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小小松花蛋的前世今生

2023/2/16 9:10:33  阅读:180 发布者:

作者 | 崔晓晓,单位系修武县五里源乡初级中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乡土历史项目式学习案例

  “小小松花蛋的前世今生”

项目概述

修武县物产丰富,特产众多,尤其是五里源乡花蛋,历史悠久, 享有盛誉。2007 2 月,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被公布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家乡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带领学生开展松花蛋项目式学习,探究家乡 历史,让同学们从中汲取力量,让中华民族文化生根,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项目框架图(行径图)

PBL目标

通过实地参观和查找史料,认识到史料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的证据,利用物质文 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历史,尝试用史料来解释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通过了解家乡历史,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争做家乡文化传 承人(家国情怀)。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驱动问题:

家乡的小小松花蛋如何成为古代贡品、今日非遗?

01

项目启动

2022 10 14 日,课题组全体成员、五里源中学八年级24名同学和校领导、 历史组教师一起走进五里源松花蛋非遗工坊,探究小小松花蛋的前世今生。三段探究要点:

1.参观前召开预备会,提前搜集松花蛋的资料;

2.参观时注意秩序,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做好记录;

3.参观后围绕问题分组探究,形成高质量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依次为:研学坊成员合影→崔晓晓老师讲解历史渊源→郭沫环老师非遗工坊现场答疑

02

项目实施

分解驱动问题 1:松花蛋为什么能够成为古代贡品?

通过参观五里源松花蛋非遗工坊,带领学生切实感受松花蛋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五里源自古就是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在村北有一泉,名曰马坊泉,大小泉眼不计其 数,泉水自石下涌出,汇成巨池而南流,河道四通八达,鱼虾成群,风景怡人,并盛 产水稻、鸭子。传说,马坊泉为五代时期刘海蟾洗丹修道之处,泉水中产一种石壳虫, 半身游于水中,触之即伏。当地戏称“活石头”,鸭食石壳虫后所产鸭蛋个大润泽, 蛋黄鲜红,还常产双黄芯。经过特殊技艺加工制作以后,变制出来蛋体奇香妙绝,晶 莹透亮,内嵌若琥珀松枝状图案,因而得名松花蛋。五里源松花蛋传统制作技艺源于 五里源村李氏先祖李通,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薪火传承十四代传人。据清代《修 武县志》道光版载,乾隆十五年(1750 年),高宗纯 皇帝西巡••••••圣驾由辉县东北 来••••••是夜,有地方官僚献上松花蛋 等特产,帝奇品之,顿觉芳香四溢,赞不绝口, 挥笔写下:

脱去胎膜亮眼帘, 松花晶莹细纤纤, 天工巧手今无醉, 鲜香味绝透舌尖。

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思考,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非常有价 值,涉及到跨学科知识,例如:

参观过非遗工坊以后,有的同学用手抄报记录松花蛋的前世今生,有的同学在笔 尖写下自己的心得,还有同学制作了松花蛋的美食,并制成了视频分享给大家。

分解驱动问题 2:松花蛋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对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分小组开展项目研究,有的同学研究 松花蛋的历史由来,有的小组研究松花的形成,还有松花蛋的制作工艺和营养价值, 以及为什么能畅销海外。同学们从各个感兴趣的角度挖掘松花蛋的内涵和价值,也在 心中对家乡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涵养家国情怀)

五里源地貌是山地俯冲平原的交接地带,北高南低,半坡半川,优越的地理资源 条件和水文环境,衍生出丰富的动植物,尤其是别具特色的种鸭群养殖,为河南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五里源松花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使得地方特产跃然成为焦作市的农产品名片。

据《修武县志》载,马坊泉在海蟾宫,虽旱不涸。海蟾宫在马坊村原真清观中, 因邱长春书《海蟾公入道歌》而得名。海蟾公,姓刘名操,为五代时燕国刘守光的宰 相,后弃官游览名胜居此。现存海蟾宫为金代建筑,明清时期均有修葺。海蟾宫和马 坊泉均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2006 11 月,海蟾宫大殿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 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同学实地走访参观了海蟾宫大殿,探究了刘海戏金蟾的历 史,考察了马坊泉的地理环境,深入探究了松花蛋的历史由来。(同学们通过查找资 料文献和实地参观,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探究

一枚松花蛋,半部吴泽史。修武县吴泽陂五里源松花蛋的历史,承接着远古文明,薪火相传,开启了饮食文 化历史的先河。五里源松花蛋的民间制作工艺,流传至今已有 800 年的历史,李姓家 族对松花蛋的传统制作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制作配方,在过去是独家传承,保密性极 强。多为父传子辈,代代相传。在传承下古法制作上,有七十二道工序。同学们通过 观看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纪录片了解了松花蛋的制作技艺。(饮食)

松花蛋形成原理就是鲜鸭蛋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碳酸钙等作用下,在相对封闭 的环境下,加之合适的温度、湿度,经一定的时间,使蛋内容物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 而制成的成品。松花蛋成熟的过程即是食用碱向蛋内均匀缓慢渗透的过程。鸭蛋为原 料的松花蛋在转色阶段形成松花晶体,是一种纤维状氢氧化镁水合晶体,也称为“盐 析”,形状似松枝之花,晶莹剔透。同学们请教初三化学老师关于松花形成的反应, 对化学充满了兴趣,提前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紧跟跨学科主题学习步伐。(化学)

《医林纂要》和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对松花蛋记载“味辛、涩、甘、咸, 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可治眼疼、 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松花蛋味辛、涩、甘、咸、性寒,入胃经;有润喉、 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等功效;若加醋拌食,能清热消炎、养心养神、滋补 健身;用于治疗牙周病、口疮、咽干口渴等。(养生)

同学们将这些研究问题用手抄报、视频等方式表达出来,明白了松花蛋作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价值,小小松花蛋的历史见证了家乡的发展,激励同学们努力 学习,做家乡文化的传承人。(增进对家乡的了解、传承非遗文化,落实家国情怀的 核心素养)

修武马坊泉

修武博物馆清代藏品

03

成果展示

①参观非遗工坊后手绘小报介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制作依次为:八六班 徐子涵、八二班 秦如意、八三班 李紫健、八三班 赵文宇、八四班 柴旭凯、 八四班 李紫莹、八一班 马钰汶、 八一班 范雨欣、八五班 李炫颐

②用笔端去感受家乡历史的温度

③分组进行问题研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解决松花蛋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松花的形成等问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依次为:八二班刘思桐小组研究松花蛋的历史由来、八三班赵文宇小组研究松花是如何形成的、八五班李炫颐小组研究松花蛋形成、八一班范雨欣小组研究松花的形成、八四班李紫健小组研究松花蛋的营养价值、八六班徐子涵小组研究松花蛋的制作技艺

④小小松花蛋前世今生项目式学习研学活动被修武教育(美好教育) 和法新融媒采稿宣传

⑤学生制作视频介绍松花蛋的历史由来与制作技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依次为:八六班徐子涵制作视频介绍松花蛋的历史、八六班崔玉薇制作松花蛋美食分享视频、八五班孟柯宇制作视频介绍五里源松花蛋的制作工艺、纷纷抒发对家乡历史的认知和情感

04

复盘结项

①收获与反思

项目式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程形态;既是一种教与学模式,也是 一种教与学方法。本次开展项目式学习首先老师要了解项目式学习,不断充实自身, 从项目确定到项目计划和实施,课题组成员都在不断相互学习和磨合。能够带领学生 走出课堂、走进家乡历史,是同学们期望的课堂,也是教师迫切需要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小小松花蛋项目式学习”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热情很高,非常积极查找资料, 参与活动。五里源松花蛋非遗工坊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切身实地感受松花蛋的悠久历 史、制作工艺,收集和保留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同学们用手抄报和制作短视频来介 绍家乡特产。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组成项目小组进行 研究,大家分工合作,有负责查找资料,有负责制作手抄报,有负责制作短视频,培 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和历史解释能力。在研究松花蛋历史起源时同学还自发去到五里源 乡马坊村参观海蟾宫大殿,从《刘海蟾入道歌》石碑中感知历史,在马坊泉边感受松 花蛋的由来,松花蛋的发展是家乡历史的缩影,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②期许与展望

项目式学习在我们县还属于薄弱环节,所以还需要不断推广,更期待有更多的人 支持。在五里源非遗工坊研学活动中,虽然提前跟非遗传承人李国顺预约了,但还是 在当天没能见到他,略显遗憾。在非遗工坊内部场馆有体验区,但是不完善,学生不 能亲眼看到制作的过程,如果能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就更好了,或者有一些制作过 程的视频也可以播放一下。八年级的部分同学参与了本次项目式学习,我们还需将项 目式学习的成果不断推广,力求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 广阔的舞台。” 在这千载难逢的新时代,五里源松花蛋产业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高质量发展 摆上日程,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得了。一带一路沿途,65 个国家 93 个港口,弘扬自己 的文化,做好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排头兵,用才能和智慧浓墨重彩擘画出崭新的天地。云台山旅游风生水起,松花蛋风味荡气回肠。五里源松花蛋制作工匠,匠心独运, 松花蛋产业也大显身手,享誉中原大地,走向世界。开展“小小松花蛋项目式学习”,遇见家乡历史,追溯松花蛋的历史渊源,缅怀 先人对松花蛋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将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告诫 同学们继承和发扬先辈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高贵品质,让中华民族文化生根,世世 代代薪火相传。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