讲课,也可以著书立说。这就是中小学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蜕变”过程。
什么是专家?百度百科认为,专家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在我们的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某一学术领域研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或者一辈子,能不成为专家吗?比如我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水稻专家袁隆平,数学专家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航天专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火箭专家钱学森,物理学专家吴有训、王淦昌……知名的专家学者不胜枚举,还有更多不知名的专家学者更是数不胜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在某一领域坚持不懈、潜心研究一辈子,最终成为专家学者。
当然,我们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像这些专家学者一样,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拥有那么多的资源、时间、精力和资金保障等,但这并不能否定我们中小学教师成为“专家”的可能性。其实,我们中小学教师在某一学科或教学领域,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性、深入性研究几年甚至十几年,我们相信一定就会成为某一学科或教学领域的专家。在我们身边,我们熟知的金水区实验小学宋君副校长,潜心研究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已经若干年,专著已经出版好几本,成为首届中原名师,当然他也是小学数学阅读方面的教学专家。还有郑州16中学的昝亚娟老师,首届正高级教师,潜心研究英语写作教学很多年,成为英语写作方面的学科教学专家。
其实,我们每一名中小学教师都是潜在的学科或者教学专家,只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地深入发掘“潜力”而已。目前,我们发现相当多教师的某一项课题研究工作,往往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也就是说,课题研究缺乏持续性、深入性。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课题大多都可以研究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唯有如此,才可能成为“专家”,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研究型”教师。
请相信自己:做研究,我们中小学教师也一样可以成为专家的。
转自:“科研课题”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