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徐淑雯:“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小学语文三下册第三单元为例

2023/2/17 9:54:55  阅读:292 发布者:

 要: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三下册第三单元这一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单元为例,探究如何通过多元解读教材、构建学习任务群、三位一体评价,实现在明晰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层层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优化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综合性学习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新理念,“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则需要教师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进行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教学。下面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三下册第三单元这一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单元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进行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

一、多元解读教材,明晰学习新路径

统编教科书加强单元整合,双线组元,这就要求教师解读语文学科隐藏在具体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背后的大概念内涵、提取策略和教学操作样态,从而明晰学习新路径。

(一)纵向把握,关注学习发展性

1.厘清联系,循序渐进

统编教科书学习目标体系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要素是密切关联的。本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是在知道“一个段落是围绕关键句具体描写”后提出的;同样都是学习表达,从“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到本册第七单元“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扩展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四上册第五单元则要求掌握“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是对前两者要素的进一步提高,体现出思维进阶的过程,也说明学习具有发展性。

2.注重区别,彰显特色

本单元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这就需要在设计任务群时注重它与普通单元的区别。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实践、体验第一次综合性学习,保证学习实践有序进行,进行任务群设计时建议学生以分组、合作、探究、收集、补充、梳理、总结、展示等方式组织开展活动,教师在一旁进行适时的指导,从而彰显本单元的特色。

(二)横向比较,找准学习落脚点

1.围绕主题,明确方向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渗透在单元整体教学之中:《古诗三首》安排了“了解我国有哪些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纸的发明》延续上一课的要求,安排了进行成果展示“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还专门有“中华传统节日”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导语中有明确,活动前有布置,过程中有指导,活动后有交流,每一阶段的学习需有明确的方向。

2.着眼要素,强调过程

本单元的两个要素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排意图,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推进的。了解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在园地及写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本单元时,应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真实经历的学习过程,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构建学习任务群,层层深入促落实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核心任务,统领单元整组学习

笔者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任务,贯穿单元整组学习。基于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倡导形成学习共同体,小组内互学共学,在核心任务的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核心任务之下,创设五个主题任务,让单元内独立的课文得以重构,以打卡任务的形式促进学习目标的落实:

(二)主题任务,贯穿单元整组学习

基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核心任务,笔者创设了“打卡中华文化展览”这五个各具特色的主题任务。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基于体验、表达、问题、和创造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游民俗文化,寻传统文化之根

笔者以“游览民俗文化馆”为情境,设计了“置办年货”、“共演古诗”、“遥寄情思”三个活动:

1)置办年货

带领学生“逛庙会”,在初读后通过出示放爆竹、买屠苏酒、贴春联等

,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说说“年货需要买些什么”、“这些年货有什么意义”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找到《元日》中写到的“年货”并尝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强调了生活体验,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共演古诗

初读《清明》后,请学生扮演导演和编剧,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地点、人物和事件并请学生演一演“诗人”和“牧童”,共同体会角色内心,随后分享课前收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兴趣。

3)遥寄情思

“驿站寄家书”情境中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了解重阳节习俗及其由来。最后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代诗人写封家书,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培养了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2.赏科技之光,探传统文化之底

笔者以“游览古代科技展览馆”为情境,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小讲解员”、“我是小小分享家”三个活动:

1)我是小小设计师

通过初读课文,找到“姓名”、“年代”、“个人贡献”等信息,为蔡伦设计人物海报,了解人物。在获取信息的同时,逐步增强文化自信。

2)我是小小讲解员

通过默读《纸的发明》第四自然段口头介绍蔡伦的造纸过程,再通过默读全文,借助课后习题明确纸的发明过程。这一基于表达的活动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更好的发展。

3)我是小小分享家

通过开展班级分享会来分享课前查阅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3.品建筑传奇,趣传统文化之学

笔者以“游览古代建筑展览馆”为情境,设计“桥梁名牌我来贴”和“文化遗产我宣传”两个活动:

1)桥梁名牌我来贴

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桥梁名称”、“设计者”、“桥梁特色”等信息,让学生在贴名牌的过程中,把握课文中赵州桥的特点。在获取信息的同时,逐步增强文化自信。

2)文化遗产我宣传

引导学生在设计宣传稿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这一活动是基于体验和表达的,既能促使语文要素生根落地,又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演经典之作,悟传统文化之乐

笔者以“游览古代书画展览馆”为情境,设计“拍摄道具我来选”和“电影剧本我来写”两个活动:

1)拍摄道具我来选

引导学生在拍摄电影选择道具的情境中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如:摊(tān)贩(fàn)、官吏()。这一基于真实情境的活动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

2)电影剧本我来写

引导学生运用之前精读课文中所学的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说说《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二到四自然段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并在“词句段运用”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迁移运用能力。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请学生选取一场戏,写下这场戏的剧本,实现从“读”到“写”的良好过渡。

5.展传统节日,享传统文化之得

笔者以四大活动来展开本主题任务:

第一个活动与第一个主题任务同步进行:根据教材第一次“活动提示”,通过分小组调查采访、查阅资料、操作实践等,收集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并从古诗、来历、习俗等方面探寻传统节日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第二个活动穿插在前四个主题任务之中:通过重组、分类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活动侧重于成果展示:将学习成果展示过程分为“介绍节日由来”、“了解节日风俗”、“朗诵节日诗词”、“制作节日美食”四个部分。不同的小组依据本组内容选定一个恰当的题目,选择合适的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展示。如讲述节日故事、介绍节日风俗、朗诵节日诗歌、书写春联、制作节日手抄报、分享节日美食等。

第四个活动注重语文要素落实的可视化:注重落实“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语文要素,以《我眼中的传统节日》为题,写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尝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三位一体评价,以评促学求发展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因此,笔者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中构建评价体系,在任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逐步发展。

(一)学校评价,注重表现

1.关注表现评价,重视过程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自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群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重点更需要放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学校可以按类别设置“最佳合作小组”、“探究明星班级”等荣誉。这样的表现性评价,利于了解学生的态度、团队意识、合作分享的情况等。

2.提供展示机会,营造氛围

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教学之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展示所得的任务和活动,比如在第二个主题任务下的“我是小小讲解员”这一活动,就可以以校园讲解赛的形式开展。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氛围。

(二)教师评价,激励参与

1.监测推进,有序进行

在本单元的任务式推进学习中,教师需要时时关注任务的推进进度,如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专门收录活动中的各种成果、召开阶段交流讨论会等。这样适时调整,能够保障任务活动有序进行。

2.鼓励参与,调动情绪

激励式评价有三种方式:口头激励、书面激励、加分激励。在课堂活动中多采用口头激励、在展示成果会中多采用加分激励、在评价结果时多采用书面激励。这样可以从全过程、全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整个单元学习的探究过程中。

(三)学生评价,互补共生

1.班级展示,汲取经验

学生希望自己的优秀作品能被同学看见,班级展示刚好能满足他们。如第五个主题任务中的第三个活动侧重于成果展示,学生书写的春联、绘制的手抄报等都可以展示在班级的展示栏中,学生可以通过贴点赞卡来评价,这有利于学生自觉汲取优秀经验。

2.生生互评,助力生成

学生乐意当评委,也很在乎伙伴之间的评价,比如在第五个主题任务中的小组重组、分类收集的资料阶段,可以采用“小组量化评分表”,任务探究过程中的纪律、发言、作业等都能作为量化的项目;第五个主题任务中的第三和第四个活动中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在分享的时候可以采用“民主评分”和“小评委评分”相结合的形式;在“文化遗产我宣传”、“电影剧本我来写”及“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这些写作实践活动中更要及时进行自评、小组互评等,适时进行修改。以上做法都有利于随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芳.依托“中华传统节日”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J].新教育,2020

[3]刘立众.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语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2021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闻川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