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简述
单元导语页:人文素养(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孩子为什么要读外国文学名著,就是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不是为了那几个考题,如果不让孩子真读,等于把孩子眼睛蒙上。老师读懂这句话,家长明白这句话,接下就是——好好读起来,读的越多了解的世界越广阔)、三条要求(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学习写作品梗概。对于这三个要求,我没有多少感觉,总觉得名著的阅读不是这个样子的,特别是写作品梗概。这种写作,我的小学、中学、师范都没有教过。我认真学习了这一单元的这一教材,对作品梗概,也没有什么真诚的热爱,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会有多少爱呢?说一句真心为孩子热爱写作的话,这一习作要求,真的没有多少意义,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应该以“研究”性写作为主,不应该做这种“概括”性的小习作,因为写作品梗概习作,格局太小。
三篇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精读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篇课文都是略读课文),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习作:写作品梗概;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二、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
可以将其划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如果读了新课程标准,你会发现划为这个学习任务群并不贴切,因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应该是一个学期针对一本书)。能不能划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呢?也可以。
三、单元主题
在文学名著的世界里游历
四、单元真实学习情境
以《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主要书目,一起策划读书周的活动。读读梗概、节选,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讨论确定读书周主题;写故事梗概制作海报、做最喜欢人物的论坛、看看名著改编的电影、举行创编冒险故事会……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五、单元教学要求
1.会写“惧、凄”等15个字,会写“流落、凄凉”等20个词语。
2.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对人物作出简单的评价。
3.同读一本书,能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出作品梗概。能与同学分享自己写的梗概,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4.增强译本意识,产生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名著,了解故事内容。能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会做读书笔记,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
5.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能背诵一组《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六、教学过程设计简介
(一)《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样教,才能感受到整本书的力量
这一课文由“全书梗概”+节选内容组成,这篇课文总共7页,小学教材中的课文,这应该算是最长的了。走进《鲁滨逊漂流记》,所看到的广阔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唯一一篇精读课文,需要二三节课来学的。我个人觉得,这篇课文应该用两周时间来学。看日本、美国、英国的课文教学,用两周、一个月学一篇课文,那是正常的。因为没有这种的时间保障,无法通透。
如果用两周时间学这一课。怎么做?
第1-4课时,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静读这本书。四节课,160分钟,如果阅读速度较快,四节课完成可以读完一遍。有的老师说,可不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读完?当然可以。但如果从课程角度来说,在班级里共读,老师与学生一起共读一篇,接下来,我们可以做很多事。
第5-6课时,读教材梗概(什么叫梗概?指粗略、大概、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等。梗概也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电影、电视和小说的故事简单介绍等),写自己的读书梗概。与编者来一次比拼。如此也算是完成了本单元那个习作任务。这要用一节课来完成。学生写得如何,肯定要有一节课的交流。
第7-8课时,读节选课文,思考思考,学15个生字,其中“惧、凄、籍、聊、贷、袭”要重点讲一讲,常常有学生写错。这些基本任务完成后,重点讨论:
说说这一节选内容算不算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如果你来选,你会选哪个地方做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当然也可以写好了再说。
第9-10课时,从读书报告或者大读后感的思维,研究、深入讨论这本书。
以下三种写作,可以选择一个完成:
(1)给学生一个规范的读书报告模版,让学生写一份规范的读书报告。
(2)查找资料:你知道英国人(英国学生)是怎么读这本书的吗?我们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鲁宾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品,被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称为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三百多年来在世界各地读者中广泛流传,历久不衰。
(3)你了解笛福吗?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和英国的"小说之父"、"英国报纸之父"等。出生于英国首都伦敦。如果做一个旅行攻略去英国,去笛福的出生地,这个攻略怎么做?
完成写作之后,来一次阅读展示。
第11-12课时,新的阅读与思考:
我曾经教过一篇课文叫《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课文内容是这样的:
连着三天,雨下个不停。在下雨天里读书是最惬意的。上次老爸送我的一本书还放在抽屉里,书名是《鲁滨逊漂流记》。书很旧很旧,封面已看不出颜色,还用透明胶带粘补过。
翻开书,里面的纸已经泛黄了。扉页上有几行字,头两行是用毛笔写的:
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赠维儿
下面落名吴敬山。吴敬山是老爸的爸爸,我的爷爷,那么这本书是当年我爷爷送给我老爸的。送书的时间是1965年6月1日,现在推算起来,是我老爸12岁那年“六一”儿童节那天,爷爷送给他的。
接下来的两行字是用钢笔写的,龙飞凤舞,一看就知道是老爸写的:
学会生存
赠缅儿
下面落名是吴维。
爷爷送给爸爸,爸爸送给我,真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岸。这座小岛荒无人烟,鲁滨逊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开始了。
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枪支、弹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一一送到岛上。他用帆布搭起帐篷,作为栖身之处,并将船上运来的东西藏在这里,靠船上剩下的食物生活。
后来,鲁滨逊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水稻。他学会了制作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的来源,又养了一只鹦鹉做伴。他还做了家具,摆在他所住的山洞里。
若干年后,鲁滨逊救下了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他就给这个俘虏起名叫“星期五”。从那以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又过了好几年,鲁滨逊在孤岛附近发现了一艘英国船。他和“星期五”终于得到了离开孤岛的机会。
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我也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只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我要好好地把这本书珍藏起来,等我有了儿子,我就把这本书再传给他。
——此文选自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我教这篇课文,不赞同《鲁滨逊漂流记》是男孩子必读的书,我觉得这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而男孩子应该读《蓝色的海豚岛》《梦回海豚岛》。如果愿意,接下来读读这两本书。可以反驳我的观点。【注:这两本书的水平绝对不低于《鲁滨逊漂流记》,三本同读,更有价值】
如果老师们愿意(建议我们的教材修订能以这样的思维建构),真的这么教了,比按照教材那种简单的教,我们的学生肯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其实,这种教法是综合的,口语交际、写作、创意都在里面,因为这一本,接着去读更多,定会成为可能。但不得不说,我们绝大多数学校做不到。如果敢这么教,《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就不用教 ,就可以放手、放心地让学生自读那两本书了。
(二)《骑鹅旅行记(节选)》这样教这样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用一节课来学的,文字内容共6页。一节课,走进去,所看到的广阔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
基本学法:
(1)自读课文,默读6页纸的课文,肯定要10分钟左右。
(2)读后再读,圈划一下人物,不要丢掉,要一一找到。
(3)这篇文章能激发你赶紧拿起《骑鹅旅行记》去读吗?为什么?
(4)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那些家禽、牛等什么不告诉小狐仙住在哪里?小男孩到底干了哪些捣蛋事?
(5)小男孩变成小狐仙,是好事,还是坏事?说是坏事,请说出理由。说是坏事,也应该说出理由。
(6)课文中出现了“乌合之众”这个词,你知道什么是“乌合之众”吗?
(7)赶紧去读这本书,读完书之后,请列一列这本书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你可以用这些有趣的事编创一首诗;你可以给男孩写封信,让小男孩子说一说小狐仙;可以给男孩骑的那只鹅写封信。
(8)亲爱的读者,你是捣蛋鬼吗?你做过哪些捣蛋事?愿意将其一一写下来,成为一本书吗?
(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这样教,这样学
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只需要一个课时来学,文字内容4页。一节课,走去了,看到的广阔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
(1)自读课文,读完之后,有没有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哪个地方让你有这冲动?答案肯定是最后一段——“哎呀,法官,印江·乔埃还在洞里呢!”,接下来会怎样?不读怎么知道呢?非常牛的作者,最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抓住读者的心。
(2)这篇课文,前面绝大部分是在叙述,后面去突然出现好多对话句,你能感受到对话句的“张力”吗?文章中有对话句,一定要让对话句有张力。马克·吐温可是写对话的世界级高手。你如果不去好好《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有他更多著作,就等于你不知道什么是世界级创作对话的顶尖高手。读起来吧!
(3)课文第五自然段写了汤姆和贝琪在洞里三天三夜回来之后的累、难受,从星期三至星期日,这么多天,居然只写三句话,看看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就那么短的时间却写了那么多文字,你知道为什么吗?马克·吐温有句写作方面的名言:“好的文章,不在于你写了什么,而在于你省略了什么。”你能明白这句话吗?你写作时,你知道文章哪些东西该省略吗?
(4)读完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你肯定会写出一篇很长很长的读后感。
(四)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同读哪本书?没有规定。
前面三篇课文,要读三本书。等大家读完了,大家共同确立拿出哪一本来说,就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习作:写故事梗概。
教材提供了三个“情境”,这些情境都是假设的,无数的学校、班级不会有这种情境出现。所以,这一次习作,仍然是在假设背景下的一次小训练。如何写梗概?什么是梗概?教材没有告诉学生。我在网上查了查,梗概,指粗略、大概、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等。"梗"和"概"每个单字有其释义和应用方法。梗概也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电影、电视和小说的故事简单介绍等。从解释看是一种应用型文体,但从实用角度看,这一文体未必适合于小学,这一文体适合于在高中或者大学及以后的。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写梗概?我在网上查了查,大概是这样的:首先要明白故事主要在讲什么,一般保留文章的头尾,然后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去除掉外貌描写,比喻,拟人的句子,比喻的去掉像后面的,保留前面的。拟人的去掉拟的对象和修饰对象的词语,其它保留。不重要的段落去掉,有时要加上一句过渡句才会通顺,能用一句话带过的就带过,总之最重要的是中心段。
而写好一则梗概,还是要讲究技巧的。一般可按这 “四步走”:
第一步:读。通过对原文的精读,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确就多读几遍,不到胸有成竹绝不“善罢甘休”。
第二步: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抽取出原文各段的段落大意。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些简短的、不影响文章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连。将抽取出来的各段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理。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对写梗概的要求是:(1)中心不变。(2)顺序不变。(3)人称不变。(4)语言精练。(5)保留主干。
从这堆文字验证了我的判断,小学生不适宜写故事梗概,这样的训练不如让孩子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以赞美的口吻介绍这本书,以评价的视角谈论所读的书,从写作的角度看看这本书对自己的帮助,清楚这本书的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可能性改变等角度来写作。写故事梗概不属于创作,也不会有,也不需要,什么什么创意。我读了好多国家的名国文学名著阅读之后的写作,往往就是写创造性的读后感(不是五年下册第二单元那种简单的、单一的,没有谁会喜欢上的读后感),写写读书报告。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单元要求学生读外国文学名著,为什么不让学生写写读书报告这个实用性文体呢?我们整个小学阶段,连一次读书报告都不让学生做,我觉得这是这套教材编写中的重大缺失,真诚建议把写故事梗概变成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撰写远远超过故事梗概的写作。
如果所有的课文愿意以我的建议来学,故事梗概可以简单玩一玩,也可以不写。不写这个,可以写高水平的读后感,高水平的读书报告。要玩,就玩高水平的。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