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培养是语文改革的核心关键词,发展思维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儿童哲学的本质指向思维、兼顾审美。“语文+儿童哲学”的两者融合,不仅在于提升儿童的语言审美和语言表达,更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借此实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短板。本文提出了三条指向思维培养的多模态教学策略:整合:让“思维力”贯穿学习过程;策略:支持多模态学教促成主动建构;延伸:遵循学习规律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儿童哲学;思维培养;多模态教学策略
“哲学”这个词往往给人一种既艰深又枯燥的感觉,许多人常常误认为哲学是成人的专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探索和思考人生也是儿童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和一项不可让渡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发展思维是语文课程基本目标之一,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发展思维能力。
儿童哲学的核心指向思维,兼顾审美体验,“语文+儿童哲学”的相互融合不仅提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更提升他们思维创新能力,弥补传统语文课堂存在的短板。“儿童哲学”让孩子从小养成思考的习惯,让孩子看到问题背后的更多可能。“语文+儿童哲学”着眼于整合教学内容和挖掘哲学元素,着眼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开展多模态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批判型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整合:让“思维力”贯穿学习过程
儿童哲学教育的载体是哲学问题,与文本相融合。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激活思维,提升思维能力。笔者考虑到统编版课文的题材特色,选取有助于孩子打开思维的主题与儿童哲学相融合,将教材进行整合设计。
(一)基于“语文要素”,建构主题课型
语文科学和儿童哲学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语文+儿童哲学”的整合课型要基于语文,通过两者整合增加学科的厚度。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工具性,也要体现人文性,而其教学目标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下展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下,更能体现出儿童哲学的深度和厚度。
图1 “语文+儿童哲学”主题模态课型
考虑到统编版教材课文题材的特色,笔者选取有助于孩子打开思维的主题、元素与儿童哲学相融合。因此,根据课文的类型、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分类和归纳,梳理出不同文体的范型文本,架构起五大“语文+儿童哲学”的研究主题课型。
(二)挖掘“哲学元素”,辨析哲学指向
语文作为文学资源与哲学资源有着天然的联系,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儿童哲学资源,也是儿童哲学教学的载体。以一二年级为例,统编教材中藏着很多儿童哲学思维的学习元素值得挖掘。
表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二年级哲学元素及问题设计表(部分)
笔者对教材中适合将语文和儿童哲学相结合起来的篇目和哲学元素进行了挖掘和思考,“语文+儿童哲学”的话题设计既要契合语文要素的落实,又自然地与文本目标相结合。旨在从纷乱繁多的结合点中找到最符合新课标要求和最具探究价值的哲学元素,设计相关哲学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
二、策略:借“多模态”促成主动建构
在语文教学中启蒙儿童哲学思维,应该将挖掘的儿童哲学元素及问题润物无声地设计进课堂中。既要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势,又要把儿童哲学的理念和学习方法融入课堂中,让语文课带有哲学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基于此,笔者通过设置连续性问题、开放性对话和角色型游戏进行多模态的教学。
图2 多模态教学策略
(一)连续性问题,提升思考力
问题是儿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起点。连续性问题作为多模态教学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设计的这些问题既相互关联,又都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从问题开始,学生能够从课文中对于某一个概念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或者广泛,加深对哲学概念的认识,在交流与探讨中循序渐进地强化思维的连续性和深刻性,从而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1.结构型问题
系统论提出:一个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下各组成部分的整体,把这各个组成部分,称之为系统的要素。一篇文本中内含行文逻辑,并且文本的系统不仅仅是要素的简单加和,而是有内在的逻辑实现了各要素的普遍联系。笔者抓住文本中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序列整理,通过一个个问题将提问结构化,并且回扣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毛虫》是“童话+儿童哲学”的课型之一。学生要通过梳理课文的脉络,了解小毛虫的变化过程,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课堂中,笔者通过3个并列问题,训练学生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初步认识小毛虫的变化。另外通过和1个回环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深化对小毛虫的认识,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3 《小毛虫》结构型问题教学设计
这样具有结构性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文章的写作逻辑,梳理清楚课文的内容,并且通过问题的回环对课文的内容加以不断的思考,对事物的认知也在这些问题中不断加深。
2.对比型问题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寓言故事中那些特点鲜明生动有趣的形象,格外有魅力。这也使得寓言成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相对受欢迎的阅读资源。大多数寓言故事中都会存在一对明显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从某种角度来说便是一种对比。
二上第五单元《寒号鸟》是“寓言+儿童哲学”课型。单纯为了体会寓意而学习文本无法引起学生真正的思考。以传统的思路去上这篇课文,这只寒号鸟不就成为了人人讨厌,被孩子们抨击的对象了么?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从何体现呢?因此,笔者抓住“对比”设置了多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表2 《寒号鸟》对比型问题设计表
在寓言中对比型的问题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揭示寓意的神来之笔。因此,抓住寓言故事中的对比,多角度进行分析,多篇文章感受,便能打开阅读通道,直抵寓意之门。
3.补白型问题
统编版教材中许多文本有留白之处,并且在很容易发现一个常用的创作规律——“3”的反复。故事中的情节,反复出现三次,三次中,结构相同,内容相似,这也给学生们续编故事得到了很好的启发。抓住这些留白来设计问题,能够唤醒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图4 《蜘蛛开店》可视化补白型问题思维导图
二下《蜘蛛开店》中,也有明显的“3”的反复。如:卖口罩,遇到河马,累一天;卖围巾,遇到长颈鹿,累趴下;卖袜子,遇到百足虫蜈蚣,吓得回到网上。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续编故事,教师就可以沿着故事思路,让学生想一想:接下来,还会来哪个顾客?蜘蛛会向他们卖出什么?
借助思维导图,有同学说来的是狗熊,手掌很大,而蜘蛛卖的刚刚好又是手套;有同学说,来的是一只多头的虫子,而蜘蛛卖的是帽子……但也有同学说,也许,故事到这里要有个转变,或者来个反转——蜘蛛把店关了,当回自己的“网红”去了。这样开放性的结局也未尝不可。
(二)开放性对话,提升思辨力
“对话”是儿童哲学的三大要素之一。儿童哲学中的对话是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们的问题作为首发问题被讨论,且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会阐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依据,从而提升思辨能力。根据对象,笔者设计了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自我的对话三种类型。
1.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孙绍振先生说:“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阅读中的表层是通俗易懂的,而深层的内涵和意义则需要挖掘。在二下《绝句》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情感:
图5 《绝句》学生与作者对话教学设计
真正指向理解的阅读必须开启一种读者在理智上主动参与和作者内在对话的阅读模式。在“古诗+儿童哲学”的课型中,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能够加深对古诗意境、情感的把握,从而真正走进古诗的灵魂和韵味。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儿童哲学培养的核心,是以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为要义,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论证、多元分享、互动生成等来实现知识的融合、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建构。低段的课文内容相对浅显易懂,如何利用好原有的统编版教材内容,挖掘丰富更多的内涵引导学生多维思考呢?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走进文本,也通过与多文本的对话实现着文本内涵的解构与重构。
图6 《狐假虎威》多文本阅读教学环节设计
在一下第八单元《狐假虎威》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多文本阅读,体会同一角色不同面的策略。狐狸是一种比较负面的动物,其形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说根深蒂固。比如“狐朋狗友”一词,多用于比喻些不务正业的朋友。而“狐假虎威”则进一步增加了狐狸在人们心目中仗势欺人的形象。
对“狐文化”的多元理解在此单元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借助情节多角度准确看待狐狸呢?本设计中设置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对话教学,采访小动物;二是开放提问,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狐狸?两个情境的设置,努力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狐假虎威”这件事情,训练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同时,并推荐和狐狸有关的书籍,对话更多的狐狸形象,初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学生与自我的对话
学生上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文章带来对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的不同解读,可以将我们的个体生命导入不同的宇宙,看见完全不同的微观细节,这样的阅读体验绝对是挑战,难度和收获亲密共生。
二下第四单元《我是一只小虫子》这篇课文以一只小虫子的视角叙述昆虫世界的悲喜。笔者围绕“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对话中表达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由此引发的其他价值判断,学生在课后进行了与自我内心的探讨——“你想变成什么?你觉得当XX好不好?”
图7 “我想变成——”学生作品展示
从学生的回答中,笔者看到孩子内心丰盈的世界,真切抒发内心的感受。这样的语文课不仅仅是为了读懂一个故事或者了解一些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获得语言的建构和精神的成长。
(三)角色型游戏,提升思想力
在低年级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角色扮演的文本。教师可以设计策划角色性游戏,融入故事性文本中,激发学生多模态的看、听、想象。“在游戏中,自我与外部世界、现实与梦想、死亡与重生、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可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多种相互矛盾的性质在游戏中可以达成对立面的统一。”角色型的游戏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基于特殊角色进行理解、探究和思考。在过程中甚至可以站在对立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界定自己和寻找自我的社角色和地位,提升换位思考的能力。
1.融合型游戏
融合型游戏以游戏作为儿童哲学课堂基本活动,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达成无意学习,在游戏设计中隐含了教师的哲学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思想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以《自己的颜色》这一绘本故事为例,笔者希望孩子们通过思考“自己的颜色”的含义,用颜色形容自己等活动,发现独特的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
图8 《自己的颜色》融合型游戏设计
课堂最后以彩笔描绘自我的游戏总结收尾,有孩子选择了绿色,因为绿色代表健康与生机,希望自己也健健康康的;有孩子选择了粉色与紫色,因为这是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也是花朵的色彩,看见它们就像遇见了春天;甚至有孩子选择了黑色,因为黑色很酷,让人感觉本领强大。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期待,也让具有不同个性的孩子融入在一起。
2.对立型游戏
对立型游戏,顾名思义是找到矛盾点的游戏,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了解文本对立的角色和观念,从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度思考 “我”与他们、与 部世界的关系,同时也提升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坐井观天》作为一篇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用不足200个字描述小鸟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刻画出小鸟的见多识广,青蛙的目光短浅。笔者通过对立型游戏引导学生们将已学的课文《坐井观天》与中国哲学作品《庄子·秋水》中的文言文故事进行对比阅读,促进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表3 《坐井观天》与《庄子·秋水》不同点
青蛙与东海之鳖谈论的并非是天的“大与小”,也不是距离的“远和近”,而是“快乐”。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笔者通过小组合作的对立型游戏,基于故事脉络与原因剖析。学生们站在井底之蛙的角度开始思考,进而投入小组合作,到汇总观点。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在青蛙看来,身在井底,能在井中跳跃玩耍是一种快乐;而在东海之鳖的眼中,身处千仞之深,亘古不变的大海之中,才是最大的快乐。两者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视野与观念,但到底谁的快乐更快乐呢,或者说快乐真的有高下境界之分吗?至此,笔者引导学生在观点分享环节,学生们有理有据、娓娓道来,还对同伴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课堂上不断闪耀着思维的火花。
三、延伸:以“规律性”提升思维品质
围绕儿童哲学启蒙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基于统编教材,在深挖教材的同时相机补充、巧妙融合儿童读物、结合身边实事、体验实践活动,从情感熏陶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入手,将哲学渗透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将人文素养的这一颗种子深深植入学生们的心中。
(一)内在规律:融合儿童读物,丰富“内涵”
基于教材,设计贴合小学低段儿童哲学认知的学习途径:共读教材——主题讨论——思维发展——认知改变。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设计读、讲、演、展等个性化的多模态实施路径,在日常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
表4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主题式儿童哲学经典读物(部分)
基于语文教材、融合课外读物,这样丰富了学生对于哲学的认知,能够接收到哲学不同分支,围绕儿童哲学启蒙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基于统编教材,又超越教材,从而可以拓宽学习路径,丰富学生的认知。
(二)拓展规律:结合身边实事,关注“生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结合图文视频材料等多模态手段,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生动结合。基于“森林剧场”的情境,我们把《狐假虎威》课本剧、改编戏剧《熊猫阿宝》搬上了舞台,为学生的展示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同时,也通过多模态的演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理解剧本的价值,引发学生的思考。
图8 “语文+儿童哲学”课本剧、戏剧展示
(三)生长规律:体验实践活动,指向“成长”
语文走进生活,遵循儿童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经历“未知—求知—探知—熟知”的自然生长状态。同时,在多模态的支架下,鼓励儿童用喜欢的方式触摸语文、感受世界、体会价值。以丰富多样的言语智慧的实践活动为平台,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成长。
表5 儿童哲学体验实践活动(部分)
用新闻播报、推理故事、绘本创作等多模态的教学实践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实践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形成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儿童哲学的核心正是指向思维,兼顾审美体验,基于“语文+儿童哲学”旨在弥补传统语文课堂存在的短板,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启蒙儿童的哲学思维,可以培养他们认识和理解的整体性、探究的深刻性和预测的前瞻性,以多样化的语言通道催生多元化的交际模态,同时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龚晶.基于儿童哲学4C思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2]邵晨倩.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融入儿童哲学对话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0.
[3]林亦芬.语文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37.
[4]戚震华,王红霞.让语文课有点哲学味——景华小学“语文儿童哲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10):20-2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