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初中数学为实现师生“享受更有品质的数学教育”的目标,开展“务实规范,品质发展”为主题的教研体系建设,以教学场域教研为中心、优化骨干教师团队为支撑,开展新版课标培训、品质课堂建设、层级骨干教师团队培育、教学思想的凝练与优化、教师教学特长发展、教育质量监测成果应用、命题及新评价培训、大观念下整体教学设计、作业管理及优化设计等方面的教研活动。
下半年对场域教研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与负责人分工,强调场域教研的常态化、思想化。每次活动由1-2个教研场域负责组织或协助开展,彰显场域特性,按照教师场域发展设计渐进性、(三年)周期性教研指导活。中心组成员担任场域教研负责人,必须有高度责任心,主动积极构建、组织、推广和凝练场域活动或成果,需要常态性开展:有计划(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延伸)、有总结、有活动照片或通讯稿、上公众号。
现将各场域教研总结分若干期供大家共同监督、评判!
教学技能场域
1
主要工作
(1)搭建教学技能场域教研平台
(2)分享和推广市内外优秀教学成果案列
2022年9月29日主持东莞市初中数学“品质课堂·融合创新”场域教研活动。
(3)开展教学技能相关讲座
2022年9月14日开展全市线上讲座,线上活动参与人数1000人,场域交流群人数接近200人。
2022年11月30日开展线下讲座《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并以直播形式分享到东莞市低涌中学,普宁广太中学,惠来东港中学,贵州孟溪中学。
(4)教学公开课示范以及指导
2022年9月14日开展全市线上讲座,线上活动参与人数1000人,场域交流群人数接近200人。
2022年9月21日开展了“品质课堂·融合创新”主题联动教研活动,现场教学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课,来自东莞中学初中部、集团古梅一中和低涌中学的50多名数学老师参加了活动。
2
工作成效
(1)初步构建教学技能场域的研究团队与微信群,进一步发挥东莞市初中数学教学场域影响力。
(2)逐步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教研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场域教研以点带面,以一校带片区,以片区带动全市,争取走出东莞市。
(3)积极向其他场域负责人学习,比如教学研究场域与教材研究场域的联合教研,让教学研究能够找到科学依托,紧贴新课标的要求,落实课改精神。
3
工作反思
(1)组织教研活动经验不足,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
(2)如何针对性的推广提升教学场域的研究,形成自己的场域特色。
4
下学期工作设想
(1)梳理各级别教学技能比赛,形成市特色的教学技能活动日历。
(2)邀请专家讲座指导,开展1—2次面向市、镇的教学技能方面的讲座。
(3)组建教学技能培训与展示活动。
(4)定期发布资源信息。
教法与学法场域
1
主要工作
分别于9月22日在万江第三中学、10月28日在望牛墩中学、11月19日和12月24日在东莞市“品质课堂”直播钉钉群开展主题分别为“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品质教研组展示”“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教学起点设计”的教研活动。
2
工作成效
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推广了东莞市优秀科组建设经验,交流分享了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课的起点设计策略和单元章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单元整体设计个案研究。
3
工作反思
教师对钉钉会议的操作不够熟悉,造成某些环节的衔接上出现了一点不顺畅。
4
下学期工作设想
继续强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课堂推进方式方法、课堂教学分析方法以及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机制研究。
学科融合教学(非信息化)场域
1
主要工作
(1)2022年10月22日上午,参加冯春艳老师主持课题《基于大观念的初中跨学科主题课程建设》开题,聆听刘月霞、郭华、黄甫全、谭永平、夏雪梅这五位专家的指导。
(2)2022年11月23日下午,参加初中数学跨学科研究内容研讨会议,在谭宏杰教研员的引领下,修订了数学学科大观念的表达,确定了初中数学跨学科研究第一阶段的案例。
2
工作成效
(1)初步构建学科融合教学(非信息化)场域的研究团队与微信群。
(2)逐步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以推进“品质教育”为核心价值追求,以打造“品质课堂”为实践方向,促进学科融合教学(非信息化)场域体系的形成、发展,协助教研员履行“研究、服务、指导”职能。
3
工作反思
(1)可操作、复制、推广的教研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积累。
(2)缺乏一线教师的具体需求,服务课堂教学的精准性需要进一步优化。
(3)体系化的场域活动需要进一步发展,利于逐步形成学科融合教学(非信息化)场域的特色。
4
下学期工作设想
(1)问卷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在学科融合教学(非信息化)方面的具体需求。
(2)邀请专家讲座指导,开展2次面向市的学科融合教学(非信息化)方面的讲座。
(3)定期发布资源信息。
(4)组织开展学科融合教学(非信息化)案例展示活动。
转自:“东莞市初中数学场域教研交流”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