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跨学科活动设计

2023/2/16 9:19:00  阅读:156 发布者:

作者 | 李子鹏,苏州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英语教学、二语习得、小学教育。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跨学科活动设计

——以“你好,磨菇菌!”为例

摘要:

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倡导的学习方式,其融合多门学科,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核心素养。本文设计了一项以“你好,磨菇菌!”为主题的小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活动,提出了可行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反思了活动意义,以期为基于项目式的小学跨学科活动设计与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小学活动设计;劳动教育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出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需有不少于10%的课时,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为此,本文以“你好,磨菇菌!”为例,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跨学科活动的内涵、实施过程和意义。

01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跨学科活动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围绕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借助各种资源展开探究,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究型学习模式。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其跨学科的属性,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其中,内容应围绕现实生活、值得深度探究的问题,符合学习者的兴趣;活动要体现挑战性、建构性,适合学习者的个性;情境要体现合作,促进学习者对相关工具技术的掌握;最后的结果指向学习者在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让学习者能够“学会学习”[2]

项目式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等,使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在深度探究中获得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和能力 [3]。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4]。项目式学习通过让学生探究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弥补了传统课程组织的这一缺陷。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兴趣强烈,是项目式学习的理想参与者,在项目式学习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发展核心素养,收获自我成长。

02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跨学科活动的实施

为了明确“你好,磨菇菌!”为主题的项目环节,保障活动进行有充足的时间和实施的条件,需拟定活动项目方案。以下是笔者设计的本次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跨学科活动的方案:

“你好,磨菇菌!”这一项目的主题取材于幼儿园实践活动,针对本项目的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具体内容的改编和设计。活动以发现蘑菇、种植蘑菇、烹饪蘑菇的问题任务驱动学习活动,学生们在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中进行真实的合作探究,了解蘑菇的相关知识,学会种植、烹饪蘑菇,提高语文说明文和英文绘本的阅读能力,以及数学计算能力,并学会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体会劳动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实现多门学科相互交融。整体而言,学生在上一步达成的目标为下一步需完成的任务提供了支架,例如,学生阅读完有关蘑菇的说明文,进行了总结、归纳、计算,收获的知识为开展蘑菇种植实践提供了基础。

评价方面,本项目既有过程性多方面的结果评价,又有项目最终的成果评价。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评价更是给予学生反馈的过程,这样的反馈又促进了学生的提高与活动目标的达成。例如,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二中的计算结果的评价,可帮助学生调整实际种植所需的养分、时间,为蘑菇种植创造更好的环境,促使种植这一目标的达成。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索之趣、劳动之乐,激发了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之情。活动的设计呼应了劳动课程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技术、自觉劳动、热爱劳动、养成合作与奉献精神、感悟劳动价值等劳动概念[5]。因此,总的来说,本项目充分体现了项目式学习问题性、合作性、探究型、真实性以及评价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特征[3]

本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着重注意。

一,对语文说明文和英文绘本材料的选择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与认知发展情况。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文本信息阅读与处理能力、“读图”的能力、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如四则运算)、基本的劳动技能(如食物的清洗、凉拌),对于身边的自然现象有了基本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因此,材料的选择需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英文文本需避免出现过于正式的科学性词汇,数学运算需避免出现数字过大、过于复杂的现象,必要时可教授学生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鉴于活动的时间安排(约1.5个月),蘑菇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要考虑蘑菇的生长周期。例如香菇的种植需5-6个月左右,显然难以作为本活动适宜的蘑菇种类。三,在蘑菇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督促学生做好观察、养护和记录工作。例如,为什么有的蘑菇长大了,有的蘑菇却不见生长,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蘑菇生长的温度、水分、养分等因素,不断地对蘑菇生长的环境进行动态调节,并将这一过程作为项目式学习评价的重要环节。四、作为项目式学习,安排好各学科教师也是一大挑战,因此班主任需在有限的时间内统筹规划好各类人员和活动,保证活动安全有序。

最后,在项目中,学生应当是活动的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各门学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协调者、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种植蘑菇、烹饪蘑菇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支架。学生在活动中应被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决定活动的具体内容与组织。例如,他们可以自由决定拍照记录哪种蘑菇、种植哪种蘑菇、做一道什么样的蘑菇美食以及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03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跨学科活动的意义

1.项目式学习指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者终身学习和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在各年龄段的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6]。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注学科本质、跨学科知识运用及实践创造,指向深度学习[7]。中国教育学会制定的各年龄段学生素质发展理论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的核心素养指标[8]。项目式学习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了传统学习中“满堂灌”、“死记硬背”等弊端,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项目式学习通过融合多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连结;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积累并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沟通、评价、反思和总结,提高自我的情感素养。因此,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将是未来教育教学的一大重要取向。

2.项目式学习立足现实问题,培养生活技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1]。项目式学习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而非像传统课程学习从课本上知识点出发。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让知识真正“落地”,为学生以后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生活提供经验。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形成的分析、归纳、迁移、评价等认知技能,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克服困难的意志等品格,都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项目式学习联系劳动教育,培育实践能力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试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劳动教育进行了政策设计、理念准备和实施标准[9]。项目式学习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模拟的、精致的劳动形式。学生从各门学科中获取知识为劳动的实施铺垫,又在劳动中运用、活化、创新所学的知识技能,劳动的产出又构成了项目式学习的成果,进而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因此,项目式学习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以及渗透于其他学科开辟了新的路径。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