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专栏】
“双减”后我的最新思考,中国教育最该减的是这些!
原创作者|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什么叫活力?本意指有旺盛的生命力,一般是行动思想或者表达上的生动性。
什么是教育的活力?是指办学的活力、教师教学的活力、学生学习的活力。
活力从哪里来呢?毫无疑问,健康的机体是活力的来源,而健康的背后需要科学的营养、充分的休息、适当的运动。
对教育来说,教育的营养可能和教学内容相关,教学内容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能让学生得到充分休息。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是否符合教育系统的规律。学校是否除了让学生待在教室里,是否能够让学生去大自然呼吸新鲜的东西,学生是否能够有时间真正学习和创造。
这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否则谈活力,一切都会游离之外。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莱迪·克洛茨出了一本书叫《减法》,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做改革、解决问题或改变现状的时候,往往做的是加法,而非用减法的思维去思考。其实,很多问题的解决,少即是多。而减法,并不是简单的减少,也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或者反对技术创造。
减法是一种新的思路。
书中提到了很有意思的关于甜甜圈的事情,甜甜圈出现之前,是实心的面饼,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小孩就把中间的那部分单独拿出来,有人之后再拿去烘焙,发现它受热更均匀,味道更丰富了,就这样,被抠掉中间部分的“甜甜圈”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欢迎。而被挖出来的面,并没有浪费,可以做成很好吃的甜甜球。
所以,做“减法”思维不是完全忽略或者删除以前的问题,而是以减法的方式,把优势发挥到别的地方,同一个地方不重要的东西,换一个位置,可能会成为宝贝,就像甜甜球一样。
还有一本书叫《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翻译成中文是《反对教育的理由》或《反对教育的案例》,是美国一名经济学教授颇有争议的一部著名。他提出,教育系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精算来证明美国教育的投入大,产出低,结果发现现有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提高学生的生产力、也没有丰富学生的人生,而文凭通胀贬值也增加了全社会的成本。
作者认为,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科目是没有用的。他的研究结论表明,美国高中生40%的时间花在了大部分学生一生没用的事情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学习既没有用处,又不能让人更高雅,他觉得教育系统是在浪费金钱和时间。
当然,他的观点有些偏执,但对我们的教育来讲是有启发的,即我们能不能把教育中浪费的部分去掉,能不能做更多的反思。
几千年人类教育是一直在不断做加法,我非常高兴中国教育想到了“减法”,“双减”就是减法。
两办文件很明确,一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中,关于校内明确提到了三点,一是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二是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三是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规定很具体,自落实以来,我的感受很明显。小孙子一年级时课后作业很多,回家愁眉苦脸。现在二年级,回家眉开眼笑,没有作业了。
但很好的规定,具体到全国各地做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
前几天有网友留言,他是这么说的:
双减”在我们县城就是“双加”,学生、教师负担都增加了。以前学生课后有时间玩儿,现在全被老师托管了。教师也很难,现在延时下班。真是希望凡事不要一刀切。
所以,我希望“双减”能够真正地落地,有效地落地。
但仅仅靠“双减”落地还是不够的,还有几个问题要思考。
第一,教育的时间是不是需要减少?现在处于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上面怎么变,改革目标实现的核心还在校内。是把学生一直关在学校内还是让学生去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和大自然中去?能不能让社会更多的公益组织、社会机构参与进来?
第二,学习的内容是不是需要减少?学校是不是能够简单减少一些无用知识的教授。这个减法并不是简单去减,而是得用整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我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提到了大科学、大人文、大历史等,像语文、历史、地理、哲学、思政、法律等等,这些课程是可以做减法的,做整合的。
第三,各类检查要减少。两年前半月谈发布一篇文章《学校不是菜市场,检查不能左一场右一场》。有些学校会有各种各类的检查,财税、校务、综治维稳、作风建设、卫生、消防、安全、禁毒、普法、文明社区、物价…每次检查,都要准备开会,布置专业动员,还要写材料等等,有校长反应,他们一学期大大小小的检查会有几十个。这对学校的破坏、打乱是难以想象的。
第四,各类无效会议也要减少。很多开会,重复的内容太多、总是讲大量已知的信息、已知的政策。很多校长不是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教师也是开各类的会议。
100前年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慢慢去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慢慢去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慢慢去干;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学自己渴望学的东西。可这些,今天依然没有做到。
减法不做,教育难行。是时候得想想怎么做教育,怎么做减法,怎么让学校、老师、学生更有活力了。
来源|守望新教育、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系作者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2021年10月22日中小学校长论坛”如何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讲话,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朱永新: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作者|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朱永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强国,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办好教育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各级党政领导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真正把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 推进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普惠发展,推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以及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现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需要建立校园民主的制度体系。
第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传承中华文明,营造书香校园,推进全民阅读,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气质。
第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教育惠及全体人民, 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公平与高质量并不矛盾,更高水平的公平和更高的教育质量,都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推进教育的“共同富裕”,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都有得到发展的机会,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决不能重蹈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覆辙。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建设绿色校园, 教育学生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教育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把教授人类相互理解作为教育的“特有的精神使命”,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学校教育全面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第九,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突破了资本为所欲为的野蛮行径,“共同富裕”突破了“两极分化唯利是图”的分配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突破了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在教育上,我们必须汲取各国基于现代化和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教训,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来源 | 光明社教育家,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1月刊第4期,原标题《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