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下教学记 | 直抒胸臆≠无病呻吟!解开《月是故乡明》“直接抒情”的表达密码

2023/2/17 10:40:54  阅读:169 发布者:

统编版五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表达思想感情”方式多样,有的委婉含蓄,将情感蕴藏于字里行间,如单元中《祖父的园子》,不着一字抒发情感,却处处流淌着“快乐与自由”;有的直抒胸臆,将蓄积内心的情感奔涌而出,如单元中《月是故乡明》。

由于认知限制,在教学《月是故乡明》时,教师将“直抒胸臆”这一抒情方式提炼出来后,很多学生容易误解成为对情感的直接宣泄,即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就毫无保留、毫无修饰地直接表达出来。

直抒胸臆并不等于无病呻吟,更不是随心所欲地肆意表达,否则将会走入重复而空洞的泥潭。

事实上,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并没有毫无根据、粗暴武断地直抒胸臆,而是做好了严实的铺垫、充分的蓄积,在情感悱恻之际顺势抒情,一切都显得顺其自然,毫无突兀之感,更无空洞重复之嫌。

教学这篇文章,教师不能机械地提炼“直抒胸臆”这一抒情概念,而要引领学生潜入文本,梳理内在脉络,探寻“直抒胸臆”的表达密码,让学生既得其法,更得其实,真正将“直抒胸臆”融入到表达体系中。

“直抒胸臆”须在对比中自己发现

华东师范大学崔永漷教授认为,实施“教学评一致化”的核心技术在于,确立了准确的教学目标后,要首先设定评价的标准和方式,然后才能紧扣目标和评价,设定教学板块、细化教学流程、创设学习任务。

《月是故乡明》一文的教学重点,则是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感受作者季羡林对祖国、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相机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依照崔教授的逆向思维,教师直接将课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提取,并集中呈现在屏幕上,组织学生在朗读感知下,尝试与前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有什么不同?

1.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就立刻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了你。

2.然后,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学生凭借现有的语感以及对《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寄情于物,寓情于事”抒情方式的感知,可以从感性认知的角度,清晰地认识到,季羡林是将内心的情感直接和盘托出,可以紧扣“无论如何”“心爱的小月亮”“立刻飞回去”“永远忘不了”“每逢”“想到的却是”等直接抒情的关键性词语,展开朗读体验,以作者代言人的方式,将这些关键词所传递的对家乡月亮的喜爱、怀念之情完全展现出来。

情到深处,思随而动。趁着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之际,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质疑:既然家乡的月亮只是“平凡的小月亮”,为什么却是“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和“良辰美景”所“比不了”的呢?家乡“平凡的小月亮”对于作者而言,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使得作者“永远都忘不了”?

由此质疑,开启了一扇走进课文情感体悟、揭秘表达的探寻之旅。

“直抒胸臆”需要降维描述

直抒胸臆不同于无病呻吟,也不是空洞渲染。言有所物,情感所指,才能引发读者共鸣,否则演化成为自我陶醉,直抒胸臆就是失败的。

《月是故乡明》开篇就对“故乡月”进行了降维描述,借助古代诗文,用常见的“月融山水”作为标准,凸显了故乡小月亮的“平凡”。

教学这一部分,先从“山”入手,教师可以出示形象化的

,组织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看到的景象,直观感受高山与月亮融为一体的绝妙之景;随后,引导学生从

臆想转向文本探究,紧扣课文中“从来没有见过山”“完全无法想象”,观察、想象、表达的景象完全不复存在,利用认知体验的巨大落差,感受故乡之月的孤零与单调。

再从洞庭湖“八月湖水平”的气派入手,想象月亮与水交融所形成的广阔气势,但这一切,在“我”的家乡都不复存在,因为我的家乡虽然到处都有水,却是“几个大苇坑”,但在“我”眼中,这样并不起眼的水,却与月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平凡之美。教师不妨紧扣“一轮明月”“清光四溢”“晶莹澄澈”等关键性词语,想象“故乡月”和“故乡水”彼此交融的画面。

写水与月交融,作者从洞庭湖的广阔,写到故乡水的烟波浩渺。彼此之间的差异,在作者主动降维地描写中,展现出清幽而明朗的独特之美,将故乡月的“小”而“平凡”跃然纸上。

有第一板块对作者对比的质疑,再有此处对故乡月既“小”而又“平凡”的加持,学生内心的疑云进一步强化,继而真切认识到:“自贬身价”式的降维表达,引发了读者的“难以理解”“不可思议”,利用两者之间认知判断上的巨大落差,使得后续的“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更易于唤醒读者的情感共鸣。

“直抒胸臆”需要“有料”支撑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经过前面两个板块夯下的两次重锤,学生对文本深度阅读的动力被充分激活。作为读者,探寻作者如此作比的真实原因,感受故乡月在作者眼中独特的魅力,就应该成为学生此时认知的内在所需。

事实上,作者季羡林的创作思路,也顺应了读者的这一逻辑需求,在描述故乡月的平凡时,穿插了自己童年的往事:

数星星、捉知了、点篝火、看月亮、做梦……

作者以简要罗列的方式点缀在描述之中,并没有展开细致描述,但教师决不能将这一部分轻易溜过——看似漫不经心交代的几件事情,其实暗藏着作者的精心规划,是做出“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一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没有着力描写,但教师不能不引导学生透过事情的表象,探寻其背后作者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比如“数星星”,可以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关联“躺在坑边场院地上”,感受此时此刻童年的悠闲与惬意;教学“点篝火”时,想象夜空下,伙伴们一起围坐在篝火旁聊天、嬉戏的场景,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教学“捉知了”,想象孩子们一起“摇大树”以及知了飞落下来很容易就被捉到的画面,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兴奋与痛快……

如果不考虑略读课文有限的课时,这一板块甚至可以进行拓展性想象,迁移运用在学习本单元《古诗三首》时习得的策略,将作者童年在“数星星”“点篝火”“捉知了”等一系列往事中的具体言行,用细致描述的方法,丰富文本认知,强化作者蕴藏其中的真实情感。

此处之所以值得如此浓墨重彩,主要在于作者童年时代经历的这些往事,都在“故乡月”的照耀和见证下。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深入品味、悉心体悟、细节再现,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把握童年、故乡、月亮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

由此,作者的价值判断,才能顺应合理的逻辑规律,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才能走出无病呻吟的空洞尴尬。

“直抒胸臆”还需要一个垫背的

从常规来看,盛赞某一事物,或者直接揭示某种情感,要么就是从正面描述,要么就是寻找一个“垫背”。有了类比的对象,所要抒发的情感才能更加鲜明、真挚而强烈。

借助“垫背”将情感的抒发推向新境,这是很多五年级学生能够自主发现的,但季羡林在这篇文章中“直抒胸臆”的运用,更上一个台阶。

一般来说,“垫背”者应该处于劣势,以衬托作者所描述事物的高大、美好、优质,但季羡林却完全不同:外国的月亮不仅大,而且“美妙绝伦”,朗润园的月亮更是美轮美奂。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垫背的把极力赞美的完全压下去了——这里暗含的巧妙反转的写作智慧,五年级学生难以一下洞察出来。

教师不妨联系开篇作者“故乡月”的降维描写,以逆向思维参透作者如此构思的独运匠心:正是要利用景色维度中“故乡月”与“他乡月”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再反其道而行之,用看似不符合逻辑的判断,进一步凸显人文情感维度下“故乡月”对于作者这位漂泊天涯游子不同寻常的人生意义。

当学生明晰了这一层,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鲜明的价值点:

作者季羡林所写的外国月和朗润园中的月,是随便选的吗?这里面还藏着哪些“直抒胸臆”的表达密码?

单一维度的阅读和关注,无法洞察其中的表达秘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外国月、朗润月和故乡月的“小”而“平凡”统整起来,从而发现作者对外国月和朗润月的选择充满了智慧。

作者写“外国月”,选择的地域包括“风光旖旎的莱芒湖”“无边无垠的非洲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的高山”,都以“大”为主。

很明显,作者如此选择,碾压“故乡月之小”的用意,不言自明。

而朗润月则是“上下空蒙”“茂林修竹”“绿水环流”“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不愧为赏月圣地,“良辰美景”绝对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的“美”,则又与“故乡月”的平凡相对。

两处他乡月与故乡月的不足之处,一一相对。正是在这样的垫背支架下,作者直抒胸臆,才是顺理成章的自然之举,“永远都忘不了你”的呼唤,才能展现出诚挚、强烈的情感力量。

直抒胸臆说起来简单,写起来极容易走入歧途。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内涵,从作者内容选择、构思规划、语言描写等不同的角度展开探究,利用好教材的范例价值,将作者内在的表达密码揭秘出来,让“直抒胸臆”的表达策略,真正在学生的意识中“立”起来。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