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汪中华 ,作者汪中华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下面将结合自己实际做法谈几点思考:
一、读一读——心中有行动的准绳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就是一切行动都在制度约束范围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更有利于同学集体思想、集体荣誉感的形成,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座灯塔,是治理班级的准绳,有了准绳,学生的行动就有了方向。《中小学生守则》就是最好的准绳,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介绍的面面俱到。首先,每个星期一的早读,我不让学生读语文,让学生抄写教室墙壁上的《中小学生守则》,抄写完后,读一遍,对照自己的行为,将自己做的好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做的不好的地方,选一条自己最容易实现的目标,抄下来贴在课桌的左上角,每天走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读自己写的本周目标。低段儿童,我是带学生每天一条条地念,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身边的事例理解。
其次,同桌互读。当同桌都明确了自己本周行动目标并粘贴在自己的桌角后,同桌之间互相读给对方听,请对方多多监督赐教。这样学生的行为就有了一个矫正的动力。
第三,每一个周末,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把本周自己做好的地方至少写三点,把本周自己做的最不好的地方至少写一点,好与不好的原因及如何保持或改正措施要写出来。下个星期一的早读要把自己的周记交给我看,我针对学生的实际修改后,大家再对自己大声读一遍。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经常忘带家庭作业到学校来,他给自己提的改正措施是:如果再犯,重抄作业一百遍。这是机械的无效的挫伤学习积极性的低级惩罚措施,我修改为: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立即收进书包里,早晨上学之前再检查一次,确认看见了作业本真的“躺”在书包里,才上学。我每天晚上八点钟微信语音提醒他一次。一个月后,忘记带家庭作业到学校来的现象,在他身上再也没有发生过。
二、制一制——行为更合乎规范
每一个班级学生情况不一样,班级的行为规范也应该有区别。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行为规范。
首先,自制行为规范。每学期初,我让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自己制定行为规范,班委会收上来梳理,归类,打印,张贴在教室里。因为,每一条行为规范署名是制定者姓名,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制定了班规,每一个学生的姓名都出现在教室墙壁上,这对他们是一种成就,也是一种制约,更是一种责任。每个星期的班会课前五分钟由制定者带大家念,大家读得声音特别响亮,也特别严肃。当你感觉到学生把班级行为规范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做的时候,这种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的习惯已经在学生心里扎根了。
其次,微调班级行为规范。你永远都不知道,班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发生一件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事情的时候,我都要及时添加到班级行为规范里,署名是提建议者。比如我们班的就餐规其中一条刚开始是“每天打饭后,不要挑食,有什么菜吃什么菜,提倡光盘行动。”这条班规由夏韵宜同学制定,后来她又发现班级个别学生把自己不喜欢的菜挑出来放进垃圾桶。她进一步完善了这条就餐规——每天就餐,不要挑食,有什么菜吃什么菜,碗里不留一粒米,一根菜。不得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倒进回收桶里,然后又去食堂打自己喜欢吃的菜,必须是饭和菜都吃完才能二次打饭。发现自己的饭菜不够,应当时立即向食堂阿姨或相关老师礼貌反映。违者打扫餐厅一个星期。请牢记“世界上还有儿童没有饭吃”。挑食的情况此后再没有发生过。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犯错,是因为他不知道这样做就是错的。当你将细节和原因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他就明白了啥该做,啥不该做。再比如课间规也是事无巨细。第4条,同学之间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吵架,发生问题要冷静,互思自己的过错,及时道歉。当发现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其他同学要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及时报告老师。(夏可心)第5条,集体活动,不能随便插队。排队的时候,后面同学紧跟上,不抱怨别人走的快或慢,要有耐心。(李海杨)第6条,我们要谨遵老师的教诲,不能贪玩,要诚实,爱同学,不能因成绩好等原因瞧不起别人,故意推人,尤其是对待弱小同学,多关爱,不得歧视,脚、腿等不能从他的头上经过。当你不想出钱、出力、出物帮助别人,请你每天用世界上最昂贵的微笑给予他。(王梓烁)第7条,跑步的时候,快的同学等慢的同学,慢的同学稍微快点。互相体谅,不得推搡,不得在旗台上跑、逗留。不舒服事先请假,不得报假假。不得在厕所逗留。领跑的同学中途不得上厕所。(何子雯)第8条,每天到校,只能带四纯零食:纯水果、纯坚果、纯牛奶、纯净水,其他一律不准带,并且只能课间充饥,否则一律没收。(夏群淑)
在这种极其细致入微的班级行为规范的制定、践行过程中,学生有观察、有思想、有行动,班级管理也因此井井有条,文明、健康、有序、上进。
三、选一选——改正过错更深刻
学生总是会犯错误的,要不然他不叫学生,他们到学校里来就是学习将来生活的本领,如果他们都是对的,他们不需要到学校接受教育。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理解学生犯错误的行为,接下来,我们调查实情,进行教育。我的理念是学生犯错,必须通过劳动改造。劳动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但你不能逼着他改造,你得想办法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改造。
首先,明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要让学生自己讲出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做错了,今后怎么改正。如果不能改正,怎么办?
其次,选择。对于本次的错误,不能仅仅说好了,以后不要犯了,就行了。只是道歉,改正成本太低,不能达到触及心灵的教育。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要用劳动让他深刻地记住教训。为了体现自主性,我通常都会出选择题,犯错的学生选一个就行。A.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出题,如果习作能力不好,就让他把自己本次的错误从头到尾写一遍,但不能一次通过,至少三次,每一次都要找出一点错误,让他重写。B.给予被伤害的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如班级一名学生被另一名学生撞伤了不能去食堂打饭,撞人者负责帮他打饭,直到对方痊愈。C.选择A或B。D.自己出题,我和班级纪律委员最终定夺。
这样的明理、选择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严肃而不失活泼,他们大都能在劳动中深刻体会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以及今后如何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四、做一做——学生多了一种可能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2019年9月,我接手三年级一个班。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全镇连年居末位,基础非常薄弱,纪律非常混乱,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调查,我发现全班32个学生,就有27个留守儿童,其中还有两个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望着一张张稚气而顽皮的脸,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教好。从此,我开启全天陪教模式。清晨,我和孩子们一道诵读清新优美的诗词,培养他们高雅的情操和对文化的热爱;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道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引领他们踏上知识和艺术的阶梯;课间,我和孩子们聚在一起聊天嬉戏,后来,我们亲如一家,信赖创造出美好境界。
班上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都患轻度智残和体残,不识一个汉字,总是呆呆地坐在教室里。看着这两个孩子空洞的眼神,我很焦虑,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先做通家长的工作,让他们多鼓励孩子,同时教育同学们不要歧视他们,要多关心、多帮助他们。我每天从“每周一诗”里圈出一两个容易认的生字,从“一、人、木”等字开始,每天上课铃一响,都会让学生带读诗歌,对圈画的生字强调读,以便他们能听清和模仿。然后再利用课下时间请这两个孩子朗读,还教他们写简单的字。一年下来,这个男生居然能将课本中的大部分生字读出来。被认为只会 “鬼画符”(写的字不认识)的女生,居然能自己选择诗歌,并把它抄写在班级“每周一诗”栏目里。“汪老师,幸亏您耐心教孩子识字,她现在越来越自信了!”这个智残女生的父亲向我表达了感激之情,并且说孩子现在喜欢上学了。
事实证明,用爱心去唤醒,用坚持去呵护,他们的成长就多了一种可能,即使走入社会,“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五、夸一夸——家长支持更得力
每一学年我都要写一封信发在班级微信群里,跟家长分享孩子一年以来遵守班规所取得的成绩,不断重复孩子的优点,坚决不说缺点。
平时,只要班级里有一点好的事情,我都会在群里分享。只要是跟学生成长有关的文章我都会发在群里,让家长学习。比如,我们正在进行课题研究,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把多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习作、中考、高考、人生发展有用的文件、专家文章发到群里。只有让家长感觉到这对他的孩子很有用,他才会心甘情愿地掏金子为孩子未来护航。我们每天中午十分钟的课外阅读有序进行,得益于各位家长的支持,每一次购买新书全班无一家长反对。这时我会及时夸家长为孩子的未来做了人生最对的一件事。对于家长的贡献我如数家珍,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久而久之,班级群里就形成了家长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互赞的风气,这是深入学习班规、践行行为规范折射的光芒。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细节,细节见成长。当我们真心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抓班规建设树德立人,重细节的完善,重行动的实施,巧施评价,引导学生坚持做下去,不动摇,不懈怠,学生就做成了习惯,这些好的习惯的养成就是把学生的优点长处变成了一棵棵有生命力的树,促进了班规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教师只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地微型创新,这些有生命力的树就会不断地扎新根、扎细根、扎精根、扎微根,来年定会硕果累累。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