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内容
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习作(看图画,写一写),还有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二、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
从课文及快乐读书吧及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来看,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但口语交际、习作与寓言不太相干。现在口语交际与习作等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从未来的教材单元来看,学了寓言,按理说表达与交流也要与寓言有关。不是不说,现有教材只是重视寓言的阅读,对寓言的写作、创作没有重视。可以说,整个小学六年,从未要求学生去创作寓言体的文章。也许这是课程标准没有的要求导致教材也没有这样的要求。也许寓言是寓言家的专利,儿童那么小,怎么可能会写寓言呢?也就是说,这一单元的课文学习,没有什么读写结合的问题。如果你研究四篇课文中三篇精读课文后面的题目及一篇略读课文前面的要求,也没有一题涉及写作。寓言真的这么难以创作吗?不难,真的不难!
其实,这一单元有两种习作,一是看图画写一写,二是语文园地中的“写通知”。这两种习作与课文真的没有什么联系。
世界上,有两位专家是强烈反对中小学生学寓言的,一个是卢梭,一个是钱钟书,他们的观点如今看来,没有人喜欢,所以早就被遗忘了。教育专家们认为,学寓言让人有大智慧。但卢梭与钱钟书先生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认为中小学生学寓言会变坏的。
大家熟知“赤子之心”这个词。“赤子”就是尺子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生下来,也就一尺多长,但最初的孩子是善良的,古人言,人之初,性本善。但世界上,有多少人到离开世界之前还会保留着那赤子之心?也就是善良的那一面,还会有多少人拥有?看看,我们所读的寓言,有多少能让人拥有一颗纯纯的善良之心?读《狐狸和乌鸦》,有谁会同情乌鸦,有谁会憎恨狐狸?几乎百分之一百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成为一只别轻易被狐狸骗的老狐狸,决不会让自己变成聪明的乌鸦。
寓言真的不太适合小孩子学吗?我也说不清楚了,因为我一直处在矛盾中。
三、单元主题
小故事大道理
四、单元真实学习情境
兔子、罐、花鹿、池塘……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事物,当它们跑进寓言故事里,一切就变得有趣而又耐人寻味了。尝试着与故事中的角色展开对话,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讲、演、辩的活动中,一定能发现小故事背后藏着的大道理与大智慧。
五、单元教学要求
1.认识2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1个字,会写32个词语。
2.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读懂故事,体会故事中人物的鲜明特点,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3.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也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
4. 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则通知。
5. 产生阅读寓言的兴趣,能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并乐于与同伴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1.认识3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积累12个寓言(成语),会写32个词语。
2.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读懂故事,体会故事中人物的鲜明特点,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3.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也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
4. 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则通知。
5. 产生阅读寓言的兴趣,能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并乐于与同伴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六、教学流程简单设计
(一)《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小学生学得的第二篇文言文,三年级上学期他们学了《司马光》。其实,为了期末考试,不少老师让学生练了十多篇简短易懂的文言文,不过,许多地方的期末考试没有从阅读理解上出这类题,最多根据课文内容出了填空题。这个学期要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体文言文,期末会不会再让学生做十来个有关寓言体的文言文呢?很难说。其实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1.学生读,自己读,结合着注释再读几遍,然后说说这五句话,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小故事,有人物吗?是时间吗?地点在哪里?故事中有一件什么特别的事发生?
2.这篇课文要学习9个生字。分别是“守、株、待、宋、耕、触、颈、释、其”,注意“待与侍”的区别,“耕、颈、释”要讲明白。
3.这篇文章要求背诵,不难。
4.知道《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可以查一查词典看看。
5.这则故事是谁的发明创造?你知道这个人吗?为什么说这是发明创造?
6.宋国,在哪里,你知道吗?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宋国真有这样的人吗?不可能有。韩非子哪国人?韩国新郑(河南省新郑市)。你知道战国时代多位思想家创作的寓言,用宋人吗?知道为什么吗?韩非子为什么不说这个人是自己国家的?
7.韩非子为什么要创作这则寓言?他想讲什么理的?也就是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没有告诉我们,只是说“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何笑?因为这个故事在讽刺挖苦那些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8.学这则寓言,让人懂得变通,不要死守教条,有什么不对的?能说这样的道理让人变坏吗?【世界上到处充满着懂得变通,不教条的人,但这些人,好多挺让人害怕的。】
9.假如这位宋人,第二天没有等到兔子,而是等到一只乌龟,第三天等来了一条蛇,第四天等来了一只狗……这个故事的寓意该是怎样的?
10.好多同学喜欢踢足球,一场比赛,守门员在等了一个多小时,谁等到的球多,谁赢,如果双方都没有等到球,叫踢平!从足球比赛上,你们看出什么样的道理,如果这是一则寓言,寓意会是什么?
这篇课文还有一篇阅读链接,就是读《南辕北辙》的现代文。其实教材应该继续编文言文《南辕北辙》,因为相关对应的练习,肯定回到文言文上。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寓意: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
读了上面的,再看书上的,就觉得书上的简单。
大讨论:《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其实看出了作者不知道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如果真的带了那么多钱,车夫水平很高,最终还是可以到楚国的。不过,需要的时间很长很长。但这一路行走,会看到很多东西,能写出不少好书。如果故事变成这样的,其寓意是怎样的?
说明:这篇文言文,虽然没有要求我们讲寓意,但从课后的两个习题来看,还是指向这个寓意的。比如第二题:“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这个为什么,就是寓意。第三题“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找到这个错,其实就是寓意。
既然学得是寓言,就光明正大地给学生讲什么是寓言,讲这种文体是什么样式的,学得明明白白,比模糊一大片,要好!
(二)《陶罐和铁罐》的学习
这是黄瑞云先生创作的寓言,黄瑞云,生于1932年,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有一本书叫《黄瑞云寓言》,可以推荐大家读一读。
今天的学生应该好好地向黄瑞云先生学习。读了中外那么多寓言,如果不创作属于自己的寓言,这种读会让人极不舒服的。
1.这则寓言,需要学生好好读读,把寓言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故事,要能讲清楚。讲清楚了,才能理清寓意。
2.最后一段写到“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云,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思考,铁罐去哪里了?
A 被小偷偷走了。
B 铁罐被土里的水、酸等腐蚀的没有了。
C 铁罐因为表面有活性成分,与空气、水中的氧发生反应没有了的。
3.课后第三题,让学生思考从铁罐和陶罐不同的结局中,明白什么道理。这就是寓意!
4.这篇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句,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对话句作者只使用了“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引语中间。”那些“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的说话句,能否变成“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的?
5.这篇课文要学会写10个生字,分别是“骄傲、谦虚、懦弱、尘、捧、代价”,十个生字,有四个词语。四个词语前三个都容易被学生写错,教学时,一定要字字清楚地讲述。
6.这篇课文后面还有一个阅读链接,是选自《伊索寓言》中的,《北风和太阳》。下一课就学《伊索寓言》中的《鹿角和鹿腿》,总觉得这个阅读链接应该放在《鹿角和鹿腿》一课后。这一课的阅读链接,应该讲一讲现代作家的寓言创作。
7.这一则寓言给我们的写作帮助:寓言不是古代人的创作专利,寓言创作没有结束,每个时代,都应该有那个时代的寓言。什么叫寓言?“寓”这个字,上面的“宀”,房屋的意思。寓言,就是屋子里编造的故事,也就是说故事中的那些人是不存在的,是作者想讲述某个道理,让这个人去做某件事。但很多寓言是在劝诫人。中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好话,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缺点。一个人,如果直接指你的问题或缺点,你可能非常讨厌这个人,甚至会杀了这个人,那些智者为了保护自己,但又出于某种责任必须去拯救某人等,因此有了这个文体。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人有问题,有缺点,请不要直接指出,可以把这些问题、缺点给某个动物,给其他国家的人,然后编造一个故事,讲述出去。让读者自悟。
(三)《鹿角和鹿腿》的学习
这是根据《伊索寓言》改编的。
1.我在《伊索寓言全集》(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6月版,徐聪译)寻找这一篇,我们这篇课文是根据第93则寓言《水池边的牡鹿》改编的,请看:
水池边的牡鹿
一只牡鹿非常口渴,连忙跑到池塘边去喝水。他低头的时候,看见了水里自己的倒影。他看着自己修长而美丽的双角,得意扬扬,当他见到自己细小的腿时,就郁郁不乐了。正当他看得入神时,一头狮子攻击了他。他转身拼命地逃跑,一下就把狮子远远地甩在身后。在空旷的平原上,鹿总能跑在前头,因而保住了性命。但当他跑进树林后,他的双角被树枝挂住了,再也无法奔跑,结果被紧跟而来的狮子捉住了。鹿临死之前仰天长叹:“我真不幸啊!我不喜欢我的腿,它却救了我的命;我喜欢我的双角,却因它断送了生命。”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外表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甚至还会坏事,相反外表不华丽的东西却在关键时刻很实用。
2.把课文《鹿角和鹿腿》与书中的《水池边的牡鹿》对比着读,你喜欢哪一个?说出理由。
3.《伊索寓言》据考证,最完整的是312篇,这本标着全集的,只有284篇。但看了几个版本,相似点,都比较短小。小文改成长文,就像所学的课文那样,不失于是一种可以玩玩的习作。看《伊索寓言》,选择一则,如课文样,将短文改成长文。
4.这一课有四个多音字(称、禁、撒、挣),学会12个生字,分别是“鹿、塘、映、欣赏、匀、致、配、传、哎、狮、叹”,“赏”有人会将下面的“贝”写成“见”,“致”有人将右边的“反文”写成“折文”,“狮”右边写成“帅”。教学时,尤其注意。
5.这篇课文,使用了几个自言自语说话句,使用的都是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能否变成“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
(四)《池子与河流》的学习
1.这是译成诗歌形式的寓言,克雷洛夫用俄语写成的寓言就是以诗体的形式写的。拉封丹的寓言也是这种形式。
因为翻译的不同,也有的将其译成非诗体形式的。比如译林出版社石国雄译的《克雷洛夫寓言全集(2009年4月版)是这样译此则寓言的:
池塘和河流
池塘对毗邻的河流说,“不论怎么看你,你总是流动不息,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你永不疲劳?而且我总是看见,你载运沉重的货船,还运送长长的木排,更不用说小船独木舟了,它们多得数也数不清。你何时放弃这样的生活?换了我真会苦恼得死去。
“与你相比我运气好多了!当然我默默无闻,我也没有横贯整张地图【注:这个翻译就不好!】,古斯里琴手也不颂扬我,这一切都是虚无缥緲的!但我有松软的泥岸围着,犹如贵妇人穿着羽绒服,我怡然自得,安逸平静,我不用担心货船和木排,我不知道独木舟有多重,如果有什么事,多半是微风把树叶吹到我这儿,在我水面漾起微微涟漪。什么能代替这无忧无虑的生活?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我静观尘世的纷扰繁忙,在梦中思考生活的哲理。”
“思考时记得一条法则吗?”河流回答它说,“河水只有流动才能不腐,如果说我成了大河,那是因我放弃了平静,是因为遵循了这条法则,所以每年水都丰盈纯净。我给人们带来好处,我也得到了荣誉尊敬。大概我将水远奔流,而那时你已不存在,人们也不再提及你。”
它的话应验了:它至今奔流不息,而可怜的池塘年复一年渐渐消失,长满了水藻、苔草,最后完全干涸了。
如果懒惰抑制了才能,就不会使它施展出来,才能不能给世界好处,就一天天地衰竭枯萎。
将其与课文对比,这个翻译的确很一般,没有课文美。当然,如果你懂俄语,能读原文,那才是真的。因为翻译被称为第二次创作,与原文肯定不完全一样。当然故事是差不多的,所说的寓意也差不多。
这首寓言诗,反复读几遍,寓意就在最后一段,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理解是没有问题的。读书少的,肯定会有问题。
2.写作思考
寓言可以写成小短文,可以写成长长的诗。不管怎么写,寓言就两个部分,一是故事,二是寓意。故事与传统的故事不一样,都是虚构的故事,但道理却是非常明确的,发人深省的。
(五)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1.教材将这次交际定义为先讨论再发言,说出观点,说清楚理由。
这其实是一次小演说。
我一直说,现在的口语交际进入课堂,其实都属于表演型的,因为学生人数多,根本无法做到让所有的学生参与。
2.如果把这一次口语交际转化成一场辩论,双方观点对立,正方、反方,多位成员参加,有主持人,有评委,这样有可能让这次训练参与人数更多,训练更扎实一点。
3.在家里,可以与父母谈论。
4.口语交际如果说完就结束了,可惜了。把这次活动最终变成日记,才是非常必要的。
(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1.“看图画,写一写”不是作文题目,切记切记。
2.读教材,你会发现这次习作非常简单,要求大家看图,教材给了几个问题: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也就是说根据这几个问题,看图,然后写一段话,就行了。
如果本次习作就这么简单,也就只能算是一次习作,这样的习作有多少意义,不言而喻!
这一单元,学那么多寓言,难道,就不能要求学生看图画,写一则寓言故事。放风筝,仅仅作为一项运动,难道就不能成为一个寓言故事?放风筝的,有的放得高,有的飞不动,有的线断了,多少风筝被放风筝控制的,想拉回就拉回,想让其跑就让你跑……思考思考,难道不能成为一则寓言?
我教此课,肯定在看图画的基础,让他们在往前走一步,以此创作一则寓言。
(八)这一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即三本书怎么读?
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读,每天读两三个,读完讨论思辨。坚持读一个学期,父母陪伴阅读二三百个寓言故事,如果真的做了,孩子肯定很棒。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愿意陪着自己的孩子玩。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