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显然,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开展学习任务群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有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有意识地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有针对性地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以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教学情境;观察;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实施学习任务群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统整的学习主题,实施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因此,在学习任务群下的情境创设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简单的把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感中去,使学生获得单一的、片面化的学习体验,而是应该链接学生的生活,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课指向学生日常生活,旨在教会学生养成观察意识,形成观察的能力,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以致用。结合单元主题与课文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教学情境,发挥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整合单元要点,前置情境任务。
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生活即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德育如此,教学亦如此。由此可见,教育要以生活为载体,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也在第二学段教学提示中指出,“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整合已有资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本单元课文学习主题性很强,以感受观察为起点,以学会观察为终点。因此在学习本课之前,笔者整合了单元知识要点,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统整的观察日记任务——泡绿豆,引导学生在时间的维度下观察绿豆的颜色、体长等生长变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绿豆的变化,真切地体会观察这一实践活动,使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观察探索。为期五天的观察过程不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观察的要点——连续、细致,也为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作了很好地知识与能力的铺垫。学生在观察绿豆生长的任务情境中既可以展示自己观察世界、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观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观察日记任务表格如下: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这课之前,学生的观察日记实践活动已经完成。在这个任务情境的驱动下,学生对如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积累。这时候再去学习课文,学生就可以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对蟋蟀的认识中去。学生在阅读本课时,自然会将思维聚焦到作者是这样观察蟋蟀的这个核心问题上,从而推动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本课任务情境的设置,指向学生的学科素养目标,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这一特点。
二、调动感官体验,搭建情境支架。
(一)情境创设的反例。
语文课程是多维的、开放的,课程的呈现模式反映了教师的主观思维。教师往往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利用
、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忽略课程的全局性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为了让学生感受而感受,没有考虑到情境创设与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某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这样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出示爬山虎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生:爬山虎。
师:爬山虎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你们见过它的脚吗?
生:没有见过。
师:(出示爬山虎脚的
)瞧,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因为爬山虎的脚比较小,很隐蔽,所以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近距离去认识爬山虎的脚吧。
事例中教师利用
资源给学生创设了情境,看似顺理成章地切入了主题,让学生认识了爬山虎的脚,但实际上这种情境创设是无效的。教师在学生没有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如它的位置、样子、颜色)前就给学生呈现爬山虎脚的
,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即使认识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但对爬山虎脚的理解是单一的、空洞的,并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情境导入设计过于盲目,缺乏针对性,脱离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自然不能发挥出情境教学的真正价值。
(二)联系文本,适时搭建情境支架。
《蟋蟀的住宅》一文着重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在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下,让我们体会到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课文虽然详细描写了蟋蟀住宅的内外结构、特点,但多是科学理性的语言描叙。加之蟋蟀的体型小,住宅隐蔽,学生在生活中很难见到,对蟋蟀住宅的认识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即使学完这部分的内容,学生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的。但是此时学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图式,所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及时搭建
支架,出示蟋蟀住宅的示意图(如图1)。理性的理解加上感官的认识,让学生置身于蟋蟀住宅样子的情境当中,学生就能深刻感知蟋蟀住宅的特点,从而对小小的蟋蟀能建造出如此安全舒适的住宅产生敬佩之情。诚然,学生也能够主动去想象蟋蟀是如何悠闲地在家门口弹琴,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后文学习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真实体验。在学生感知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后,教师可以继续搭建情境支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如图2)。
师:小小的蟋蟀竟然能建造新出拥有这么多的优点的住宅,难怪作者会感叹这座住宅是一座伟大的工程了。请同学们关上课本,用你们智慧的画笔把蟋蟀的住宅画出来吧,并在相应位置批注出它的优点。
学科之间的整合不仅能极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在绘画的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真实感受、体验蟋蟀住宅的特点。同时,学生在绘画蟋蟀住宅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了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了思维上的碰撞,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注入情感的、场景式体验的情境创设,充分体现了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的课程原则,符合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
图1
图2
蟋蟀住宅的伟大不仅在于建造过程的艰苦,更在于时间的持续。在学习完课文后,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这个“伟大的工程”,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是这样设计情境支架的:
师:(播放音乐,拓展蟋蟀资料)蟋蟀长时间整修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身体的增长,所以需要对其住宅不断加深加阔。然而你们知道吗?蟋蟀的寿命一般在4-5个月,而它们修建住宅却从十月一直持续到冬天,几乎终其一生在建造住宅,难怪法布尔会说——
生:(生接)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音乐的渲染,教师情感饱满地语言叙述,把学生带入到蟋蟀不辞辛苦、终其一生建造住宅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蟋蟀产生由衷的敬佩,深刻体会到了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学生在情感升华过程中,也实现了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的升华。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观察意识,更帮助学生获得观察能力,有效强化了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三、链接已有经验,迁移情境体验。
《蟋蟀的住宅》课后是阅读链接《燕子窝》,这是两篇观察日记,是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一种考察。结合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的单元学习能力已经形成,可以通过抓关键语句自主学习,感受燕子窝的特点以及燕子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感,进而体会到作者观察的连续细致。综上所述,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这部分的学习。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实施“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学习”。实施角色转换式的小组合作情境学习,能有效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任务:
师:假如你是燕子工程师,要去参加动物王国举办的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造自己的窝的,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任务单,并推荐代表分享你的建筑经验。
此活动的开展创设了真实场景的语言运用情境,帮助学生建构了解决问题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学习观察的旁观者变成了自主观察的体验者,让学生对燕子修建住宅的过程体会更深,对阅读链接的语言、情节更有亲近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
同时,小组活动也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创设角色体验式的小组合作,能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自主探究,积极思考,最终梳理提炼知识,整合信息,把内化的知识表达出来。这种情境的创设指向学习任务群课程实施的要求,不仅有效落实了语文学科素养,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2版新课标”实施学习任务群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真正落地,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教学情境创设也指向这一目标,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教学思维、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广大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大胆进行尝试,积极思考、探究,努力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情境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语文课程在情境的推动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国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5,19-20,25.
[2]吴忠豪.关于学习任务群的解读[J].小学语文教师,2022(7-8):10-14.
[3]陆智强.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情境创设的误区、原则与路径[J].小学语文教师,2022(7-8):29-32.
[4]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110-118.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汤逊湖学校)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