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资源建设场域、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场域、课堂评价场域介绍和教研总结如下:
资源建设场域内容:教师资源建设(市内外名师团队、特长影响和教师专业能力进阶评判)、教学资源(论文、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建设、优化及应用。(负责人:黄若明、李惠玲)
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场域内容:初中数学教学的信息化方式和互联网+教育(莞式慕课)、数学教学软件(几何画板、GGB、网络画板等)的应用指导、优秀教学案例推广。(负责人:凌波、谢维)
课堂评价场域内容:相关理念推广、评价量表制定、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负责人:余再超、周景琪)
资源建设场域
1
主要工作
(1)2022年5月18日上午,东莞市初中数学“品质课堂·融合创新-区域联动”(滨海湾片区)专题教研暨黄若明名教师工作室活动在线上举行。厚街湖景中学李英娜老师展示课例《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几何问题)》,黄若明老师分享《聚焦中考抓基础 科学备考提能力》专题讲座,东莞市初中数学教研员谭宏杰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2)2022年7月12日,东莞市黄若明名师工作室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学习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撰写相关知识和方法。
(3)2022年8月12日下午,东莞市黄若明名师工作室在莞初古梅一中开展集中研修活动。本次活动很荣幸邀请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学院李样明院长以及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数学教研员谭宏杰老师。喻平教授讲座主题为《核心素养指向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李样明院长以讲座主题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4)2022年9月24日,东莞市黄若明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线上研修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基础教育精品课开发》。
(5)2022年11月16日,在松山湖实验中学开展了东莞市初中数学“品质课堂·融合创新一云教研”活动暨东莞市黄若明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先进行课例观摩《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配套问题》,再进行点评,随后由黄若明讲座分享《基于课标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最后由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谭宏杰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2
工作成效
(1)教学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反思,逐步形成讲科学重实效,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不脱离教育实际,既与时俱进又相对稳定,既张扬个性又基本统一的课程教学观念,为资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资源建设的任务驱动,培养和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在他们的带动和帮助下,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起结构合理、德能兼备、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确保教学质量的教师队伍。
(3)推动课程资源建设
在精心选择教材、精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教材、改编教材。
3
工作反思
(1)受疫情影响,研训基本采取线上进行,研训模式单一。
(2)研训内容不够全面,特别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还未涉足。
4
下学期工作设想
(1)研训方法:研训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方式。
(2)研训形式:专家讲座、工作坊研修、圆桌讨论、典型案例观摩与研讨、专家评价等。
(3)研训内容:
①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八年级);
②初中数学微课程开发(八年级);
③初中数学精品课开发(八年级);
④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
⑤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
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场域
1
主要工作
(1)开展信息化场域相关讲座。
(2)信息化教学公开课示范。
(3)信息化优秀案例展示。
(4)教学与技术融合相关培训。
2
工作成效
(1)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对场域进行宣传。线上活动参与人数500人,场域交流群人数接近150人。已邀请著名信息与教学专家入群指导。通过线上活动,介绍了场域的工作计划和愿景。
(2)展示:通过分享优秀案例、示范课等活动,让老师们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现状和兄弟学校的成熟做法。
(3)引领:聘请专家分享,了解技术应用前沿。
3
工作反思
(1)活动筹划经验不足。活动结束后缺少反思。
(2)人手不足。策划、实施、总结、整理需要更多老师的参与。
(3)缺少一线教师的具体需求。
4
下学期工作设想
(1)问卷调查,了解教师需求。
(2)开展技术培训。
(3)搭建平台,让更多老师参与场域活动。
(4)举行比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课堂评价场域
1
主要工作
(1)2022年9月28日上午,2022年东莞市初中“品质课堂·融合创新-云教研”(常平镇专场)教学视导活动在线上举行。常平镇新城学校陈亮老师展示课例《有理数乘除法复习课》,“1+7课堂评价小组”塘厦第二初级中学张浪老师等进行课堂评价分享,东莞市初中数学教研员谭宏杰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2)2022年10月12日上午,2022年东莞市初中“品质课堂·融合创新-云教研”(大岭山镇专场)教学视导活动在线上举行。大岭山中学校杨六一老师展示课例《用字母表示数》,“1+7课堂评价小组”东莞市大朗中学黄勇老师等进行课堂评价分享,东莞市初中数学教研员谭宏杰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3)2022年11月23日上午,2022年东莞市初中“品质课堂·融合创新-云教研”(长安镇专场)教学视导活动在线上举行。长安实验中学郑健微老师展示课例《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市学科带头人杨秀、周景琪等老师进行课堂评价分享,东莞市初中数学教研员谭宏杰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4)2022年12月30日,在谭宏杰老师的指导下,孙树德、姜培坤、周景琪老师合作完成了CFS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评价量规(情境创设)的制定。
2
工作成效
(1)通过开展线上教学视导活动,推进“1+7课堂评价小组”课堂观察与评价模式,以打造“品质课堂”为实践方向,促进课堂评价场域活动体系的形成、发展,协助教研员履行“课堂评价与诊断”职能。
(2)通过课堂评价场域的努力,教学评价除了有评价的一般功能之外,还起到了积极导向、展示激励、反馈调节、检查诊断、反思总结和成长记录的功能。
① 积极导向:通过评价目标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加科学,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运用指标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化成长。
② 展示激励:展示被评价者的教学风采,为教学提供恰当、积极、有效的手段或方法。
③ 反馈调节: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恰当、建设性意见的方式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建立对自身更为客观、全面的认知,促进发展。
④ 检查诊断:发现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的有效和无效因素,为后期改进提供依据。
⑤ 反思总结:参与者可以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
⑥ 记录成长:灵活不同的评价方法,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客观的评价记录教师成长过程。
3
工作反思
(1)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或者说一堂课符合哪些标准才能算是好课,不同的专家和教师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答案会有所不同。理论的研究可以让评价更加科学、准确。研究的方向:目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
(2)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新的教学评价标准是首先关注学生的学;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相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方向:学生参与状态、教学过程正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教学设计等。
(3)教学评价的量表设计
量表(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教师随堂听评课后评议。设计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符合初中数学教学特点的评价量表,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指导取向。研究方向:导向性、操作性、适用性等。
(4)教学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师生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活动更为复杂和多样。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比较单一;或自上而下的理论演绎,缺乏实证研究;或是自下而上的经验归纳,缺乏理论和实证依据。因而建设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是教学评价的关键。研究的方向:课堂听课法、录像评价法、师生调查法等。
4
下学期工作设想
借助东莞市初中数学各类教研活动平台,如:市级统筹的市级、片区、镇区等教研协作的教研活动,各镇区教学视导活动,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等,推进开展“1+7课堂评价小组”课堂观察与评价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充分运用任务式学习,力争在教学评价理论、教学评价指标、教学评价的量表设计、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有新的思考与成果。
转自:“东莞市初中数学场域教研交流”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