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赵娟平“名师+”研修共同体——新年杂感<吕向阳研修专栏>

2023/2/10 10:50:27  阅读:222 发布者:

吕向阳,70后,高新区第十六初级中学教师,以安徒生笔下著名男孩为偶像,以说大实话为至乐,虽年已五旬而痴心不改,故命网名、笔名为“丹麦童子”。

普普通通,平平淡淡,长居乡间五十年而无悔;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安守教坛近廿八载而不厌。日与乡村孩童为伴,教其写方块字,说普通话,读汉语书,作中华文,乐在其中。

爱咬文,喜码字,好打油。常捧手机,半屏手写输入,记身边事,说心里话,发小感慨,抒真感情。每有杂感随笔作成,必制为美篇,发至朋友圈以自娱,自得其乐,乐此不疲。

打油一首以示己志:

油必为事而打,

言不无故而发。

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下。

新年杂感

过年“收获”大,

随感一大把。

浅见今日发,

何惧人笑话!

(一)

别扭的说法

 对有些说法感到很不习惯。最近举国上下异口同声把感染了新冠病毒称为“阳”了或“羊”了,还拿金庸武侠剧中“杨过”、“杨康”这俩人名来指称感染过病毒和感染过病毒已康复。有些视频中还分出啥“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听着很不是滋味。总觉得是把个举国上下很悲哀的事讲得津津有味,甚至还带有点儿“骄傲”的味道,实在觉得很别扭。不由人不想起鲁迅讲的“把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的老话来。

不知当代中国人语言表达怎么都成了这种习惯,好像用什么都可以调侃似的,似乎个个都坚强无比,把什么不幸的事都能化解了,其实真是这样吗?中国人自古好像并不具有这种性格特点吧?咋还在这方面“进步”了,跟欧美人接轨了呢?真是奇了怪了。在其他方面咋没接上轨呢?

2023.1.2

(二)

2023年央视春晚最好的小品一一《坑》

 大年初一看春晚重播,完整仔细地看了“开心麻花”团队表演的小品《坑》。真是不错,觉得要是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篇很好的小小说。

 沈腾慢条思理、不温不火、不动声色地传神表演,便将一个典型形象塑造了出来。生活中这类货色,我们见得还少吗?面对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彻底“躺平”,不以无所作为为耻,反以善“打太极”“踢皮球”为荣。面对人民天大的事,都不以为然,漠然、坦然、泰然处之,竟然还能振振有词,头头是道地讲出一番歪理邪说来,但就是尸位素餐屁事不干。这哪里只是一个小品,完全可以当成一幕纪实剧来看。

这个小品与其他小品比,好就好在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新时代官僚主义者“躺平”式干部的典型形象。这种家伙面对老百姓是一副面孔,而面对上级又是另一副嘴脸。前一分钟这样说,下一分钟又可以那样说。其变脸之快不亚于奥楚蔑洛夫和川剧变脸演员。其脸皮之厚,行事言谈之“油”,真是被沈腾演绎得活灵灵现。不能不让人佩服沈腾塑造人物功力之深厚。

 看来,好的小品不仅可以是赵本山式的笑语连珠,夸张搞笑让人瞬间烦恼全消的作品,也可以是沈腾式传神塑造典型形象,为社会丑类画像发人深思的作品,反正不是那种大呼小叫、大吵大闹、莫名其妙时时让人觉得尴尬不已的“作品”。

小品要成功,要好看,得塑造出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相声也一样。过去春晚上《领导,冒号》这样的相声之所以好,就是因为里面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牛群用他那一张巧嘴给我们把那个巧立名目慷国家之慨以饱自己口腹的糟糕LD写活了。这与沈腾演这个小品成功的原因应该是一样的。而今的相声之所以越来越没意思,缺乏鲜明的喜剧形象,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相声,光想靠耍嘴子逗乐“胳肢”人笑不行。

这个小品的名字《坑》也起得好。不禁让人从一个“坑”字由小品的内容想到许多,并且还有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味道,实在是妙。《坑》这个名字完全可以与那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墙》和一首有名的诗歌《网》的名字相媲美,为有心的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023.1.22(癸卯年正月初一)

(三)

耍贫嘴与写毛笔字

  如今,好像干什么都可以当饭吃了,比如脱口秀,都已经成了一种新职业。其实,说白了,脱口秀无非就是耍贫嘴逗人笑。生活中,来点儿“脱口秀”,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不少乐趣,为改善人际关系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天到晚刻意地去钻研耍贫嘴逗人笑,甚至把这当成一种职业,似乎过于无聊了。专业的脱口秀演员中,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据说甚至还有北大毕业的,让人总觉得有些不务正业,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浪费。看着他们刻意拿腔拿调煞费苦心地说出一些精心准备的自认为好笑有趣的段子,努力地博观众一笑,不由不让人觉得是一种悲哀。那些有趣的话如果是在生活中恰如其分地临场发挥出来的,那是幽默智慧的表现,一定会让人欣赏钦佩的。但如果像脱口秀表演那样,千方百计地把每句话说得都“妙趣横生”,那未免有些走火入魔了吧?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做一个耍贫嘴状元有多大意义呢?“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古语,恐怕还是有些道理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大搞“巧言令色”这一套,总觉得不是啥正经事。

  耍贫嘴不应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同样,写毛笔字也不应该成为专门的艺术。把毛笔字写好,在古代,这是对读书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漂亮的毛笔字不过是一种语言文字交际的载体而已,现在怎么就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一一书法了呢?“书法家”这种称谓大概是现代人的发明的吧。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还是苏轼的《寒食帖》,都不是作为什么书法作品创作出来的,而是一种实用文字而已。如今不少人特意用毛笔单独写句话、写个成语、抄首古诗,就称其为书法作品,这跟把本来是生活中随便开玩笑的话拿来登台表演脱口秀是何其相似,让人觉得挺滑稽的。

2023.1.23

(四)

真服了这些影视剧的名字

  平时不看电视,家里也没电视,过年用电脑在网上搜了一下央视的直播,浏览了几个台,发现了几个很奇葩的影视剧名。有个《温州三家人》,里面好像有老演员杜雨露。我记得以前好像有个《温州一家人》,现在由“一”变成“仨”了,那有没有个《温州二家人》呢?原先那个“一家人”中的“一”显然不是在强调数量,现在“三家人”的“三”,一下子突出了数量,但听着咋就这么怪呢,跟相声里说的话似的。还有个《李茂扮太子》,里头有宋小宝,这名字显然是用了谐音和仿词,把那出名剧《狸猫换太子》涮成啥样了!从这名字也能猜出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春节期间,卫视播出了一部新电视剧,主演是黄渤,但名字一听就觉得怪——《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也不嫌名字长难念。“打开XX的正确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近些年很流行,与“一种XX的存在”一样,都是“不好好说话”的代表。这正是吕淑湘等语言学家所反对批评的把简单话说复杂,装腔作势的病态的语言表达习惯。而今已用在影视剧命名上,真是大开了眼界。

好像以前给影视剧起名字不会这么无厘头吧?老电影喜欢用诗词名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巴山夜雨》、《雁归来》……还喜欢用成语或四字短语,《兵临城下》、《南征北战》、《三进山城》……不少影视剧喜欢用二字词语,《东方》、《红日》、《英雄》、《夜宴》、《风声》、《潜伏》……给影视剧起名字的方式多的是,但就是没有《温州三家人》、《李茂扮太子》和《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样的奇特方式。真是时代在巨变,什么都不一样了。

(五)

大熊猫的执著

   看电视上介绍野生大熊猫,说它们极偏食,只吃竹子,而竹子的营养是极低的。这样,大熊猫就得吃个不停,一日进食达14小时左右,吃掉的竹子有20公斤多,吃完就睡,睡醒再吃……听到电视上说熊猫“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和睡眠,就能够岁月静好”,不禁哑然失笑。我们的国宝,实际上不就是个活宝吗?它咋就这么死心眼儿呢,就认准了竹子,就觉得它可口,一代代地吃下去,就不懂得一点儿变通,就不会稍微进化一下,就不会向别的动物学习学习,改变自己的食性,为自己寻求一片光明的人生道路吗?大熊猫也太执著了,太自信了,太不懂得与时俱进、见贤思齐了,这样坚持下去,要是没有人类的刻意保护,不绝种才怪呢!熊猫的执著,害它不浅啊!

(六)

白酒卖不动是件好事

   最近见街上有个卖西凤酒的摊子,似乎生意不怎样,吆喝声不断,但驻足光顾者寥寥。发现近些年过年过节送白酒的比以前少多了,乡下最常见的礼品是米、面、油、牛奶和各类食品。白酒受冷落,恐怕跟人们觉得喝酒有害健康有关。白酒真是又贵又害人,买它送人等于是花钱害人。白酒受冷落,活该,好!

  像白酒一样历史悠久但害人不浅的东西,应该还不少,比如香烟、YHBZ……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这类东西越来越卖不动,以至最后无人问津,彻底淘汰最好!

2023.1.27

(七)

送礼送出个性 ,过节过出特色

当代社会,是非常提倡个性的。既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每一片树叶,就应该在形态色彩等各方面尽情展示出自己的不同风格,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个性,说简单一点儿,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个性表现在方方面面,言行举止,吃穿住行,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等等都是展示个性的领域。就拿穿衣打扮来说吧,如今人们就越来越讲个性了,最忌讳的是跟别人穿一样的衣服,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气完全不同。记得那时候,人往往是看到别人穿什么衣服好,也设法买一件一样的,以显得时髦。而今穿得越新颖、越别致、越出众,甚至越古怪越好,要极力避免与他人雷同。

 但是在有些方面,人与人之间怎么就那么相似呢?比如过年,在农村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千篇一律地选择买红星软香酥、特仑苏纯牛奶、金龙鱼菜籽油、长粒香粳米这类东西送给亲戚呢?在这方面为什么就不能讲点儿个性呢?送点儿跟别人不一样的礼物不行吗?非得是这么实实在在吃的东西吗?精神方面的东西不行吗?常想外国人过节到底送什么礼呢?该不会像我们这样以食品为中心吧?

 过年过节送的甜食,平时人们是很少会主动去买的,只有到了过年过节才会大量涌入市场,一时成为万众青睐的香饽饽。过完年,看着一大堆各色食品,不吃吧,太可惜,吃吧,又太腻,简直成了一种负担。说到底,这都跟我们过年过节送礼缺乏个性,一味从众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我们不是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吗?在过年过节向亲友馈赠礼物方面,是不是也该提倡一点儿创新精神?这样过年过节也显得更有特色,我们的生活也就不显得太单调。创新就从过年过节给亲戚送礼开始,个性就体现在礼品上吧。

 我想等到哪一天,过年过节时大家不再一窝蜂地到超市和批发站里买红星软香酥之类的食品的时候,我们大家的个性可能就开始表现出来了吧?

2019.3.1

(八)

伯乐的力量

看纪录片《百年巨匠》中《齐白石》一集,知道齐白石能由一位出色的木匠成为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跟他同乡胡沁园有很大关系,没有家乡的这位名人的引导帮助,国画巨匠齐白石有可能一辈子就是有名的齐木匠。伯乐真是太了不起了!

 这不由不让人想起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贵人、伯乐罗瘿公。倘若没有这位父亲般的文化名流对他的悉心教导和全力栽培,程砚秋恐怕也就是个普通的京剧名角儿,是不会成为京剧大师的。

 一个人成功,内因固然至关重要,但外因也不可小觑,比如伯乐的发现提携帮助,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九)

大器晚成的代表

    历史上,少年成名者不少,大器晚成者,似乎不太多。姜子牙的例子多少有点儿传奇的味道,就不说了。《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是大龄青年励志成才的杰出代表。明代的文徵明成名更晚。清代的蒲松龄也算大器晚成的,“晚”到身后才“成”名。看纪录片《大师》,知道画家齐白石和书法家林散之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虽然大器晚成的例子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的,这多少给不少人到中年以至人到老年尚未有何成就的人一点儿希望,一点儿幻想……

(十)

大师面对批评的态度

用电脑在网络上看纪录片,分别在不同的片子里看到了两个名人虚心对待批评的事,很值得品味深思。

 一是五四时期,北大教授、书法家沈尹默曾被陈独秀当面批评其字“其俗在骨”。他接受了批评之后,发愤苦练碑学,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书法水准,最终成为现代书法大家。

 另一个是京剧名家马连良被人指出他所灌制的唱片《甘露寺》中“他有个二弟寿亭侯”一句有误,在“寿亭侯”前少了个“汉”(“汉寿”是地名,“亭侯”是一种低级爵位),他毅然将已制成的大量唱片刻划销毁,重新灌制,丝毫不考虑经济损失。

两位大家巨匠在对待别人批评时虚怀若谷的可贵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我们这些俗人简直跟人家相差十万八千里啊。怪不得人家的技艺会那么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呢!

(十一)

闻过不爽却受益

 有个成语叫“闻过则喜”,说起来容易,而实际上能做到的,估计不太多。说实在的,我这个大俗人基本上做不到。相反,“闻过则怒”、“闻过则不爽”却是常有的事。可是,虽然“不爽”,但硬着头皮去“闻”,很不情愿地去“省”,结果,却不得不承认受益匪浅。

这几年上微信,就有好几次“闻过虽不爽而受益”的经历。

 有次在一个微信群里谈个话题,发了几句话,过了一会儿,一个群员出来为我纠错,说应该用“法治”而不是“法制”。看了,心里确实有点儿不高兴,但还是用手机查了一下二者的区别,最后发现确实是自己用错了。于是又很言不由衷地发了四句顺口溜对人家表示感谢。但从此之后,在要使用“法制”或“法治”时,就格外小心,注意不把两者混淆。后来,在群里再见到那位纠错者时,就很友好,因为心里确实很感谢人家,要不是人家纠错,自己还不知要错到哪一天呢!

还是这位纠错者,有一次指出我在写公历时间时把“二十”写成“廿”不对,“廿”“卅”只用于农历。听了之后,马上虚心接受了。但后来想起“五卅”运动指的是公历的五月三十,觉得这次他的错可能纠错了。看来,对别人的纠错也不能“尽信之”,还得“择其善者而从之”。

  前些日子,路边的桐树花盛开,淡紫的,洁白的,煞是好看,情不自禁诌了一首《梧桐赞歌》,里面说:

“在古代你是树中的奇迹

传说中的凤凰非你不栖

制作名琴的材料都要从你身上采集

吴丝蜀桐是最美妙的材料合集

发出的声音才那么令人神往不已

连天上的神仙都会着迷

秋日静谧的夜里

天上又起了小雨

再加上一个失意的人儿显得多么孤寂

梧桐更兼细雨

虽然伤感但却别有诗意

   自己还觉得挺满意的,先发在公众号里,又转到了朋友圈。可是,有位同学看了,发了条评论:“这应该是泡桐。”一看,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弄错,暗想:“就你能!”但还是花了一番功夫,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自己一直把泡桐当成了梧桐(青桐)了,真是贻笑大方,可笑之极!赶紧“忍痛”从公众号把《梧桐赞歌》删掉,又顺便写了篇短文《名相如实不相如》把这件糗事记了下来,作为一次教训。

回过头来看,还真是得感谢那位为我纠错的同学,是人家让自己避免了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丢丑,同时也促使自己又产生了一篇新“作品”。我想,应该还有人看出了我把泡桐当梧桐了,但就是不说,只有这位“多嘴”的同学说了,实在是难能可贵,所以在私聊时,我称其为“诤友”,这回,可是很真诚的。

 五一前,学校开“红五月”演唱会,录了学生表演的一段儿舞蹈,发在朋友圈,附了四句顺口溜。不一会儿,来了两条评论,一看,不是好评,而是在纠错,说我把“汉服”说成了“韩服”,我很不以为然,心想:“我在现场听报幕听得清清楚楚是韩服嘛,难道耳朵还出问题了?”再看,那服装可不就是韩服吗?但还是好好地查了查,经过细心比对韩服和汉服,结果的确是自己弄错了,没办法,只得删了朋友圈重发,把“韩服”改成“汉服”,才不至于让人笑话。还是得深深感谢纠错者,虽然暂时让人很不爽,但让人不再出洋相。

  经历了好多这类被纠错的事,由衷地佩服史书上记载的唐太宗那样能虚心纳谏,听得进去逆耳良言的大人物。那么高的地位还允许别人指出自己的错,并且还能虚心接受,实在不容易。也深切地感到“忠言逆耳利于行”确实是真理。

 “闻过”,虽然很难让人喜,常常让人不爽,甚至还会让人怒,但只要硬着头皮、耐着性子好好地“闻”一“闻”,再“查”一“查”,“思一思”,“省”一“省”,往往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这真是:

闻过令人颇不爽,

百般滋味涌心上。

耐下性子听他讲,

三省可免出洋相!

     2019.5.7

(十二)

敬业的好大夫一一大师林巧稚

 小学经典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里的白求恩大夫置生死于度外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形象很感人。今天用电脑看大型纪录片《大师》的第一集《林巧稚》,了解到这位“万婴之母”的一些感人事迹,觉得林巧稚医生的敬业精神丝毫也不亚于白求恩大夫。如果语文课本上能收入描写林巧稚医生事迹的文章,一定会让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孩子们受益的。

  片中一开头就讲到三件事:建国初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广交知识分子,想约见林大夫,她以在医院接诊工作忙为由拒绝了。1949101日开国大典,林大夫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但她却没去,不为别的,因为她所工作的离天安门近在咫尺的协和医院里有需要她接诊的病人。那天,她在工作岗位上忙了整整一天。中国妇联召开第一届会议,邀请林大夫出席,她以病人多为由推辞了。我们做个假设,若换成别人会怎样做呢?这还用说吗?对这些事不用做什么评价,我们便能很清楚地看出,在林大夫心中,什么是占首位的。我们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林大夫是多么敬业,这种精神,恐怕古今中外都罕见吧。

  林大夫爱病人胜于爱自己的行为,正是对伟人《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讲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充分践行。总认为伟人所讲那种的人是罕见的,林大夫便是一个。林巧稚为了更好地搞好妇产科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妇女儿童,一生未婚,和自己的侄女一家生活在一起。她永远把病人当亲人,总是替病人着想,主动降低诊疗费,一天24小时值班……她如此敬业,为工作献出了一切,难怪她被自己的妇科病人称为“活菩萨”呢。

  看来,一个好大夫,除了精湛的医术,医德更为重要。一看林大夫慈眉善目的照片,便能感觉到她的仁慈善良,好人就应该是林大夫这样的相貌表情。相由心生是没错的。

2023.1.15

(十三)

“三过家门而不入”对吗?

晚上看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的第6集《夏王朝觅踪》,又一次听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对此,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是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的。今天却突然冒出了个念头:“三过家门而不入”做得对吗?跟伟大的事业比起来,至亲的家人就真的可以那么被忽视吗?“过家门而入”是一件多么过分的事吗?这不是一种人之常情吗?一个伟人做出一种正常人的正常行为,有什么不对吗?人非要把事做绝,做得违背人之常情,才称得上伟大卓越吗?伟人做出一点儿表露真实人性的事有损其光辉形象吗?

  当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未必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一个传说,但它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时至今日,为了工作父母重病甚至离世都不回家一趟,为了事业妻儿需要自己承担责任也毅然放弃……这样的行为还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正能量光辉事迹,这难道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没有关系吗?

  封建社会,官员在父母去世时必须离职守孝三年。因为要为朝廷效命而“搞特殊”,不守孝,继续留任被称为“夺情”,意思就是违背人之常情,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守孝三年”固然是封建礼教,但这种把家事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的态度,还是很值得深思的。

2023.1.19

(十四)

说说“岳母刺字”

在电视上戏曲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看到了《岳母刺字》的岳母情真意切的唱段,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岳母在儿子后背上刺上“精忠报国”(据史书上说应该是“尽忠报国”)那四个大字,是不是很有必要?要表达忠君爱国之情,非得采用这种独特而极端的方式吗?不在背上刺字,只把“精忠报国”的决心暗暗也铭记于心不行吗?我想,岳飞即使不在背上刺字,也一定会做到精忠报国的,秦桧就是在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在脸上纹上“忠君爱国”,又有什么用呢?

历史上的忠君爱国者,好像也只听说过岳飞采用让母亲给自己脊背上刺字的方式来表决心的,别人只重视的是行动,而不是形式。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真实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不一定把某些庄重的话刻在背上,写在墙上,挂在嘴上,而应该牢记在心上,表现在行动上。时刻践行立下的大志、做出的承诺、发出的誓言才是最重要的,刺不刺字,无所谓。

2023.1.24

(十五)

缠不过瓜缠蔓

 关中地区有句俗语叫“缠不过瓜缠蔓”,指在矛盾冲突中不敢不能去动对手的首领,而只敢只能去和他底下的小喽啰较劲。仔细想想,历史上千百年来,老百姓行事经常采用的,就是这种“缠不过瓜缠蔓”的方式。

比如岳飞含冤被害而死,罪魁祸首无疑是宋高宗赵构,而广大的爱国人民的矛头,却很有选择性地很讲究策略地坚定地直指奸臣秦桧,还别出心裁地在杭州岳王庙前铸上秦桧等奸臣的跪像。据说最近还有人扇跪像的大耳刮子以表达对奸臣的仇恨,很多年以前还听说游客经常给跪像上吐唾沫……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但“斗争”的对象一直很明确,是“蔓”,而不是“瓜”。

再往南宋前后看,中国老百姓大都采用的是这种“缠不过瓜缠蔓”的方式,以泄心头之恨。皇上是圣明的,坏就坏在奸臣当道。据说二十四史中,《宋史》之前是没有《奸臣传》的,从《宋史》开始才有了专门的《奸臣传》,一有奸臣,事情就好办了,坏事都往奸臣身上记,屎盆子往奸臣脑袋上扣就行了。这一史学传统,是不是也有很明显的“缠不过瓜缠蔓”的味道呢?

2023.1.28

转自:“赵娟平初中语文研修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