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要读课程标准?
2023/2/17 11:03:17 阅读:104 发布者:
一是3.0版的新课堂来了。老师们都清楚,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有三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每部课程标准对应的课堂那是不一样的。我把2001年的课标对应的课堂称为“21世纪1.0版课堂”,2011年的课标对应的课堂称为“21世纪2.0版课堂”,2022年颁布新课程自然就称为“21世纪的3.0版课堂”。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实施,说明新版的课堂来了。
二是清楚3.0版语文课堂与以前有什么显著不同。我们只有把三部课标对比研读,才能找出相同与不同;其实把三个时期的语文公开课,特别是名师的公开课,放在一起比较,就知道非常明显的不同。读新课程标准,一定知道3.0版的课堂是以“核心素养”为总目标,也清楚3.0版的语文课堂不再像以前那年谈“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而是谈“学段教学要求、单元教学要求、课时教学要求”,所以3.0版的课堂是以“四大学段教学要求”教“六大学习任务群”,通过“学业质量”检测来完成“总目标”的教学。比如“阅读与鉴赏”,就要求所有的阅读教学不能少了鉴赏,即使小学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都不能少了鉴赏,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忽略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得到重视的。假如你现在或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阅读教学,没有或看不到名师上课中表现出来的鉴赏行为,这就说明你的课是1.0或2.0版的。
三是现在的学生需要我们读课程标准。大家知道,现在的学生与以前不一样,对于一个班级来说,那几十个学生,有1.0、2.0、3.0,甚至4.0、5.0版的学生,假如我们继续以1.0、2.0版的旧课程标准的思维来教他们,肯定是不行的。
四是纵向阅读才能找到语文教学的规律。读这百年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才知道这百年来语文教学,哪些东西没变,哪些东西变了,哪些东西彻底放弃。找到不变,才能发现到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找到了变,才知道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代紧密结合;发现了“被放弃的教学做法”,说法是过时的、不当的。比如,新课程标准中的“识字与写字”,三部课标放在一起就知道哪些没变,比如识字量,识字能力等,但笔顺规则教学要求降低了,把四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要求放在一起看,要求没有降低反而高了,新课标要求识字写字教学重视“汉字的书写特点、形体美”,要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这都是前面几部课程标准没有的。这就是说,如果你接下来的识字与写字课堂少了这个,就意味着你的课堂是1.0、2.0版的,是落后的,是不当的,是不利于孩子核心素养养成的。因为增加的这些内容综合体现了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五是想成为名师读课标不可少。很多语文老师有着成为名师的梦想。怎么才能成为名师?不读课程标准,不研究课程标准,肯定不行。这二十多年,我国中小学名师成长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出来,谁最忙?也就是说,谁关注的最快?有四大群体:一是课程标准制定者、教材编写者,他们要解读课标,解读教材,进行若干培训;二是一些大学教授也参与进来,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三是各地教研员要学习,然后培训当地老师;四是一些名师(含有想法的校长,但不是全部),开始研究、解读、上课实践。哪些人被动关注?不言而喻!
六是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项目、论文题目等。很多老师开始重视教科研,重视论文写作了。新课程标准里,藏着大量的研究项目,藏着大量的论文题目。这次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未来的新教材肯定是按照六大学习任务群来编写的,大家看看2022年7月以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类的报刊杂志,哪一期没有学习任务群?可以明确地说,至下一个课标到来前的这十多年的这些杂志,期期都会有“学习任务群”。这类文章能写完?写不完!再比如“口语交际、写话、习作、写作”全并成“表达与交流”,大家想想看,如何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学,是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项目?再看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一定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始重视报告类文体,小学报告类文体到底该做到什么水平?这不都是研究项目吗?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