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十分关键的环节。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使用,并关注其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总结反思,我深切感受到巧妙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上是可以“生花”的,现选自己最有感触的三类“妙语”与老师们分享。
“顾左言他”,可生鼓励之花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我发现,到了第四学段有的学困生对课堂参与比较消极,甚至有的已经有自卑心理,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会适当创造并抓住让其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对他们的发言给予巧妙的评价语言,以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其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狼》这一课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它分为几部分呢?”我看到学困生小A缓缓把手举到耳边,赶紧叫他回答。
他说:“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环境、情节。”我评价道:“同学们,小A同学上节课学得很认真啊,小说的三要素记得清清楚楚。他回答问题字正腔圆、声音响亮。大家给他鼓掌!”
我的评价根本没有针对他的答非所问。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小A的嘴角上扬了一些。我接着说:“小说三要素中情节这一要素分为几部分呢?哪位同学能像小A同学一样字正腔圆、声音响亮地说一下?”……
如果我刻板地评价小A答非所问,可能会挫伤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这种“顾左言他”的评价语不仅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并且让他更自信,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愿意参与课堂。这不是生出了一朵美丽的“鼓励之花”吗?
“呼朋引伴”,可生合作之花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合作既可以师生合作,也可以生生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实践对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利用课堂上的评价语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比如,在教学《游山西村》的时候,我先让学生B讲了一个故事(备课过程中跟他沟通好了):“在南宋时期有位能人,他文武双全,一度得到皇帝的赏识,并且入仕为官,……”他讲完后,我评价道:“B同学的故事讲得抑扬顿挫。在我备课中他非常愿意与我合作,给大家提供了这样好的材料……”。
在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学生C只说出了诗句的字面意思。我评价道:“你能想象出这样美的画面,真好!请你自己选一位举手的同学,让他再把这诗句蕴含的哲理说一下,好吗?”他点了D同学说出诗句蕴含的哲理。
我评价道:“通过C、D两位同学的合作,我们对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都理解得非常清楚了。”这种“呼朋引伴”式的评价语,巧妙地推动了学生对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的领悟和认同,并激发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实践的兴趣。
“火上浇油”,可生思维之花
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项。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利用巧妙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教学《驿路梨花》这一课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并理清了文章叙述的所有事情的先后顺序,现在想一想,文中的‘梨花’有哪些含义呢?”
学生E回答说:“它包含自然中的梨花,也指叫梨花的哈尼姑娘。”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文章读得很认真,能综合判断,但他的思维还缺乏深刻性。
我评价道:“E同学,你能够结合文章多处的内容说出了‘梨花’两方面的含义,非常好!再结合记叙的各种人和事,结合文章的题目、结尾等,想一想,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这“火上浇油”的评价语话音刚落,E同学就发出“哦——”的一声。接下来,他又说出了“梨花”还有雷锋精神的深刻含义——美丽的思维之花绽放了。
我的“火上浇油”一类的评价语引导了学生深入思考,对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十分有益。
课堂上巧妙地运用评价语,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对学生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断学习、探究,锤炼“妙语”,可以让课堂生出更多、更美的花朵!
作者 | 徐翠色(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