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崔晓晓,单位系修武县五里源乡初级中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乡土历史项目式学习案例
“小小松花蛋的前世今生”
项目概述
修武县物产丰富,特产众多,尤其是五里源乡花蛋,历史悠久, 享有盛誉。2007 年 2 月,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被公布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家乡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带领学生开展松花蛋项目式学习,探究家乡 历史,让同学们从中汲取力量,让中华民族文化生根,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项目框架图(行径图)
PBL目标
通过实地参观和查找史料,认识到史料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的证据,利用物质文 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历史,尝试用史料来解释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通过了解家乡历史,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争做家乡文化传 承人(家国情怀)。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驱动问题:
家乡的小小松花蛋如何成为古代贡品、今日非遗?
01
项目启动
2022 年 10 月 14 日,课题组全体成员、五里源中学八年级24名同学和校领导、 历史组教师一起走进五里源松花蛋非遗工坊,探究小小松花蛋的前世今生。三段探究要点:
1.参观前召开预备会,提前搜集松花蛋的资料;
2.参观时注意秩序,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做好记录;
3.参观后围绕问题分组探究,形成高质量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依次为:研学坊成员合影→崔晓晓老师讲解历史渊源→郭沫环老师非遗工坊现场答疑
02
项目实施
分解驱动问题 1:松花蛋为什么能够成为古代贡品?
通过参观五里源松花蛋非遗工坊,带领学生切实感受松花蛋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五里源自古就是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在村北有一泉,名曰马坊泉,大小泉眼不计其 数,泉水自石下涌出,汇成巨池而南流,河道四通八达,鱼虾成群,风景怡人,并盛 产水稻、鸭子。传说,马坊泉为五代时期刘海蟾洗丹修道之处,泉水中产一种石壳虫, 半身游于水中,触之即伏。当地戏称“活石头”,鸭食石壳虫后所产鸭蛋个大润泽, 蛋黄鲜红,还常产双黄芯。经过特殊技艺加工制作以后,变制出来蛋体奇香妙绝,晶 莹透亮,内嵌若琥珀松枝状图案,因而得名松花蛋。五里源松花蛋传统制作技艺源于 五里源村李氏先祖李通,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薪火传承十四代传人。据清代《修 武县志》道光版载,乾隆十五年(1750 年),高宗纯 皇帝西巡••••••圣驾由辉县东北 来••••••是夜,有地方官僚献上松花蛋 等特产,帝奇品之,顿觉芳香四溢,赞不绝口, 挥笔写下:
脱去胎膜亮眼帘, 松花晶莹细纤纤, 天工巧手今无醉, 鲜香味绝透舌尖。
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思考,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非常有价 值,涉及到跨学科知识,例如:
参观过非遗工坊以后,有的同学用手抄报记录松花蛋的前世今生,有的同学在笔 尖写下自己的心得,还有同学制作了松花蛋的美食,并制成了视频分享给大家。
分解驱动问题 2:松花蛋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对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分小组开展项目研究,有的同学研究 松花蛋的历史由来,有的小组研究松花的形成,还有松花蛋的制作工艺和营养价值, 以及为什么能畅销海外。同学们从各个感兴趣的角度挖掘松花蛋的内涵和价值,也在 心中对家乡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涵养家国情怀)
五里源地貌是山地俯冲平原的交接地带,北高南低,半坡半川,优越的地理资源 条件和水文环境,衍生出丰富的动植物,尤其是别具特色的种鸭群养殖,为河南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五里源松花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使得地方特产跃然成为焦作市的农产品名片。
据《修武县志》载,马坊泉在海蟾宫,虽旱不涸。海蟾宫在马坊村原真清观中, 因邱长春书《海蟾公入道歌》而得名。海蟾公,姓刘名操,为五代时燕国刘守光的宰 相,后弃官游览名胜居此。现存海蟾宫为金代建筑,明清时期均有修葺。海蟾宫和马 坊泉均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2006 年 11 月,海蟾宫大殿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 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同学实地走访参观了海蟾宫大殿,探究了刘海戏金蟾的历 史,考察了马坊泉的地理环境,深入探究了松花蛋的历史由来。(同学们通过查找资 料文献和实地参观,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探究
一枚松花蛋,半部吴泽史。修武县吴泽陂五里源松花蛋的历史,承接着远古文明,薪火相传,开启了饮食文 化历史的先河。五里源松花蛋的民间制作工艺,流传至今已有 800 年的历史,李姓家 族对松花蛋的传统制作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制作配方,在过去是独家传承,保密性极 强。多为父传子辈,代代相传。在传承下古法制作上,有七十二道工序。同学们通过 观看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纪录片了解了松花蛋的制作技艺。(饮食)
松花蛋形成原理就是鲜鸭蛋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碳酸钙等作用下,在相对封闭 的环境下,加之合适的温度、湿度,经一定的时间,使蛋内容物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 而制成的成品。松花蛋成熟的过程即是食用碱向蛋内均匀缓慢渗透的过程。鸭蛋为原 料的松花蛋在转色阶段形成松花晶体,是一种纤维状氢氧化镁水合晶体,也称为“盐 析”,形状似松枝之花,晶莹剔透。同学们请教初三化学老师关于松花形成的反应, 对化学充满了兴趣,提前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紧跟跨学科主题学习步伐。(化学)
《医林纂要》和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对松花蛋记载“味辛、涩、甘、咸, 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可治眼疼、 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松花蛋味辛、涩、甘、咸、性寒,入胃经;有润喉、 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等功效;若加醋拌食,能清热消炎、养心养神、滋补 健身;用于治疗牙周病、口疮、咽干口渴等。(养生)
同学们将这些研究问题用手抄报、视频等方式表达出来,明白了松花蛋作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价值,小小松花蛋的历史见证了家乡的发展,激励同学们努力 学习,做家乡文化的传承人。(增进对家乡的了解、传承非遗文化,落实家国情怀的 核心素养)
修武马坊泉
修武博物馆清代藏品
03
成果展示
①参观非遗工坊后手绘小报介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制作依次为:八六班 徐子涵、八二班 秦如意、八三班 李紫健、八三班 赵文宇、八四班 柴旭凯、 八四班 李紫莹、八一班 马钰汶、 八一班 范雨欣、八五班 李炫颐
②用笔端去感受家乡历史的温度
③分组进行问题研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解决松花蛋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松花的形成等问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依次为:八二班刘思桐小组研究松花蛋的历史由来、八三班赵文宇小组研究松花是如何形成的、八五班李炫颐小组研究松花蛋形成、八一班范雨欣小组研究松花的形成、八四班李紫健小组研究松花蛋的营养价值、八六班徐子涵小组研究松花蛋的制作技艺
④小小松花蛋前世今生项目式学习研学活动被修武教育(美好教育) 和法新融媒采稿宣传
⑤学生制作视频介绍松花蛋的历史由来与制作技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依次为:八六班徐子涵制作视频介绍松花蛋的历史、八六班崔玉薇制作松花蛋美食分享视频、八五班孟柯宇制作视频介绍五里源松花蛋的制作工艺、纷纷抒发对家乡历史的认知和情感
04
复盘结项
①收获与反思
项目式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程形态;既是一种教与学模式,也是 一种教与学方法。本次开展项目式学习首先老师要了解项目式学习,不断充实自身, 从项目确定到项目计划和实施,课题组成员都在不断相互学习和磨合。能够带领学生 走出课堂、走进家乡历史,是同学们期望的课堂,也是教师迫切需要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小小松花蛋项目式学习”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热情很高,非常积极查找资料, 参与活动。五里源松花蛋非遗工坊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切身实地感受松花蛋的悠久历 史、制作工艺,收集和保留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同学们用手抄报和制作短视频来介 绍家乡特产。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组成项目小组进行 研究,大家分工合作,有负责查找资料,有负责制作手抄报,有负责制作短视频,培 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和历史解释能力。在研究松花蛋历史起源时同学还自发去到五里源 乡马坊村参观海蟾宫大殿,从《刘海蟾入道歌》石碑中感知历史,在马坊泉边感受松 花蛋的由来,松花蛋的发展是家乡历史的缩影,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②期许与展望
项目式学习在我们县还属于薄弱环节,所以还需要不断推广,更期待有更多的人 支持。在五里源非遗工坊研学活动中,虽然提前跟非遗传承人李国顺预约了,但还是 在当天没能见到他,略显遗憾。在非遗工坊内部场馆有体验区,但是不完善,学生不 能亲眼看到制作的过程,如果能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就更好了,或者有一些制作过 程的视频也可以播放一下。八年级的部分同学参与了本次项目式学习,我们还需将项 目式学习的成果不断推广,力求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 广阔的舞台。” 在这千载难逢的新时代,五里源松花蛋产业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高质量发展 摆上日程,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得了。一带一路沿途,65 个国家 93 个港口,弘扬自己 的文化,做好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排头兵,用才能和智慧浓墨重彩擘画出崭新的天地。云台山旅游风生水起,松花蛋风味荡气回肠。五里源松花蛋制作工匠,匠心独运, 松花蛋产业也大显身手,享誉中原大地,走向世界。开展“小小松花蛋项目式学习”,遇见家乡历史,追溯松花蛋的历史渊源,缅怀 先人对松花蛋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将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告诫 同学们继承和发扬先辈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高贵品质,让中华民族文化生根,世世 代代薪火相传。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