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我对五下园地1“词句段运用”的目标定位与实施策略

2023/2/17 10:46:26  阅读:220 发布者:

整体性,是统编版教科书编排的一大原则。这一点在语文园地的设置上,也有着鲜明地体现。

近期教学统编版五下语文园地一的“词句段运用”:

第一道题: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句子中描写的情景,再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照样子说一说;

第二道题: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同样都指向表达运用的两道题,彼此之间貌似各不相干,但细细解读、对比,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以及不同点。由此,教师可以精准设定每道题的训练目标,并采用相应的指导策略。

方式上:从“读句子”到“想一想”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语文是一门关于祖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这也是统编版教科书设置“词句段运用”这一栏目的根本用意。

从共性来看,这两道题都要求学生“照样子”进行迁移表达,属于典型的模仿类练习。但模仿不是对现成资源的“拿来主义”,而要做好迁移运用前的实践操作感知与蓄积,否则就是一场无准备之仗。

教师要紧承着编者提供的范例,既引导学生感知语句的表达中心,又要解构其独特的言语形式和内在的表达密码,彰显范例”样子“的参考价值。

由此聚焦两道题中设置的要求,从“读句子”到“想一想,体现了洞察例句表达形式的策略升级:

第一道题中,“读句子”则是主要通过放声朗读的形式,感受例句整饬的句式、严谨的解构以及指向中心的协同表达力,从感性体悟的角度感受排比手法的贯通气势。

——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第一道题时,不要急于要求学生直接练习表达,可以针对排句式独有的表达气势,将“读句子”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落实到位。比如自由读,初步感受排比类同的句式解构;师生配合读,感受连续分句与中心的紧密关系;男女生逐步融合读,通过气势的逐步增强感受排比逐层进阶的表达力度……

比如例句二: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教师要利用学生“读句子”的契机,(引领学生)发现语段中的总分关系,以“天热”为表达中心点,通过鸡、狗、蝉等不同的事物突出了中心要点;同时可以发现连续的三个分句,都运用了“热……得……”的句式结构。

这些客观存在于例句中的表达知识,教师不可轻易点拨,更不能故意提醒,否则就成为了生硬灌输,而要最大限度地彰显出“读句子”的效能,让学生在自由诵读中自主发现,最终探寻藏于语言文字中的表达特质。

第二道题,“想一想”则从有声的朗读,转向了无声的思维,这是在第一道题诵读感知形成相应经验之后的策略升级。“读”,重在通过有声朗读,将语言文字的有形样式,自然地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中;而“想”,则是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厘清语段之间的逻辑联系,继而关注作者的“表达特点”。

作为第一道题的升级,例句一选择了季羡林先生《月是故乡明》中的语句,不仅有着鲜明的排比意味,同时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了作者对家乡月的怀念之情。

对于这一类语句,“想一想”的重点则是要穿越文字意思的表层,通过自主质疑的方式,将思维伸向语段的深处。比如: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瑞士莱芒湖、非洲大沙漠、大海和高山中的月?既然外国的月亮具有如此的广阔之美,为什么却“比不上心爱的小月亮?家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目中究竟占据着怎样重要的地位?作者的童年在故乡究竟经历了什么,居然在四十多年之后仍旧对故乡月保持着如此深厚的感情?

一个是“读”,一个是“想”,决定了学生在模仿之前对例句的解构和洞察,可以通过有声诵读与无声思维的两种方法展开:借助“读”的形式,感知句式解构;通过“想”的策略,深入文字意蕴,蓄足模仿运用的认知储备。

策略上:从“想象情境”到“表达特点”

迁移模仿的认知储备,方法和策略的支撑,更需要有鲜活的支撑平台和资源。这两道题在明确了“读句子”和“想一想”的策略后,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内容任务。

比如“读句子”时,要“想象句子中描写的情景”;而“想一想”的目的,则是关注“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这两者则完全指向了不同的维度:“想象句子中描写的情景”,注重感性理解,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文字描述的画面,以感知连续运用的排比分句对于表达中心的表达作用;而“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则注重理性洞察,提炼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内化成自己能够得心应手的表达经验。

鉴于此,针对这两道题不同指向,可以分别采用这样的教学定位:

比如教学第一道题例句一“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时,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扣“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等关键行语句,想象“亮”的程度,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画面,最终体会“太阳光芒四射”的程度。

教学第二道题时,不宜将学生的思维定格在某一句话上,而要采用聚合统整的方式,利用寻找共性特征的过程,洞察表达的特点。在前后联系中,学生发现三句话都借助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内在的思想感情。

纵观这一层面的解读和实践,教科书的编排有着鲜明的整体性和层级性,从鲜活积极的“感性体验”到精准深入的“理性分析”,遵循了第三学段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第一道题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规避知识概念和方法标签的灌输,将更多自主体悟的空间和权利,都交还到学生手中,用丰盈、真实的情感体验,冲击学生思维,继而明晰作者围绕中心选择维度、遣词造句的独运匠心;

而第二道题中的例句,一方面全部来自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以及蕴藏在语言内部的情感早已耳熟能详;另一方面这些例句都指向了本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单元课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较为系统的“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基于学生的原始经验,组织学生“想一想表达特点”时,基于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层面,直接将思维的关注力聚焦在言语形式和表达策略上,感受对比手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表达上:从“说一说”到“写一写”

基于2022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本质的定性,强化语言运用,是语文教与学亘古不变的趋势。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戏”。从本次语文园地中的这两道题来看,编者所设定的表达要求,也有着较为鲜明的层次性。

第一道题所选择的两个例句,一个展现了“太阳亮”的程度,一个展现的是“天热”的状态,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同时编者所提供的中心词,如“忙”“冷”“吵”“静”“快”“辣”等都源自于学生常见的生活体验,学生早已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下积累了丰富的感性体验,在表达时可随时调取、支配。

因此,这道题要求“照样子说一说”,主要侧重于口语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想想描写的情景”,借助内心浮现的画面和场景,以相对率性的直觉思维,进行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组织。

组织学生“照样子说一说”时,教师就可以设定以下的基本流程:

首先,依托自身生活,选择感受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感受,确定表达中心;其次,依照例句的“样子”,尝试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角,分别选择分点验证中心,形成匹配式的表达合力;最后,尝试自我练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说,并由同伴和教师进行相应点评。

由此一来,第一道题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自由朗读、自主想象和率性表达的方式,感受了排比手法的表达特质,丰富了表达体系。

第二道题要求“照样子写一写”,这是率性口语向严谨书面表达的进阶,需要将学生蓄积于内在意识中的语言架构,以更加规范、严谨的语言,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准确地呈现出来。

鉴于此,教师可以相机从例句中提炼出相对规范的句式结构,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典型的句式,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质。

比如

句式一:……,也(远)比不上……

——这一句式直接呈现出两个对比源,借助对比词“比不上”,肩挑两头,展现直接的对比之势。

比如

句式二:……对比之下,……,也比不上……

——这一句式给学生表达留下了相对充足的空间,不仅可以明确对比的对象,同时需要对对比双方进行相对详实的描述,以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冲击力。

提炼句式旨在“写一写”的初始阶段,提供相应的范例支撑,但绝不应该成为后续长期表达的所谓标准,否则表达就会走进机械训练的泥潭。

在组织学生依照句式进行表达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对比之源,自主性表达,不再拘泥于句式的限定。

教师要积极尝试从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深入解读编者的编排用意,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随着题型的逐步升格,引领学生思维认知的逐层进阶,从而将“词句段运用”所指向的训练点真正落到实处。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