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泛学习,打造学生思维“工具箱”
1.海量阅读,习得思维方法
大量的广泛阅读,不仅能积累好词好句丰富写作素材,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供许多可以借鉴的思维方法,是学生丰富思维“工具箱”最便捷的方式方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已为学生习得思维方法提供了良好的例子,但仅靠课文远远不够。为此,教师还应适时创造阅读条件,以课内带动课外,引导学生通过海量阅读提升思维品质。比如,教学《景阳冈》就不光要抓住“三碗不过冈”“扑、掀、剪三个动作”体会武松鲜明的人物形象,还要由文章中的“三”引申开去,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拓展探究,对比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三”,发现其表达特点,学习思维方法。
2.有序思考,提升思维深度
借助思维工具进行有序思考,不仅能让学生的学更加轻松明了,而且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将思维工具引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发现思维规律,促进有序思考。比如,教学《伊索寓言》就可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工具,进行六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对《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进行讨论、分析,发表各自观点,领会故事表达的道理,感受其中的智慧,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具体可设计如下学习支架:
3.体验生活,拓宽思维路径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统编教材在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是“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第二学段是“大自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第三学段是“社会公德大家谈”等等。由这些主题不难看出,统编教材鼓励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观察生活,发现、思考身边事物的奇妙之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开展研讨活动,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空间。为此,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就可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将各种游戏、体验、实践等引入课堂,融入生活,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路径。
二、学会质疑,点燃学生思维“智火花”
1.5WH模型提问
即用“谁(Who)”“什么时间(When)”“在哪里(Where)”“干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等表示疑问的词语进行提问。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就可以采用该模型提问“雷锋叔叔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好事?”“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好事?”等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雷锋的事迹,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走进雷锋的精神世界,对“雷锋叔叔”有一个更为直观、完整的印象,极大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者情感和“雷锋精神”的理解。
2.认知提问
所谓认知提问,就是学生能够直接从阅读材料的词句中提取到答案信息,或者是能够联系上下文推断出答案信息。认知提问一般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文本所显露的特定想法、故事的重要信息、某些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解等进行提问。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话训练,就是教会学生认知提问的最好范例。这次写话内容是写大自然的奇妙,题干部分教材给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为什么雨后天上挂着彩虹?树叶的形状为什么是各种各样的?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下雨前蜘蛛逃到哪儿去了?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石头上怎么会有贝壳呢?……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写话也就完成了。梳理这些问题提问的方式,不难发现是围绕“为什么”“哪儿”“谁”“怎么”提问的。将问题向纵深推进,这一写话训练还可以用“我同意 ,因为……”“我觉得 ,因为……”“我推测 ,因为……”“我质疑 ,因为……”“我认为 ,因为……”开展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找寻答案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3.元认知提问
元认知提问一般针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的表达形式进行提问,读者需要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整合文章各段的内容,比较、批判、评价作品表现出的特定主旨或写作形式进行回答。元认知提问与回答,能让学生体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论说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懂得作者是怎样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教学这类文章,就可以进行元认知提问,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既能够体验到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从文章表达顺序中思考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过程,进而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
三、反思推理,开启学生思维“能量源”
学生按照“自主思考、表达交流、倾听反思、反复推理、获得新知”的流程集思广益,不仅能激发深度阅读兴趣,还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进而促进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梳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有三种话题最能让学生呈现多元思维样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推理,开启学生思维“能量源”。具体可设计如下学习支架:
1.表达观点的话题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指学生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辩论》,就可先引导学生总结对辩题的看法,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与全面看待事物,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辩论的策略,选用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清晰表达观点,有效与辩友合作,抓住对方讲话的矛盾或漏洞文明地进行反驳。这样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的表达,自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展开想象的话题
想象作文教学,为学生创设不受限制的畅所欲言氛围,以轮流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积极思考,充分自由想象和讨论,能促使学生产生新观念、新设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思维。比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我的奇思妙想》,就可引导学生围绕“你想发明什么神奇的东西”这一话题,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多角度、全方位自由思考想象。
3.质疑问难的话题
就是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比如,教学《针对自然现象提问》《意见不同怎么办》,就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各种资料,证明自己的猜想或结论,做到真正有理有据。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要对事物有多样化的认知,思维自然不会局限,还能养成深度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分析评估,建立学生思维“评价系”
1.独立思考能力评价
这种评价旨在为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先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然后要求学生发现信息,活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将自己的发现与思考表达出来,最后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思考进行评价。以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具体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支架:
2.对他人理解能力评价
这种评价旨在引出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以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具体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支架:
3.批判反思能力评价
批判反思是对他人的思考过程或自己思考过程进行再次思考和求证,不是要在不同的观点中评判出对错,而是要明辨出更合理的结论或答案。以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具体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支架:
五、实践操作,形成学生思维“逻辑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肩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
1.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跨学科学习写进课程标准,旨在“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知识展开。
2.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多维度思考与图文并茂结合的可视化笔记法,能显示大脑存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效率。绘制思维导图从“阅读”开始,延伸到写习作提纲,要先抓住重点理解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将其图解成思维导图,最终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由此可见,绘制思维导图的确是建立逻辑思考力、加强记忆力、训练脑力的绝佳方法。
比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两茎灯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填写如下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3.编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将戏剧引入教育领域的新型教育形态与教学方式,既保留了戏剧艺术的特征,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学价值。比如,利用教育戏剧的特点,将教学内容搬上舞台,拍摄《王二小》《金色的鱼钩》《米宝宝历险记》《足球小子花果宝》《争吵与和好》《花果宝当家》《花果宝入学记》等教育戏剧,打通戏剧与教育的学科边界,能够使学生在编排、观看戏剧的同时,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专题研究能力、思辨性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贵阳南明区花果园第二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