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3、4课
《天窗》《三月桃花水》教学手记
丁丁老师
《天窗》教学流程与思考:
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少年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一次,先生布置自命题写作,茅盾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表明自己的志向,先生夸赞他“将能为文者”。茅盾的作品很多,如《子夜》《林家铺子》等。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学到名家作品,我都会比较隆重地介绍作者。虽然这些代表作品学生暂时还不太了解,但总会留下一点印象,以后感兴趣时自然会去阅读。另外,介绍名家的时候,可以选一些比较贴近孩子的内容,引发学习的兴趣。
有时候,我也会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做作家名片,或是学完课文之后再去做,培养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也能从中看到孩子的审美趣味。
介绍作者之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天窗》,齐读课题。
二、师范读课文,初步交流。
好的文章,要多范读,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文字的神奇力量,产生初步印象,激发阅读冲动。
1.师范读,生静静地听。
2.围绕“天窗”,初步交流。
①第一印象:这是一扇怎样的天窗?(奇幻的,能引起人想象的……)
②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前三个自然段相对简单,这个问题在听课文后可以解决,交流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学生直接读课文中的句子(2、3自然段);第二层,用自己的话来说。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三、再读课文,勾画天窗印象。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
2.词串导学,感受想象。
①猛厉 扫荡 威力
指名读,读准“猛”,后鼻音。
这组词出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指名读。(出示)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读一读,说说感受,体会这是作者的想象。由什么而想象到的——(引导读第5自然段现实与想象)。
②灰色的蝙蝠 会唱歌的夜莺 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读准字音,“蝙”第一声,“莺”和“鹰”同音,是后鼻音;教写“霸、鹰”,“霸”的笔顺要注意雨字头下方的“革”最后一笔是竖。
这组词有什么特点?都是动物,前面都有形容词,让动物特点更清楚了;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节奏和特点。
这些事物是作者看到的吗?也是想到的。这又是由什么而想象到的——(引导读第7自然段现实与想象)。
3.对孩子来说,这小小的天窗就是?(自由说,广阔的世界,唯一的慰藉……)
四、借助关键语句,体会表达,理解想象。
1.出示句子,朗读: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2.“这时候”分别是什么时候?(夏天下阵雨、晚上)
3.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完成表格,理解“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梳理表格,交流:天窗为什么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说,天窗虽然小,但孩子会想象,想象就像是翅膀,可以飞出天窗看到无穷大的世界,可以到银河系,可以到虚拟的空间等。
多种形式朗读。合作朗读更能体现语言的层次感,齐读更能表达语言的气势。我重点指导“这雨,这风,这雷,这电……”,关注标点,读出节奏和力量。
五、比较阅读,体会童心童趣。
1.比较阅读,引导说话。
夏天下阵雨时,大人们只看到 ,孩子们却看到, 。
晚上,大人们只知道 ,孩子们却 。
2.交流:为什么大人和孩子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一样?
我在黑板上写:想象让平常的事物变得无比奇妙。
六、总结。
一扇小小的天窗,因为想象而精彩。天窗,是孩子们的乐园。
《三月桃花水》教学流程与思考:
一、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绮丽 应和
“绮”就是艳丽、美妙,“绮丽”意思是鲜艳美丽。
读准“应和”,拓展:一唱一和、曲高和寡
2.根据阅读导语朗读课文。
阅读导语:在课文中,作者把春水叫作“桃花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二、抓关键句,体现情感。
1.作者把春水比作桃花水,你能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吗?
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朗读句子,突出“一千朵”“一万个”。这里的“一千朵”“一万个”指的是?
指导读,把“一千朵”和“一万个”替换成“无数朵”“无数个”。
2.引读——
是什么声音,像……,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映照着蓝天?
3.师生合作读1-2自然段。板书:
声音——像一串铃铛
光芒——像一匹丝绸
4.读3-6自然段。
引导发现。学生发现3-4与5-6的结构相似,都是总分结构,先概括写三月桃花水是什么,再具体写。具体写的部分都是排比段,第4自然段用的句式是“那……是……”,第6自然段用的句式是“它看见……”
围绕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说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种形式朗读,充分交流体会。
三、发现隐藏的结构秘密。
问题:“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与课文开头的“小铃铛”“丝绸”有什么关系呀?
进一步发现,“春天的竖琴”与“声音,小铃铛”是对应的;而“春天的明镜”与“光芒,明洁的丝绸”是对应的,因为这里写的是河流。
当发现这个隐形的结构秘密后,孩子们有些兴奋。哦,原来好的散文里藏着一根“线”啊,这根“线”把看似零零散散的内容串成了“项链”。(补充板书)
声音——像一串铃铛 是春天的竖琴
光芒——像一匹丝绸 是春天的明镜
我说这就叫“形散而神不散”。
孩子们恍然大悟。相信,在他们今后的阅读与写作中,这根“线”会在他们心中浮现,慢慢成为能力、智慧。
我们的《三月桃花水》小练笔: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鱼儿在水中游戏,时不时吐出几个彩色的小泡泡;它看见小熊醒了,背上背着白云,在悠闲地喝水;它看见一群妇女在河边的岩石上捣衣,时不时捧起春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香水。
那青青的草,衬着红的、黄的、蓝的和紫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朵;那清清溪水淙淙地流着,流过树林,流过花田,流啊流,流成了一匹透明的香绸缎;那田野里的万物苏醒了,正演奏着一首春天的歌。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心窗。
轻轻地开启它,一阵和煦的微风滑过脸颊,似妈妈温柔的轻抚;轻轻地开启它,阵阵幽香在鼻尖萦绕,绕出一片世外桃源;轻轻地开启它,蝴蝶在左右起舞,牵着云彩上下翩跹;轻轻地开启它,大自然的馨香沁入心底,荡起层层涟漪。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湛蓝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像蓝色饮料里甜丝丝的棉花糖;它看见归巢的鸟儿带着白云,咦?带回去有什么用呢?它看见小河里漂着细长的柳叶,像一只只绿色的舟。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那稀稀落落的水声,和儿童的笑声合奏出一曲美妙的曲子;那细小的分枝,是在和从地底下探出头来的昆虫谈心;那碰着岸边一双双小手的哗哗声,像是大珠小珠落入玉盘……桃花水沉醉了,不由地又抖落起一身的花瓣。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鸟儿带着伙伴归巢,叽叽喳喳不知在聊着什么;它看见草儿和花儿正在举办一场舞会,音乐就是鸟儿回家的快乐歌声;它看见孩子嬉笑着摘起一朵花把它插进花瓶,阵阵清香钻进鼻子里。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香水。
一朵朵香味扑鼻的鲜花,那是春姑娘的花朵牌香水;一株株碧绿碧绿的青草,那是大地妈妈的青草牌香水;一条条清澈的小河里,那是美妙的声音香水。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