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的项目化学习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学习任务项目化,并通过特定情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在深度学习中获得高阶思维力。基于教材的设计理念,笔者打破原有的单元思维,重新组合,提炼主题,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以驱动性问题为统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围绕主题统整各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意义探究的过程,在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建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主题化建构;学习策略
千年前,朱熹曾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是要后人能推究事物原理,不断获得知识。“格”就是要我们探求事物的本质。那么,当语文单元统整教学与项目化学习融为一体,这“格”又当如何破解?笔者将从“入格——核心知识梳理,形成学习链;破格——问题驱动设计,明学习路径;定格——项目统整要素,提核心素养”这个方面阐述统编教材二下第六单元主题化学习建构。
一、入格——核心知识梳理,形成学习链
语文学科关键素养的形成是相互关联的知识群落,以“大自然的秘密”项目化主题建构,统领文本、阅读、习作等,整体性规划,梳理核心知识,提炼大概念。通过概念分化和勾连形成完整的知识图谱和学习链条,以学习链,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学习。
(一)教材解析谋规划,变“单一篇幅”为“梯度承接”
1.解读教材明“梯度”
统编教材“双线组元”方式中人文主题是单元之魂。“自然”这一主题在统编教材中多次编排,纵向比较中提取到,“二下第六单元“大自然的秘密”关注的角度更侧重于展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中逐渐产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双线组元”方式中语文要素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在对这一核心知识的梳理中,突破“点”式理解,从更高的“网”的层面,探寻一二两个学段中,各个要素的内在关联以及要素背后的意义生成,发现以下内容,形成如下表格:
从所处年段来看,二下第六单元属于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的过渡阶段;从其目标要求来看,本单元既是对第一学段中“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这一目标的落实,又为第二学段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梯度梳理,才能做到前有铺垫,中有生长,后有延展,本单元语文要素梯次性落地。
2.融合单元有“承接”
通过对大概念“提取主要信息”的分化,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信息:
以上五个单元在构建各自人文主题的同时,有一个共同的隐含信息——“信息提取”,但学习方式不同:二上第一单元注重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提取信息,了解课文内容;第三单元注重让学生借助词句信息进行讲述训练;第六单元注重借助课文关键词句,练习表达;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由此,我们可以勾连本单元在延续前面“能找到文中的具体信息”、“整合信息,做出推断”要求的基础上,更侧重在阅读理解方面做进一步深化教学。
3.对比视角析“文本”
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课文、旁注泡泡图、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都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编排。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围绕“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编排了《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四篇课文和一个园地。
每篇课文各有侧重,有着力点,也有生长点,相互交织,螺旋上升。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之间次第展开,彼此呼应,逐层推进。
(二)学情分析明路径,变“引导学习”为“自主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依据课标,基于素养,让学习成为一种真实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思考。
基于以上理念,结合对教材的多维梳理,我们可以明晰二年级学生对于提取简单、明显信息已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对于自然的探索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我们可借由学生已有能力与经验,在新的项目化学习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在教师导向与小组合作中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破解一系列“听说读写”难题,在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奇妙旅途中真实提升语文素养。
(三)单元统整定目标,变“面面俱到”为“聚焦要素”
在对核心知识深度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可以确定本次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如下:
1.在“小小科学家”探究情境中,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并在教师的建议下,学会调整实施方案,激发探究大自然的秘密的兴趣。
2.借助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在探究实践中学习提取主要信息,关注关键词语,初步学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在系列融合听说读写的活动中,体会关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好处,拓展积累词语,运用多维提问方式,多元趣味表达。
4.在实践活动中拓展阅读渠道,调动生活经验,获得感受和体验,使联系生活经验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能力。
根据上述目标,本次项目化学习,我预设13课时。其中入项启动1课时,项目开展8课时(包含基础字词2课时,阅读课5课时),出项展示4课时(写话2课时),项目评价1课时。
二、破格——问题驱动设计,明学习路径
基于项目活动的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入项启动——趣读自然生方案;二是项目开展——趣探自然知奇妙;三是出项汇报——趣展自然话奥秘;四是项目评价——趣享自然共评议。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通过这四步学导路径,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能力。
(一)入项启动——趣读自然生方案
在入项启动课上,结合学校十月份的科艺节,以“我是小小科学家”为情境驱动,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驱动型问题:“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在和学生的交流讨论中,预设以下四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1.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引导学生浏览整个单元,发现文本之间的联系。
2.细心观察——发现秘密;引导学生链接生活与文本,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3.亲身实践——动手实验;结合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指导学生利用科学课制作《指南针》,鼓励学生大胆制作有创意的发明。
4.拓展阅读——善于提问;重申“图书公约”内容,并在图书角进行张贴;推荐班级图书角中的《儿童百科全书》,下发导学单,鼓励学生在两周内完成整书阅读任务,并制作阅读卡片。
(二)项目开展——趣探自然知奇妙
“我是小小科学家”項目化学习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欲望,解决本单元的重点——提取主要信息。
在项目开展阶段,我设计了三个学习板块:
1.提取信息——跟“图”探自然
我提供不同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的课文。如,在学习《古诗二首绝句》时,我就用了“圈诗中物——画诗中景——涂诗中色——品诗中意”这样的步骤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提取诗意,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浸润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赏析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成果,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回顾。
在《雷雨》这课,也可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通过四个学习步骤“圈景物——分时段——讲变化——背美文”来感知雷雨前、中、后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体会本文短句白描的语言特色,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本课的泡泡语关注了动词的运用,也应作为语言图式让学生积累。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将理解、运用、积累融为一体。
在项目化统整教学时,以前两课为例,迁移运用“圈画”等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结合思维导图,梳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两篇课文,通过多样化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
2.联系生活—— 拓“知”说奇妙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提取信息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更浓厚了,园地中《最大的“书”》与“我是小小科学家”项目化活动完美契合。契合点一:整书阅读,鼓励学生从课外书《儿童百科全书》中提取关键信息,制作信息提取卡和我的疑问卡;契合点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跨学科项目统整,积极参与科学制作——《指南针》。
3.多维提问——启“思”写奇妙
《语文园地六》的写话板块,要求学生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在项目化学习中,通过四步帮助学生书写心中的问号。
第一步:“观察例子,发现异同”——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对问句进行整合,从例子中提取“为什么、哪儿、谁、怎么”等疑问词,感知疑问词所处的位置。
第二步:“借助提示,打开思路”——了解提问的不同方式,借助整书阅读中提取到的信息,如“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空”等,自主提问,把自己的问题说清楚。
第三步:“交流讨论,写下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阅读生活中,关于自然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疑问写下来。
第四步:“交流评议,修改写话”——写完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看谁最会提问。互评后修改完善自己问句。
(三)出项汇报——趣展自然话奥秘
“我是小小科学家”项目化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形成个性化表达能力,能够积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们的展示平台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展开。线下我们有“班级朗诵我能行、科学制作我解说、读书收获我分享”;线上我们通过“尚阳电视台、班级公众号、班级钉钉群”等渠道展示孩子们项目化活动的收获。
(四)项目评价——趣享自然乐评议
教学评价是对整个项目化学习的反馈,坚持“教学评一体”,积极落实语文要素。“我是小小科学家”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是成果性评价。
笔者把单元学习和整书阅读纳入到一个评价体系中,通过设置学习评价量规(信息提取卡和我的疑问卡)让学生在项目化活动中完成自评、他评和师评,将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具体化。
通过设置四个“评价项目”,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在项目化活动中“任务情境、任务分解、童言童语、任务达成”完成情况,这也是对项目化统整教学的一个整体回顾。
本单元语文园地“展示台”中,我还对学生是否遵守《图书借阅公约》进行多方评价。设置“我是小小护书员”评价表,要求学生在借阅班级图书时,能遵守公约,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项目统整要素,提升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立足教材单元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把各单元语文要素作为聚合器,将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如单元导语、课文及课后练习、语文园地和单元习作等,进行整合升级、重新设计,实现单元内链接,形成跨学科学习链,最终形成“我是小小科学家”项目化学习方案。
围绕“我是小小科学家”这一主题展开学习活动,通过项目化统整,从课内到课外,从语文到生活,让学生在文本中出入。通过“读、问、行”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掌握提取信息的语文能力,积累并运用提问的语言图式,在跨学科实践中沉浸式感受语文之美,自然之奇,最终实现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融合共通,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亚林.语文项目化学习:内涵、意义及策略[J].中学语文,2022(05):71-74.
[2]张小娟.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J].宁夏教育,2010(05):48.
[3]蒋俊雅.项目化学习融合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策略——以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为例[J].小学语文,2022(Z1):135-140.
(作者单位: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