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童年光影,书写成长故事
——五下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任务群教学设计
设计者: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 佘妙侬
深圳市宝安区兴围小学 黄建飞
01
任务框架
02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当堂背诵《古诗三首》及《游子吟》。
2. 随文认识“蝴蝶、蜻蜓”等字词,并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字词练习。
3. 通过任务驱动,借助表格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
4. 用批注、朗读、想象、表演、仿说、群文阅读等方式,想象《古诗三首》的画面,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祖父的园子》中的祖孙之情,《游子吟》中的舐犊之情,《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中的家国之情。(学习重点)
5.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具体刻画印象深刻的场景,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成长的感悟。(学习难点)
6. 通过采访了解父辈们童年的故事并记录、分享,学会从同一角度或不同角度提出采访问题。(学习重点)
03
课前准备
1. 开启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手绘《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天窗》等课文的童年故事连环画,为图画配上文中的经典语句,挂在教室里展示。
2. 父辈、自己的童年影集、日记、玩具等重要物件。
3. 全班共读《草房子》并做读书笔记,体会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04
教学过程
创设真实情境,明确核心任务
孩子们,冰心奶奶曾经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课文。三年级时,《剃头大师》让我们啼笑皆非,《肥皂泡》让我们心驰神往;四年级时,《牛和鹅》中惊心动魄的画面发人深省,《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亦引人深思……五年级,我们又将读到哪些心动神移的童年故事呢?接下来两周,我们将在班里举办一场童年光影展,展出文人们、父辈们和我们童年的照片、玩具、故事连环画等重要物件。同时,让我们把这些故事编成一本《童年回忆录》,赠送给父辈们,与他们一起重温童年的美好。看!我们已经把三四年级的手绘童年故事连环画挂在了教室里,接下来,让我们学习第一单元,边学边完善童年光影展的布置吧!
任务一 畅聊父辈的童年
你知道大人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聆听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活动1:小讨论
分组讨论:采访谁?打算采访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记录?列出问题清单。
活动2:小采访
采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顺序提问:根据问题清单有序地提问。
(2)记录关键词:记录对方回答中的关键信息。
(3)适当追问:对于自己不明白或是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追问。
(4)注意礼貌:采访时注意表达清楚,提问有礼貌,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
(5)整理资料,形成文稿:采访时进行录音,结束后根据录音整理出采访稿;收集一些身边人童年的旧物,如旧照片等作为素材去制作PPT、美篇或公众号推文。
活动3:小分享
1.我与父辈比童年:展示自己与父辈的玩具对比图、书本对比图、零食对比图、游戏对比图等,发现不同,发表感受。
2.我与父辈共喜忧:说说与父辈相似的童年经历。
(设计意图:三个子活动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交际内驱力。“小分享”活动,激发学生采访、收集资料、记录成果的积极性,达成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在分享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关于童年的话匣子,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了情感铺垫,为习作开拓了写作思路。)
任务二 赏读文人的童年
活动1:涵咏鉴赏,寻诗中乐——研读《古诗三首》
1.完成预习单,整体感知诗意
《古诗三首》预习单
(1)我能读准以下字音,并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的字词练习。
耘田 供耕织 银钲 玉磬 水满陂 浸寒漪
(2)我能读准三首诗的节奏。
(3)三首诗歌都描写了古代儿童的日常生活。我能填写表格,梳理诗歌内容。
(4)我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同桌合作,尝试说出诗句的意思。
2.交流反馈预习情况
通过字理、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认识“昼、耘、桑、晓”的字形字义,再次疏通三首诗歌的诗意。
3.声临其境,趣读《稚子弄冰》
(1)《稚子弄冰》中描写了一个小孩玩冰的情景。你从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呢?请给诗句配上拟声词。
预设:把冰从金属盆里取出来的声音、穿取冰块的声音、敲冰块的声音、冰块碎裂的声音
稚子金盆脱晓冰——乒乒乓乓 彩丝穿取当银钲——呲呲,咻咻
敲成玉磬穿林响——叮叮当当 忽作玻璃碎地声——嘭
(2)此时你就是玩冰的小孩,玩冰过程中,你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预设:
稚子金盆脱晓冰:哇!好冷好冷哦!但我一定要把冰块挖出来!
彩丝穿取当银钲:哈哈!我做的钲亮晶晶的真漂亮!
敲成玉磬穿林响:声音真好听!好玩!真好玩!
忽作玻璃碎地声:呜呜呜,这么快就碎了,早知道我不要敲那么用力了。
(3)分两组,做动作,趣读古诗。第一组读诗句,第二组读拟声词;第二组读诗句,第一组读小孩的心理、语言,体会稚子的天真烂漫的游戏之乐。
4.绘声绘色,美读《村晚》
(1)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色彩?听到了哪些声音?
预设:青草绿、远山青、落日红;牛哞哞叫的声音,牧童吹笛的声音
(2)抓住色彩和声音想象画面。
(3)此时你就是牧童,在这美丽的村晚,你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为诗句配上画外音:拟声词、心理、语言。
预设:
草满池塘水满陂:绿油油的真好看!
山衔落日浸寒漪:哦!太阳落山了,我该回家了。
牧童归去横牛背:牛儿快走快走,哞哞——
短笛无腔信口吹:嘀——嘀——
(4)分两组,分别读诗句和画外音,体会牧童的悠闲之乐。
5.化诗为文,巧写《四时田园杂兴》
(1)读前两句,借助农活图片,趣味填空,体会农家忙。
昼出_____夜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预设:昼出锄草夜缫丝、昼出种豆夜补衣……
(2)读后两句:儿童们在学种瓜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有什么有趣的对话?
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改成短文,交流分享,体会儿童的种瓜之乐。
6.当堂背诵三首诗,完成知能练习。
7.拓展朗读《牧童》《舟过安仁》《小儿垂钓》《池上》《宿新市徐公店》等描写儿童的古诗,体会古诗里的童真童趣。
活动2:入景入情,品园中趣——研读《祖父的园子》
1.整体感知,理园中事
(1)自学生字词,完成知能字词练习,互改、订正。
(2)朗读课文,完成表格,交流反馈:祖父的园子里有哪些景物和人物?“我”在园子里做哪些事?
2.变换句式,赏园中景
在萧红的笔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批注感受,交流分享。
(1)体会园中景之丰富
默读1、2段,运用文中关键词补白句子: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___的蜜蜂,____的蝴蝶,___的蜻蜓,____的蚂蚱,样样都有。
(2)体会园中景之鲜活
①凡是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仿说:凡是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______;叫一两声,好像___。
②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仿说:______,就像____似的。(拟人句)
(3)体会园中景之自由
①对比朗读,从“愿意……就……”中体会自由
A 倭瓜有的爬上架,有的爬上房。黄瓜有的开一朵花,有的结一个瓜,有的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玉米长得很高,甚至高到天上去。
B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天上去,也没有人管。
②替换人称,体会自由
把“倭瓜”“黄瓜”“玉米”改成“我”,做动作、表情朗读:
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我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我。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我若愿意长天上去,也没有人管。
③仿说句式,体会自由
想象园中还有哪些动植物也在自由生长呢?
___愿意___,就___;___愿意___,就____。
④总结:景物如此自由,其实就是表现出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感觉。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3.纵深阅读,悟园中情
(1)分角色朗读6——12段,从“笑”中体会祖父的慈爱
(2)拓展阅读《呼兰河传》中祖父为“我”烧鸭子的片段,萧红的不幸童年,课后阅读链接等资料,进一步体会祖父带给童年萧红的温暖,以及萧红对祖父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之情。
(3)情感升华,配乐回读
祖父死后,当萧红再次来到祖父的园子,一切都荒芜了。可是,萧红依然会不断地想起园中的蝴蝶、蚂蚱、蜻蜓——生读第1段
她依然会不断想起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生读第16段
她还会不断想起园中与祖父的美好时光——生读第4段
(4)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其他章节
活动3:有笑有泪,感物中情——研读《月是故乡明》《梅花魂》《游子吟》
1.整体感知《月是故乡明》《梅花魂》,概括事件
(1)自学两篇课文的生字词,完成知能字词练习。
(2)默读两篇课文,填写表格:两篇课文围绕“月”和“梅花”分别写了哪几件事?
2.群文阅读,感悟真情
(1)默读两篇课文,思考:哪些语句最能表现出“我”的思乡情,外祖父的爱国心?划出语句,批注感受,交流分享。
(2)拓展阅读季羡林的《海棠花》《留德十年》片段,结合季羡林的人生经历,体会其思乡情切。
(3)拓展阅读《月夜忆舍弟》《望月有感》《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体会月与故乡的联系;阅读《梅花》(王安石)《墨梅》(王冕)《卜算子·咏梅》(陆游),体会梅花与中国人气节的联系。
(4)结合关键语句,比较两篇课文在抒情方法上的不同。
3.迁移写法,表达真情
(1)朗读《游子吟》,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慈母情深?
预设: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者看到母亲临行缝衣,感受到慈母情深。这一刻,他成长了。请想象这一刻的母亲和“我”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临行前的画面。
(3)再读古诗,背诵、默写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环节采取整合策略,用图表快速梳理文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对文本的归纳能力。精读环节,抓住《古诗三首》的声音与色彩,《祖父的园子》的情景交融,《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不同的抒情方式,想象画面、仿说句式、复沓朗读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拓写《四时田园杂兴》和《游子吟》两次次小练笔渗透场景描写的方法,为习作写“那一刻”做好铺垫。)
任务三 抒写自己的童年
活动1:回忆搜寻“成长的这一刻”
1.讨论习作的三个事例和三幅插图,思考:“我”看到了什么场景?获得了什么成长?
2.教师相机总结:“这一刻”,指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某个印象深刻画面,画面中展示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等细节。“我成长了”指“我”从这个画面中感悟到某些积极的内容。
3.梳理《草房子》中孩子们成长的画面,开拓写作思路。
4. 翻阅自己的童年影集、日记,寻找童年旧物,列出三至四件感悟深刻的事,绘制一份成长时间轴。
5.选择成长时间轴上的一件事,在小组内互讲成长故事,组内评出“最佳成长故事”,在全班展示。
活动2:工笔细描“成长的这一刻”
定格成长画面,确定详写部分,列出写作提纲。
活动3:创意表达“成长这一刻”
1.题好一半文。本单元习作要求题目自拟,可引导学生创新题目。如《永远记得》《时光深处的礼物》等。
2.回顾“交流平台”的抒情方法,迁移写作。
3.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活动4:举办展览,编辑成册
1. 将自己的习作、《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绘成故事连环画,并配上文中经典语句。
2.给科任老师写“童年光影展”邀请函,制作展会海报。
3.将故事连环画、父辈、自己的童年影集、旧物在班里进行展览。
4.将父辈、文人和自己的童年故事编辑成《童年回忆录》,制作封面、封底和卷首语。
5.影印《童年回忆录》,赠送给接受采访的父辈们。
(设计意图:本次习作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对“那一刻”的回忆,使之能选择契合“成长”的素材进行写作。因此,活动1搭建了三重选材支架:课文案例、《草房子》案例和自己的“成长时间轴”。将“共读一本书”活动与习作结合,将《草房子》中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相对照,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让他们更容易地捕捉“成长的那一刻”,激发其创意表达的欲望。)
转自:“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